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留侯论》阅读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题解析理解

小编: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②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注:①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

②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这里借指酷刑。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待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见:被

B.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平居:平日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备、完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 (3分)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6.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楚庄王攻打郑国时,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招待楚军。楚庄王认为郑襄公能够这样谦卑得对待楚军,那他的百姓也一定值得信任,所以放弃了对郑国的进攻。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3分)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3分)

4. (3分)D (“全”应为“成全”之意)

5. (3分)D (D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A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一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B中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后一句是“不忍”的表现。C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

6. (3分)B (楚庄王是认为郑襄公能够对人谦让,郑国人必定信任他们的国君,并乐意为他们的国君效力。郑国这样的团结齐心打消了楚国的进攻想法。)?

7.(1)(3分)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重点词语“折”、“忿”和“就”)

 (2)(3分)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或言语神情)都显露出来。(重点词“王”、“见”和“词色”)

    相关推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试题解析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解析试题翻译译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程垓《卜算子|独自上层楼》阅读答案试题赏析理解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陆游《鹧鸪天》阅读答案试题赏析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宋)苏轼《宝绘堂记》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苏轼《少年游》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苏轼《猫犬》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苏轼《留侯论》阅读答案 2013年邵阳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宋)苏轼《墨妙亭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2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南通2015届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理解 2012荆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2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2孝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2三明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2青岛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3邵阳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3温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留侯论 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2012上犹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苏洵《谏论上》阅读试题答案解析翻译译文高考文言文 《留侯论 (宋)苏轼 》阅读答案及翻译 2011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详解 2013邵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留侯论 (宋)苏轼 》阅读答案及翻译 胡铨《好事近》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哈尔滨2012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李白《忆秦娥》鉴赏阅读答案赏析高考语文试题理解解析 《校人欺子产》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鉴赏赏析阅读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模拟试题 《宋史•熊本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留侯论 【宋】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晋书•周访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苏洵《名二子说》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古诗文阅读理解:送魏二(2010高考江苏卷)(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梦 江 南(2012高考江苏卷)(含答案解析) 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虹》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2016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及答案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仲殊《南柯子·忆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2015年高考天津市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论诚意” 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高考语文重庆卷) 《左传|晋灵公不君》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资治通鉴•唐纪九》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元吏|月鲁不花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时彦《青门饮|寄宠人》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三镜》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说虎》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象虎》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三上》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古诗文阅读理解:春日忆李白(2011高考江苏卷)(含答案解析) 语文阅读:《论名声》 (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明]归有光《张自新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陈公弼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 高考语文江苏卷) 安徽省池州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附答案 张耒《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史达组《绮罗香•咏春雨》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题画二则》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七步诗》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王安石《桂州新城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汉书•龚遂传》中考语文古文阅读答案试题解析理解 《伤仲永》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苏辙《巢谷传》答案翻译译文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 苏轼《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解析理解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2015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捧与挖”鲁 迅 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高考语文江苏卷) 高考阅读解题方法:浅析语文阅读题应试对策 《四面楚歌》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毛遂自荐》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烧车御史》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傅显迂缓》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千里之马》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太宗罢朝》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献曲求诗》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模拟训练 《.雪夜访戴》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楚人养狙》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盲人识日》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雪夜访戴》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请君入瓮》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临江之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齐欲伐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黄鲁直敬重苏轼》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这是你的战争!” 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高考语文江苏卷) 《江淮之蜂蟹》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