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之死(一)阅读附答案

小编:

张自忠之死(一)

长江是一条铁血的河流。70多年前有一位忠勇之将曾无声地走过这条母亲河,之所以无声,是因为溯江而上的,是已经战死的他。这位忠勇之将就是张自忠将军。

长江流域春夏之际的一个夜晚,张自忠将军率领着只有两千战士的部队渡过湖北襄河,直扑日军主力。穿过冰冷的河水,暗夜里行进的他心里清楚,他要战死在这里。中日战争中最惨烈搏杀的战场是在长江三峡东口外的鄂北。据战报公布,张自忠将军生命的最后时刻,全身被数弹洞穿,可他没有倒下,仍面对日军挥舞着早已无弹的手枪,最后几位保护他的士兵也全部阵亡了。日军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一枪,击中张自忠额头,血污糊住了将军的眼睛,他大声呼叫杀敌!日军一等兵藤冈之用刺刀穿入了他的左肋。日军惊遇鬼神,说将军倒下时,就像一座大山崩塌。

当天夜里,日军确认战死的是33集团军司令,一直打得他们落花流水的张自忠上将时,发出了短暂的欢呼,接下来他们一起郑重地给张将军敬礼。第二天,日军又用柏木棺材埋葬了将军,当晚他们接到总司令部命令,把张自忠的遗体运到武汉。是夜,一支中国军队突袭此地,发了疯的中国军人敢死队冲向日本鬼子,二百多名官兵倒下,他们从敌人手中抢回了将军的忠勇之驱。中国军人作战的果敢、顽强,以前所未有的火力,使日军为之胆战心寒。将军以死激发了中国军人复仇的火焰。将军不惧死,士兵何曾怕死?正如张将军战前所言:“人生百年,终有一死,贵在死得其所!”他属下的士兵斩断了生的念头,毅然地冲向敌人。

张自忠将军的灵柩,由湖北武昌起程运往重庆,举行国葬。当日,十万人口的宜昌,倾城出动,万人空巷。在将军灵柩经过的长江边,为他送行。日军飞机多次在宜昌上空盘旋,十万宜昌人眼睁睁地看着敌机,没一人惊恐躲避。日军看着这场面,破天荒地没有轰炸。将军以死拼杀没能战胜的敌人,显然被将军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所震慑。

轮船汽笛响彻长江,载着将军缓缓驶离宜昌码头远去,驶在长江上,开向流着中华民族忠勇之士热血的天险三峡。

张自忠上将的遗躯经过秭归,峡边高山上再一次立满了人群。这是屈原故里的乡亲,他们默默地望着。长江上传来一首古老的歌谣,这是两千多年前屈原的《招魂》,凭吊亲人,秭归人从来就是这么唱着:“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一个人把自己置于死地,将军深义何在?一个民族,一条大江,正是有了这样的忠勇之子,其文明才能日夜不息地流淌至今。

张自忠之死(二)

  1933年,张将军曾担任喜峰口战役的前线总指挥,令大刀队夜袭敌营,砍下数百日军的头颅。这是中国军队首胜日军。为此,有了《大刀进行曲》。当年这支脍炙人口的歌曲,后来被全面修改歌词,变成了歌颂东北义勇军和全国老百姓,殊不知,当年它是献给第29军大刀队的,第二句歌词不是“全国爱国的同胞们”,而是“29军的兄弟们”。

  30年代中期,日本为确保“满洲国”的军事安全,防止蒋中正突然收复东四省,便要求在华北建立“非军事缓冲区”,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协议,华北只留驻一支军队,这就是宋哲元中将驻守京津的第29军,其中第38师师长便是张自忠少将。

那个时候,蒋中正给这支军队的训令是,“忍辱负重”,不主动打仗,也不放弃华北,与日军做长期周旋。在全军高级将领中,惟有张自忠儒雅周详,他沉默寡言,身高1米80,不仅革命军官兵敬仰他,日本军政也很喜欢他。于是,在华北危亡的复杂局面中,张自忠被先后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艰难维系着苦涩的和平,不能得罪日本人,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民族自尊心的人,这种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对张自忠全面的误解,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为了保全战斗实力,第29军奉命南撤保定。与此同时,为了疏散和安置没能随军撤离的军人家眷,为了京津不受重大损失,也为了收殓沙场上的官兵尸体,宋哲元任命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京市长,与敌敷衍,拖延时间。

这一次,沉默寡言的张将军落泪了,他对秦德纯副军长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宋哲元长长地叹了口气:“唉,慷慨赴死易,临危负重难啦!”

果然,张自忠彻底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叛徒、大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1937年后半年的报纸,多在痛骂他“卖国变节”,一律称之为“张逆自忠”。那时的中国文人,凡喜欢发表言论的,没有谁没骂过张自忠。一些大报用醒目的大标题配文,讽刺张将军“自以为忠”,其实是“张邦昌之后”。

在一片痛骂声中,张自忠始终缄默着,周旋着,估算着第29军向目的地有序撤离的时间,努力使京津免于屠城。等到日军要求他通电反蒋,他已完成宋哲元交给的任务,便断然拒绝,随后称病,躲进德国医院,然后骑车逃往天津,再换乘英国轮船去青岛,至济南。

在济南时,张自忠被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上将拘押,韩主席叫来秦德纯,另派一位大员,一同押解张自忠去南京候审。火车一进徐州站,秦德纯忽然发现打着白旗的 学生包围上来,急忙令张将军躲到厕所里,张将军自问无愧,不肯,被秦德纯推了进去,随手把门锁上。学生冲上车,咆哮着要抓“汉奸张自忠”,秦德纯颇费一番口舌,才把愤怒的学生骗下火车。 

这件事,对张将军的刺激极大,让他清醒地知道了自己的公众形象。

也就是从那时起,“死”这个字,频繁出现在张将军的脑海。

1938年,张自忠代理第59军军长。在徐州会战中,他痛歼板垣师团两个联队,并衔尾急追,日进60公里,取得“临沂大捷”,坂垣征四郎数次羞得要自杀。在 武汉会战之后,他以一对十,击毙日军3位联队长,歼敌1万3千人,最终挫敌溃退,赢得“鄂北大捷”。不久,张将军再次猛冲猛打,取得 “襄东大捷”。

不过,即使军功在身,为民族独立而死和为洗清自己而死,这两种死念依然缠绕在张自忠的心底。当然,他胜利了,但他没有死,所以老百姓和记者都已承认他确实很能打仗,可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似乎还差得远。很多人认为,这些胜仗,不过是在弥补他过去做过汉奸的罪过。

1940年,日军集中30万兵力,猛攻湖北襄樊,张自忠不顾部下再三劝说,非要坚持让冯治安副总司令留守,自己率区区两个团渡河作战。

……

此时,日军包围圈尚有东北角一个缺口,但谁都可以突围,惟张将军是没有权力撤退的,他不能因为做逃兵而勾起公众丰富的联想,于是,他让苏联顾问和文艺兵冲出了缺口。

下午3点,张将军腰部中弹,右肩右腿被炮弹皮炸伤,只能卧地指挥。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军又中3弹,却猛然站起,被身后的日本兵射杀,另一名日本兵跑上前去,用枪托击碎他的头颅,把刺刀插进他的腹部……

这一刻,张将军知道,他绝对不再是汉奸了,他将是永远的民族英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推理,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张自忠率两千多将士渡过湖北襄河,直扑日军主力,他心里清楚,他必须战死在这里。因他先前留守华北,被迫做过些卖国之事,于心有愧,所以决意以一死来为自己正名。

B、1933年,张自忠指挥喜峰口战役,利用大刀队大量砍杀日军,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胜利信心。著名的《大刀进行曲》是当时的音乐家奉献给他率领的29军将士的。其时的张将军,在国人心中,已然是一位民族英雄。

C、日本人在杀害张自忠将军后,向他的遗体敬礼,并用柏木棺材埋葬他,后来又奉命准备将其遗体运往武汉。倘日军在杀害他之前就已得知他的身份,定当敬重英雄,重演当年长坂坡曹操放赵子龙一马的奇闻。

D、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有意将华北拱手送人。来自最高层的卖国决策,是导致张自忠背上汉奸骂名的根本原因。

E、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面对数量往往不占优势的日军,常吃败仗,原因固然很多。张自忠横下必死的决心,手下将士,受其感染也豁出性命,先后取得“临沂”“鄂北”“襄东”等一系列大捷。可见,当时中国军人缺少张自忠这样的忠勇精神,或许也是正面战场节节溃退的原因之一。

答案:B E(答B给3分,E给2分,其余不给分。A、“做过卖国之事,于心有愧”,错。C、推测依据不足。D、“有意将华北拱手送人”错,原文中有“也不放弃华北”。说蒋介石“卖国”,也不恰当。)

(2)选文(二)中,张自忠留下来,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京市长,继续与敌周旋。宋哲元对他慨叹说:“慷慨赴死易,临危负重难”。请结合选文中相关内容,解读“临危负重难”的深沉含义。(6分)

参考答案:

当时的华北,面临失守,军人家眷需要疏散和安置,京津一带要避免重大损失,沙场上的官兵尸体等待收殓,这些,都是当时国家的“危”。而张将军留下来,一面要强抑国仇,巧妙与敌周旋,避免国家和百姓遭受更大损失,一面却要承担遭受同胞误解,背上叛国投敌的骂名的危险,这是“负重”,也是“难”之所在。

(3)两篇选 文都是记述张自忠之死,但写法有异。请从记述内容、记述顺序、语言风格三个方面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

记述内容:选文(一)着重写将军魂断沙场后,中国将士勇夺遗体,其灵柩由长江上溯运回重庆安葬,引来民众祭奠的盛况。选文(二)则对将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由英雄变成汉奸,再由汉奸变回英雄的全过程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述。

记述顺序:(一)中部采用 插叙,记述张将军牺牲的原委。(二)采用顺序,从喜峰口战役到抗战全面爆发,再到武汉会战,40年战死湖北沙场,都按时间顺序安排的。

语言风格:(一)叙事中抒情,语带悲愤,强烈地表达了对张自忠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二)的语言沉稳朴实,对张自忠将军数年的经历娓娓道来,重客观表达。

(意对即可)

(4)有人说,是舆论和公众逼死了张自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中内容具体说明。(8分)

参考答案:

①赞同。张自忠忍辱负重,留守华北,与敌周旋,这既是遵照上级命令行事,又是避免更大损失的救国行为,可公众却骂他叛徒、大汉奸、卖国贼,称之为“张逆自忠”、“张邦昌之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端飞来的罪名,才使后来的张自忠下了必死的决心,所以大敌当前,也要不顾别人反对而孤军深入,羊投虎口。在最后时刻,明明有东北口一个口子突围,他却认为自己不能撤退,因为一旦撤退,国人的口水必将再度淹死他,所以,他唯有选择一死以证自己清白。

 ②不赞同。公众误解张将军,在当时复杂危难的局势下,原属正常。一个军人,一个战场高级指挥官,自可理性待之,用自己的杀敌行为和战功为自己正名。再说,忠勇献身,马革裹尸,原本是军人职责所在。所以,张将军的殒命,是个人的忠勇使然。

③辩证看待。公众的误解和唾骂,促使张将军萌发了以一死来证清白的念头,所以,他战场殒命,与公众的误解唾骂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换个角度看,公众激发了张将军的以死报国,也意外造就了一位民族英雄,使得此后的抗战,国民有了精神崇拜,有了榜样模范,有利于整个抗战的胜利。

    相关推荐

    绝代勇将张自忠阅读答案 绝代勇将张自忠阅读理解 生死一线牵 张弘阅读附答案 张敬忠《边词》赏析与答案 《荆轲之死》阅读附答案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阅读附答案 阅读《项羽之死》(附答案) 若石之死 安娜之死阅读答案 安娜之死阅读理解 《死海之变》阅读附答案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阅读附答案 张之万之马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荆轲之死的阅读附答案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阅读附答案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阅读答案 《美哉,嵇康之死》阅读附答案 《李白之死辨误》阅读附答案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阅读答案 《三事忠告 张养浩》二则阅读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安娜之死 阅读答案 士兵之死阅读答案 神雕之死阅读答案 荆轲之死阅读理解2021 荆轲之死阅读及答案 藏獒之死阅读答案 《张之万之马》阅读附答案 安娜之死阅读答案 老虎之死 阅读答案 《杨修之死》阅读答案 富翁之死..阅读答案 《死亡之湖——罗布泊》阅读附答案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的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浑沌之死》《呆若木鸡》阅读答案(2014年自贡市中考语文) 王保忠《一味苦药》阅读训练附答案 小公务员之死原文赏析 小公务员之死阅读理解答案 《若石之死》阅读答案 安娜之死阅读答案 《安娜之死》阅读答案 文言文岳飞之死阅读附答案 至忠之言逆于耳,倒于心,阅读附答案 宋史·忠义一·赵师旦传 阅读附答案 小说 《安娜之死》阅读答案 洪忠佩《晒出一片秋实》阅读附答案 小公务员之死 阅读答案 “纸媒之死”语文阅读答案 《求不死之药》阅读答案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阅读附答案 《李白之死辨误》阅读答案 小公务员之死 阅读答案 鼓一张 阅读附答案 《自然之道》阅读附答案 《一代醇儒张元济 熊月之》阅读答案 《张自新传》阅读答案 《张之万之马》阅读答案 “张释之”阅读试题及答案 “张释之”译文 张之万之马阅读答案 张之万之马阅读答案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老虎之死(10分)》阅读答案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阅读答案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阅读答案 《张释之执法》阅读附答案 《一张车票》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之歌 阅读附答案 张建忠《给狗留个位置》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张自新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自行车之歌 阅读附答案 《沙之聚 张抗抗》阅读附答案 《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阅读附答案 《张自新传》阅读答案(附文言文翻译) 杜忠书《乡村一树寂寞红》阅读答案 新唐书·张柬之传 阅读附答案 君子之自行...阅读附答案 自然之季节阅读附答案 平视自身和世界,方能化解自卑 张颐武阅读附答案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馅臣者务广君之地阅读答案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阅读附答案 《一千张糖纸》阅读附答案 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 梅寒阅读附答案 张之路羚羊木雕阅读附答案 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 张北海阅读答案 《伯夷、叔齐之死》阅读答案及翻译 《郭老仆死而葬于城北之金家桥》阅读附答案 刘备“忠”“仁”“义”各举一例说明。(6分) 自我有记忆开始,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 阅读附答案 冯立忠义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刑赏忠厚之至论》(含答案解析) 《张之洞与他的时代》阅读附答案 《中子星自传之谜》阅读附答案 《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一)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阅读答案 《求不死之药》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译文 《江一鹤 张居祥》阅读附答案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阅读答案及译文 陈忠实 《日子》阅读附答案 明史·毛忠传 阅读附答案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阅读答案 《最景仰之人物——张謇》阅读附答案 张之万之马阅读训练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