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 吴潜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小编:

满江红

齐山绣春台

吴潜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作者登上池州城(今安微贵池)东南的齐山绣春台,遥望祖国山川,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从而引起“故国之思”。

齐山,位于安徽贵池县(宋属池州)东南,据《齐山岩洞志》称:此山高虽不逾三十仞,周围不过十里,然有盖九华之秀,可与武夷、雁荡比类,故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称誉。绣春台,在齐山顶上。历代名人,至此多有题咏。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出师之前,屯兵池州,曾乘月夜登齐山翠微亭,并留下充满爱国豪情的诗章:“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啼催趁月明归。”吴潜昔日曾游此山。这次寻着自己昔日的游踪,再登此山,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词的上片写登临齐山的今昔之感。词起笔“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从昔日登此山写起,说明这次是旧地重游。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样呢?“双脚健、不烦筇(qióng)杖,透岩穿岭。”“筇杖”即竹杖。“透岩穿岭”,即翻山越岭。即十二年前诗人凭着一股少年锐气,迈开轻健的双脚,不需借助竹杖,翻山越岭,直奔台顶,是何等的潇洒、豪放。这是诗人对昔日登临的深情回忆。看得出诗人当时是英雄年少,踌躇满志,颇为得意的。而今呢?“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十二年后,旧地重游,风景依旧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了。当然“渐消”,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不难看出,诗人这时的心境是较为悲凉的。这样,又由眼前景而联想到曾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前辈:“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唐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士后,曾作过几任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他早年曾以经邦济世自负,在政治上有比较进步的主张。但仕途不很得意,始终未能抒展抱负。到晚年便纵情声色,为封建士大夫中轻狂放荡的典型。杜牧在池州刺史(今安徽贵池县)任上(844-846),曾有《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在这首诗中,由自己登山,联想到了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伤心落泪、感叹年华不能永驻之事。但杜牧要超脱得多,他认为“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即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我们何必要像齐景公那样独自感伤落泪呢?但诗人吴潜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心境是悲凉的,再没有年轻时的“狂气”了;而且也没有杜牧那么超脱,所以当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对国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诗人主观心境的感受,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失落感。

换头处紧承上片“空山冷”而来,写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长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带仍然被敌人盘踞。“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以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沦陷区暗无天日,看出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望中原何处”,即何处望中原?作一提顿,引人注目。诗人站在绣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犹梗”,即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着,以“虎狼”喻敌人,可见诗人对异族统治者为害中原的切齿痛恨。一个“犹”字,表明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面对眼前“虎狼犹梗”的现实情景,诗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张:“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计划,故曰“非浅近”。“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故曰“真俄顷”。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认为金的统治不会长久。诗人在这里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这反映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卓越的政治见解。但可惜的是诗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济时忧国的慨叹:“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颇耐人寻味。

吴潜这位南宋爱国词人,和辛弃疾、文天祥等一样,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其命运都是遭谗受逐,空老一生。这样,当他登高望远,眼前景物所引起的感触也就必然和他平时的胸中垒块有关了。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心,对收复中原的识见。全词平平道来,无“粉泽之工”,给人以豪壮苍凉的艺术美感。

    相关推荐

    宋词赏析 吴潜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满江红·暮春 宋词赏析 杨炎正 满江红·典尽春衣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满江红·过眼溪山 宋词赏析 岳珂 满江红·小院深深 宋词赏析 黄机 满江红·万灶貔貅 宋词赏析 姜夔 满江红·仙姥来时 宋词赏析 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满江红·倦客新丰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满江红·敲碎离愁 宋词赏析 无名氏 满江红·斗帐高眠 宋词赏析 刘克庄 满江红·金甲雕戈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满江红·游清风峡 宋词赏析 严羽 满江红·送廖叔仁卦阙 宋词赏析 岳飞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词赏析 周邦彦 满江红·昼日移阴(仙吕) 宋词赏析 吴文英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吴潜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阅读附答案 宋词赏析 蒋捷 贺新郎·吴江 满江红·暮春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宋词赏析 赵鼎 满江红 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宋词赏析 吴文英 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 宋词赏析 葛长庚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宋词赏析 李甲 帝台春·芳草碧色 宋词赏析 辛弃疾 祝英台近·晚春 宋词赏析 李清照 满庭芳·小阁藏春 宋词赏析 慕容岩卿妻 浣溪沙·满目江山忆旧游 宋词赏析 吴文英 惜黄花慢·次吴江小泊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宋词赏析 吴渊 念奴桥 宋词赏析 汪莘 沁园春·忆黄山 宋词赏析 王炎 江城子·癸酉春社 宋词赏析 吴文英 点绛唇·越山见梅 宋词赏析 周邦彦 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 宋词赏析 江开 商妇怨·春时江上帘纤雨 宋词赏析 廖世美 烛影摇红·霭霭春空 宋词赏析 秦观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满江红诗词阅读答案 宋词赏析 张炎 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宋词赏析 周密 齐天乐·蝉 宋词赏析 吴文英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宋词赏析 韩疁 高阳台·除夜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阅读附赏析 宋词赏析 晁补之 迷神引·黯黯青山红日暮 贬玉溪对江山作 宋词赏析 曹豳 西河·和王潜斋韵 宋词赏析 李清照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宋词赏析 周邦彦 红林檎近·高柳春才软 宋词赏析 李清照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宋词赏析 张镃 满庭芳·促织儿 宋词赏析 高观国 烛影摇红 宋词赏析 宋江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宋词赏析 张孝祥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宋词赏析 李莱老 浪淘沙·宝押绣帘斜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阅读答案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赏析 宋词赏析 康与之 满庭芳·寒夜 宋词赏析 孙惟信 烛影摇红 宋词赏析 吴文英 霜叶飞·重九 宋词赏析 无名氏 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宋词赏析 陆游 钗头凤·红酥手 宋词赏析 宋自逊 蓦山溪·自述 宋词赏析 李清照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宋词赏析 赵汝茪 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宋词赏析 秦观 满庭芳·晓色云开 宋词赏析 吴文英 唐多令·惜别 宋词赏析 周邦彦 瑞龙吟·章台路 宋词赏析 周邦彦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宋词赏析 周邦彦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宋词赏析 高观国 祝英台近·荷花 《满江红暮雨初收》阅读附答案和赏析 宋词赏析 赵汝茪 摘红英·东风冽 宋词赏析 毛滂 上林春令·蝴蝶初翻帘绣 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宋词赏析 朱熹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词赏析 严仁 醉桃源·春景 宋词赏析 姜夔 齐天乐·黄钟宫 宋词赏析 蒋捷 贺新郎·兵后寓吴 宋词赏析 刘过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汉宫春·立春日 宋词赏析 贺铸 惜余春·急雨收春 宋词赏析 黄孝迈 湘春夜月 宋词赏析 章良能 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宋词赏析 贺铸 人南渡·兰芷满汀洲 宋词赏析 秦观 踏莎行·雾失楼台 宋词赏析 梁栋 念奴娇·春梦 宋词赏析 周晋 柳梢春·杨花 宋词赏析 吴泳 上西平·送陈舍人 宋词赏析 岳珂 祝英台近·北固亭 宋词赏析 李石 临江仙·佳人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宋词赏析 贺铸 凌歊·控沧江 宋词赏析 朱敦儒 柳枝·江南岸 宋词赏析 李彭老 祝英台近·杏花初 《满江红惨结秋阴》的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宋词赏析 吴淑姬 长相思令·烟霏霏 宋词赏析 姜夔 念奴娇·闹红一舸 诗词鉴赏|宋词赏析|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