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口的一株水稻》阅读附答案

小编:

楼道口的一株水稻

北 方

那天,我在一座城市里闲逛时,竟然在一个楼道口那儿,发现了一株长得一点也不好看的水稻。或许是那儿的泥土太薄了,或许是阳光不太喜欢照它那儿,甚至是连雨水也不怎么理睬它,再加上旁边的那一幢17层高的大楼又老是往一边挤压它,所以最后,它就长得歪歪斜斜的像一棵野草,颜色也黄得不像个样儿,如果不是遇上一位正儿八经的农民的话,谁也不会把它当成一株水稻的。说心里话,我当了二十几年的农民,都觉得它不太像是一株水稻了。

但是仔细看看,它确实又是水稻,我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跑到这儿来的。当时,我就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猜想和推测。

一是这个楼上可能住着一位早期的农民,他在进城之后,由于想念田野和庄稼,就在那个楼道口那儿种植了一株水稻。第二种情形可能是一位以前在这儿建造这座大楼的民工种下的。他之所以种下这一株水稻,一是因为思乡,二是因为好久没有种田了,手有一点儿痒痒,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位很会享受的农民。第三情形则可能是被一辆不负责任的花车误运到了这里。后来,一位花农发现了这个既不是花也不是草的家伙,就一扬手,把它扔到了那个楼道里。于是,这株水稻就像我一样远离了自己的故土,委屈求全地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来了。

我见那株水稻在摇着身子一个劲地跟我打招呼,我就激动得不行。我赶紧走过去,蹲在它的身边,声音有些发颤地说:“稻啊,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你看你现在长得有多瘦,你这个样子要是让俺爹看见了,他不难过死才怪呢!”我说:“稻啊,既然你今天遇到我了,那你就放心好了,从今往后,我会天天来这儿守着你的,直到你结了穗为止。”说完,我就蹲在那株水稻的旁边哭了。因为只有我才知道,那株水稻现在该是多么的寂寞和孤独啊!

自从见到了那株水稻以后,我就天天跑过来看它。后来,我还为此去偷了一位菜农的一小袋化肥,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兄弟一般地照料着它。

也许是我天天都在那个楼道口转来转去的不太像是一位正经人,所以有一天,那儿的一位楼道管理员就把我给拦住了。当时,我手里正抓着一把湿土,准备去培一下那株水稻呢。楼道管理员用一双十分锐利的眼睛盯着我说:“喂,你是干什么的?”因为当时,我最怕听到的就是这种声音了,所以,那位楼道管理员刚一说出这句话,我就想拔腿逃掉。但是谁知这时,那位楼道管理员却一把就抓住了我的手臂。他说:“哪里走,你这个坏蛋!”

见逃脱不掉,我就小声地申辩道:“我不是什么坏蛋,我是一位农民。”

那位楼道管理员说:“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一位城市人,你还以为你是谁啊!”他说,你说吧,你到底想干什么?

我说,这个楼道口有一株水稻,我想给它培一点儿土。

那位楼道管理员立刻就捂着嘴嘻嘻地笑了起来。他说:“我看你八成是出来的久了,想水稻想得都快发疯了,所以你才会将一棵野草当成了一株水稻!”

我说,不,它确实是一株水稻,不信,我可以带你去看看。

楼道管理员仔细观察了一下,神色就显得有些惊奇起来。他说:“这怎么可能呢,这儿怎么可能会长出了一株水稻呢?”他说,或许,这儿以前是一片稻田吧。

这时,我就发现楼道管理员的样子显得有一点儿伤感和恍惚,他声音有些颤抖地对我说,那你就忙吧,我不再打搅你了。

我望着楼道管理员渐渐远去的背影,就突然觉得他以前可能也是一位农民。

后来,在我的悉心照料之下,那株水稻终于开始抽穗,并呈现出了金黄的颜色。

收割的前一天,我特地去商店里买来了一把镰刀。尽管我只须用手轻轻地一扯,就可以把那株水稻连根拔起了。但是,我却不想这么做。因为那样,无疑是对水稻的一种亵渎和伤害啊!尽管,那只是一株水稻,一株长得并不怎么优良的水稻,但是作为农民的我,我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地善待它啊!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庄严的仪式,而且也是对水稻以及农民自身的一种尊重啊。那天,当我准备收割那一株水稻时,我就像收割无数的水稻一样,神情显得庄严而又虔诚。我小心翼翼地用镰刀割倒了那株水稻,把它捧在手里,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淌了下来。

(选自《感动中学生微型小说全集》九州出版社)

11.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4分)

12.简述小说中叙述楼道管理员这一故事情节的作用。(5分)

1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6分)

11. “我”是一个远离农村、挂念故土而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的(或“被迫委曲求全地生存在城市里的”)无奈、伤感(或寂寞、孤独)的农民。(4分)

12.叙述这一情节使小说故事富有波折(1分);“楼道管理员”这一形象对“我”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增强了“我”形象的典型性(像“我”一样虽然被迫来到城市但仍然深深怀念已遗失的乡村的农民还有很多),深化了主题(3分)。同时,“楼道管理员”对“我”的怀疑和斥责,也反映了农民在城市里被歧视的现实(1分)。

13. 主题:小说通过“我”精心照顾“一株水稻”的故事,形象地暗示了农民(特别是来到城市的农民)和农业被忽视甚至是被歧视的生存现状,呼吁人们尊重、爱护农民和农业。 (3分)

感受(示例): 广大农民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提供了粮食,广大农民工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为我们建起了城市的高楼、扫净了城市的路。作为城市人,我们应该尊重农民和农民工,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爱护为我们城市提供营养的农村,爱护孕育了我们华夏灿烂文明的农业。(3分)

    相关推荐

    《守候一株水仙》的阅读附答案 守候一株水仙的阅读答案 守候一株水仙阅读理解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阅读附答案 生如水稻的阅读附答案 《守候一株水仙》阅读试题与答案 记叙文守候一株水仙 阅读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理解答案2021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答案 《一株辣椒的生长》阅读附答案 《做一株北京的高粱》阅读附答案 《“中国粮仓”里的节水稻》阅读附答案 “中国粮仓”里的节水稻阅读答案 《水口行舟》阅读附答案 一株湖北的竹子阅读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 《天地间一株麦子》阅读附答案 《水稻的谦卑 杨春山》阅读答案 《“中国粮仓”里的节水稻》阅读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理解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 《道口·书院·秋声》阅读附答案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阅读理解及答案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阅读答案解析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阅读附答案 “中国粮仓”里的节水稻 阅读答案 《有泪水的牲口》阅读答案 水口行舟 阅读答案附赏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阅读附答案 林尽水浑,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阅读附答案 一株湖北的竹子阅读及答案 朱钟洋《守候一株水仙》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一)(15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天地间一株麦子》阅读附答案 有人送我一株草 阅读附答案 《天地间一株麦子》阅读附答案 楼道里的小狗 顾东升阅读附答案 《井口汲取的是水》阅读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阅读附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阅读附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阅读附答案 那一株米兰阅读答案 有人送我一株草阅读答案最新 有人送我一株草阅读理解 有人送我一株草阅读答案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阅读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试题及答案 十六岁那年的一株月季花阅读附答案 “中国粮仓”里的节水稻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 阅读附答案 一株野百合开了阅读答案 有人送我一株草..阅读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阅读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阅读答案 温软的稻草 阅读附答案 舟尾口口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阅读附答案 一只乌鸦口渴了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 阅读附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阅读答案 文言文【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阅读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阅读答案 安静在一株月季花……阅读答案 菩萨蛮•宿水口 洪瑹阅读附答案 守住自己的一口井阅读附答案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阅读附答案 《水口行舟 朱熹》阅读答案 水口行舟(·朱熹)阅读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阅读附答案 《水浒传 (晁盖)一行人上岸》阅读答案(2014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阅读附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阅读附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阅读附答案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阅读答案 《新凉 水满田畴稻叶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答案 《天地间一株麦子》阅读答案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阅读附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阅读附答案 《水口行舟》 朱熹阅读答案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阅读附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阅读附答案 《井口汲取的是水》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阅读答案 《被遗忘的稻草》阅读附答案 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阅读理解答案 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阅读理解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阅读附答案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阅读答案 郦道元《水经注·易水》阅读答案 《戍熟的稻谷会弯腰》阅读附答案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阅读附答案 《三衢道中马上口占》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窗口有面镜子 孙道荣》阅读答案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阅读附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阅读附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阅读附答案 《那段捡稻穗的回忆》阅读附答案 《稻村先生》阅读附答案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阅读附答案 十一号楼的猫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夏天的一条街道 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