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小编: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

(3)往之女家_________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妾归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产生了良好影响,古今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你举出两位仁人志士或革命者及其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2)已:停止

(3)之:到……去

(4)顺:顺从

2.(1)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

(2)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不要求与原文完全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

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意思对即可)

4.示例: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答案不唯一)

    相关推荐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阅读附答案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阅读答案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阅读附答案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阅读附答案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阅读附答案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 文言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与《曾子之妻之市》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鱼我所欲也(节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2014年厦门中考语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孔子谓颜回曰》对比阅读答案 【甲】一箪食,一豆羹【乙】孔子见齐景公...阅读答案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阅读答案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阅读答案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阅读答案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阅读答案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阅读及答案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阅读试题及答案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阅读答案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阅读答案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阅读附答案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阅读附答案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阅读附答案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①无敢食我也.......阅读附答案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阅读附答案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阅读答案 文言文[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阅读附答案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人之为阅读答案 古人之称呼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乙】孔子曰:“吾死之后.....阅读附答案 甲:大道之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阅读附答案 《善者不亏 行之则远》阅读附答案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阅读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阅读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阅读附答案 《得道,失道》《生于,死于》比较阅读答案 西湖游记二则之晚游六桥待月记袁宏道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阅读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附答案 山之奥有洞,洞有货物,撄弗得自致也阅读答案 【甲】 当余之从师也【乙】虽有嘉肴,弗食......阅读附答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阅读附答案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阅读答案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治国之道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 临江之人畋①,得麋麑②,畜之。入门...阅读附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 古文翻译: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分而食之 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阅读及答案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阅读答案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阅读附答案 《得道,失道》《生于,死于》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阅读附答案 ①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阅读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题及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理解 《人生之喻》查一路.......阅读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张自忠之死(一)阅读附答案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魉。(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阅读答案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阅读附答案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阅读附答案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阅读附答案 【甲】余幼时即嗜学【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阅读答案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阅读附答案 《生之长与生之厚 》阅读附答案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阅读附答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阅读答案及解析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阅读答案 “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呢?”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阅读答案 阅读。(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 “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阅读答案 阅读刘向的《苏秦之楚》一文,完成文后各题。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阅读附答案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阅读答案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宋人或得玉”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阅读答案 《论语》十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大道之行也阅读答案 大道之行也 阅读答案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阅读附答案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阅读答案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阅读答案 张之万之马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 《大道之行也》···阅读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