李兰兰《笔尖上的中国》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小编:

李兰兰《笔尖上的中国》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点、横、竖、撇、撩,一笔一画,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方块字。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神奇、多情、顽强的汉字,将博大深沉的中华文化,细细密密地织画在了历史长河中,妙笔生花,美不胜收。

②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神奇,每一个字都是中华文化的密码。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囊括其间:一个“水”字,撇撩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_________ ;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是“众”字……千百年的风俗礼仪、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个个汉字之间。汉字揭示了生命的规律、人生的哲学;描绘了宇宙的辽阔、海洋的无际;解读了民族团结的奥秘,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一个个方块字滋养了一群淳朴多情的女子和后生,培养了华夏儿女诗性的智慧。几十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意蕴丰沛的诗歌;几千个、几万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静立着青瓦白墙,也奔跑着羊肥马壮,炫耀着雍容华贵,亦心痛着骨肉分离……它们仿佛天生就有诗的灵性,韵律严谨或摇曳生姿,金戈铁马或缠绵悱恻。在这字与字、词与词之间,传递出的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而是人类的种种美妙情感。

⑤然而,今天,当我们侧耳倾听汉字的脉搏,不免会心痛叹息:许多人习惯了在键盘上“拼写”而不是用笔尖“书写”,体会不到笔尖在纸面划过时的优雅和洒脱,赏玩不到挥毫泼墨的点画与幸法,“提笔忘字”成为文字发展现阶段的困扰……我们发现,汉字和我们的生活似乎渐渐有些脱节。

⑥汉字本在生活中生长,才留下点点滴滴。汉字,一旦远离了我们的笔尖,失去有温度有力度的书写过程,只利下单调的敲击和僵硬的结果,人们不知道笔顺,不知道汉字的横平竖直、一撇一撩的美妙,更不能体会汉字中蕴藏的奥妙,那么,我们的文化危机也将要浮出水面,汉字赖以生存的根基就濒临逐渐被毁掉的边缘。这就意味着我们赖以生存、传承的精神家园将会逐渐土崩瓦解。那将是多幺可怕的未来! 

⑦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来长盛不衰,源于我们被有的文化基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需要汉字这一载体。因此,我们呼吁文化的回归,呼吁每一个中国人一起用汉字勾勒出一个正走在复兴大道上的美丽中国。让那些从我们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如同生命跳动的脉搏,在神州大地上生生不息!

⑧现在,让我们提起手中的笔,笔尖上――“杏花、春雨、江南;牛羊、穹庐、塞外……”中国,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就在这里。

(文段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段①中“一个个方块宇,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运用了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汉字是构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B.段④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进行对比,突出以汉字为基石的华夏文明顽强的生命力。

C.段⑤紧承上文,通过“然而”笔锋一转,用“侧耳倾听汉字的脉博”形象地开启下文内容。

D.文章主要运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按照时问顺序叙写汉字的悠久历史。

16.根据段⑦的相关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句式相应的句子,使语意前后连贯。(4分)

一个“水”字,撇捺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①          

;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②          ,

那是“众”字……

17.段③中面线句子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静立着青瓦白墙,也奔跑看羊肥马壮,炫耀着雍容华贵,亦心痛着骨肉分离……

参考答案:                                      

16.示例:①横竖之间耸立着山的巍峨与险峻②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句式符合要求,语意连贯即可)

17.画线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汉字的写作内容可以跨越时空来表现汉字的“魅力”;“静立”与“奔跑”动静结合,从空间上捕绘了优美宁静的江南水乡与奔放粗犷的塞北草原的不同风光;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盛世繁华的豪情万丈和战乱纷飞的肝肠寸断通过“炫耀”和“心痛”这两个词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写作内容可以通过后文韵律严整或摇曳生姿的不同形式表现出来,风格或豪放或婉约。从而体现了汉字具有“诗的灵性”,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由衷的赞美。(分析具体,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推荐

    李木生《孔林二月兰》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舌尖上的中国》阅读答案 蓝染《老去的舌尖》中考散文阅读附答案 罗兰《一个譬喻》初中散文阅读附答案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兰》语文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玉兰花的记忆 李冬梅《丑猫》中考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散文中的闲话笔调》阅读答案 兰花的智慧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杭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兰溪舟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中国人的山水观罗兰......阅读附答案 兰花的智慧阅读答案(2011杭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银行里的男孩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兰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窗花》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李洪武《黄昏断想》中考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银行里的男孩 阅读答案(2011甘肃兰州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阅读附答案:玉兰花的记忆 中国足球史上耀眼的一笔阅读训练及答案 木兰诗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银行里的男孩 语文阅读答案 (2011甘肃兰州中考语文试题) 心灵百叶窗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甘肃兰州中考语文试题)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雨天的狂欢 阅读附答案(2019甘肃兰州中考试题) 《送友人》薛涛 阅读答案(2015年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0年安徽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 《木兰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国福《年的召唤》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天赐良“源”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0年甘肃兰州中考语文试题) 《银行里的男孩》 阅读理解及答案 (2011·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中国足球史上耀眼的一笔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语文“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 阅读答案 李广田《山之子》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辉朝茂《中国竹,意无穷》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 友兰阅读答案 韩淲“鹧鸪天 兰溪舟中”阅读试题及答案 《时间存折》聂鑫森 阅读答案(2015年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中国的月亮中考阅读题 李省《山里的孩子来吃面》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阅读答案 李少龙《绳子那头》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贾平凹《草记》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阅读及参考答案 焕发自省的力量 阅读附答案(2019甘肃兰州中考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木兰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老头子的固定电话》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失根的兰花阅读题及答案 当心生活中的核辐射(兰政文)阅读答案 席慕容《无题》中考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兰花的智慧 阅读题及答案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语文阅读答案 (2010年甘肃兰州中考语文试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0年甘肃兰州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题精选精炼 (2014年义乌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舌尖上的家乡”阅读答案 看望(德国)海.格兰特 《我是吴宓教授》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李云迪《最温暖的一片阳光》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语文“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 阅读答案(2012(湖北卷) 木兰诗阅读题及答案 木兰诗阅读理解答案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宋词赏析 李清照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李娟《素颜如雪》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溃散的黑暗 舒兰《你的梦被染绿了》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于中好 纳兰性德》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 紫罗兰》(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含答案) 陈忠实散文《两株玉兰树》阅读与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的阅读方法解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0年四川自贡中考语文试题) 毕淑敏《格布上的花》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李汉荣《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中考散文阅读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木兰诗文章修辞 2017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备考:常见题型指导 冯雪珺《无声的尊重》中考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孙道荣 《最美的对视》中考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查一路《乡野高人》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阅读训练及答案 ( 2010年广州中考语文试题)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2012上犹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 :《 访兰 》 无根的兰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中考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溃散的黑暗》 中考语文阅读:《银行里的男孩》(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含答案)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阅读答案 ( 2010年广州中考语文试题) 木兰诗阅读答案及题目 木兰诗阅读答案初一 《兰草》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飞机“不喝油”也能飞》王远 阅读答案(2015年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舌尖上的气候阅读理解答案 舌尖上的气候阅读题目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阅读答案(2010年四川自贡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指导 范稳《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李雪峰《有一些花朵是为你开的》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刘成章《石崖上的枣树》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