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苏秀道中》阅读答案附赏析

小编: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又作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②,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③,且喜溪流岸岸深④。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⑤。

无田似我有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⑥。

【注释】

①苏秀道中:指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市)的路上。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家得救,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这首诗可能作于浙西任上。②霖:一连数日的大雨。③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④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⑤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⑥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望岁:盼望丰收年成。

【参考译文】

一夜之间,似火骄阳转化为期盼已久的甘霖。夜间梦醒,感到一股凉冷之意,这才发现雨已经下了多时。我不为大雨浇漏了屋顶、滴湿了床铺而发愁,只为条条小溪的水流深深而高兴。千里稻花应是一派青绿生机勃勃,五更梦醒听着雨落梧桐的美妙声响。无田者像我一样的欢欣鼓舞,何况那些盼望丰收年成的狂喜之情。

【文学常识】

曾几(1084~1137):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诗风轻快清新,亦有悲愤深沉之作。

【阅读训练】

1.联系当时诗人心情,说说首联中的润字的含义。

2.颔联不愁、且喜从____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

3.第五句中的应表明所写之景是作者_________,第六句作者把雨落梧桐之声比喻为________。

4.第七句用犹写______的欢欣鼓舞的心情,第八句用何况进一步写_______盼望好收成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润字所传达出来的感觉,不仅是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是心理上的喜悦感、

2.正反

3.想象秋后丰收的景象 最美妙的音乐

4.诗人自己 农民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5分)

答:润浸润、滋润(1分);久晴亢旱,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2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2分)。

6.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分)

答案:①颈联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酣畅淋漓的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秋田将以苏的欣喜之情。(2分)②诗人想象大雨三日的作用: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1分)然后收归眼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的音乐来欣赏。(1分)虚实相生(1分)、直抒胸臆。(1分)

7.首联中的润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2分)

答案:润字既细致地描绘出霖雨已降给诗人带来的清凉和舒适之感,又形象地表达出了久旱逢甘霖后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2分)。

8.诗人的情感集中在喜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分)

答案:全诗采用情景相济、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既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又表现了诗人心系百姓的情怀。(1分)首联写骄阳转雨、天气变凉,表现个人喜悦之情。颔联写诗人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颈联写久逢甘霖,千里平畴、一片青绿,潇潇雨落梧桐之声就是最美妙的乐声,为可望的丰收而喜至极。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4分)

[鉴赏提示]:

曾几(1084一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等职,后因反对秦桧议和被罢官。秦桧死,重得起用。他作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宗。语言轻快流畅,音律和谐,不事雕琢,也讲究字句的锤炼。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这首诗咏物的技巧和起承转合暂且不说,我们只来说一说这里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态,我觉得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吉甫敢于为民请命,排击煊赫一时的秦桧。

    相关推荐

    苏秀道中 曾几阅读附答案 苏秀适中 曾几阅读附答案 曾几《三衢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晏几道)赏析 曾几《寓居吴兴》阅读答案及赏析 独秀峰 阅读答案附赏析 晏几道《蝶恋花·千叶早梅夸百媚》阅读赏析 初冬道中 阅读答案附赏析 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词鉴赏:晏几道《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阅读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曾巩<城南>赏析 曾经欣赏过台湾漫画家几米 阅读附答案 曾经欣赏过台湾漫画家几米阅读附答案 鉴赏家汪曾祺阅读答案 鉴赏家汪曾祺赏析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阅读答案 《采桑子 晏几道》阅读答案鉴赏 雨过至城中苏家 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楼 曾巩 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阅读附答案 曾觌《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阅读答案 《初冬道中 曾巩》阅读答案 陈与义《归洛道中》阅读答案附赏析 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阅读附答案 寓居吴兴 曾几阅读附答案 听赵秀才弹琴 阅读答案附赏析 宋史·曾几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熟藕汪曾祺阅读答案 熟藕汪曾祺赏析 晚饭花(汪曾祺)阅读赏析 襄邑道中古诗赏析答案 襄邑道中阅读题答案 红梅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解析 老鲁汪曾祺赏析 老鲁汪曾祺阅读答案 赵师秀《约客》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佑《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 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阅读试题及答案 宋词赏析 辛弃疾 鹧鸪天·东阳道中 苏轼《新城道中》阅读训练附答案 新城道中(其二) 苏轼阅读附答案 中考备考诗词赏析(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鹧鸪天·秀樾横塘十里香 阅读答案附赏析 宋词赏析 贺铸 阳羡歌·山秀芙蓉 古诗文阅读理解: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含答案)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养浩《黄州道中》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踏藕苏辙阅读答案 踏藕苏辙赏析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阅读附答案及全诗赏析 李白《蜀道难》阅读答案附赏析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阅读附答案 (江苏卷) 文言文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阅读答案 温庭筠《苏武庙》阅读答案附赏析 《青玉案·癸未道间 李曾伯》阅读答案鉴赏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及答案 苏轼《望江南·暮春》阅读答案附赏析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萧道成《群鹤咏》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曾巩秀才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轼《有美堂暴雨》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牧《怀吴中冯秀才》元好问《客意》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又曾《经天姥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附答案及对比赏析 思远人(晏几道)阅读答案 宋词赏析 周邦彦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苏轼《海棠》阅读答案及赏析 《舟中二首》陈师道(阅读理解及答案)赏析 乔吉《凭栏人·金陵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陈曾寿《湖斋坐雨》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2014高考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翻译 《刑赏 曾巩》阅读附答案 崔道融《梅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苏幕遮》《菩萨蛮》对比阅读附答案赏析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阅读答案附赏析 宋词赏析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宋词赏析 辛弃疾 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 晁补之《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夏意 苏舜钦 阅读答案赏析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阅读答案 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高考诗歌鉴赏阅读赏析答案解析 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皇甫曾《送人还荆州》阅读答案及赏析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苏轼与苏辙《江上看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阅读答案附赏析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阅读答案 苏轼《行香子·述怀》阅读赏析 宋词赏析 曾揆 南柯子·桐叶凉生夜 临江仙(晏几道)阅读答案 孙觌《吴门道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本道《梅花几度梦里寻》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 苏轼”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赏析 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舜钦《题花山寺壁》阅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