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印万川”到“水月镜花”》阅读附答案

小编:

从“月印万川”到“水月镜花”

朱熹是“月印万川”诠释模式的开创者和执行者。他认为,“五经”“四书”等经典无别,若能参得透,都是“一理”。“一理”是万物与所有伦理纲常关系的根本依据,但又是具体的,以特殊的样式展现于不同事物之中。解读圣人典籍,就是要弄清“一理”如何落实到个别事物之上,凝聚成个别的、具体的、所以然之理的。解经虽应立足文本,不能空发议论,但在弄懂文字内含具体之理后,还要由“下学”而上达“一理”。朱熹强调“情”与“理”、“事”与“理”的区分,挖掘儒家文本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分理”客观性,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而为“一理”的普遍性存在找到现实依据。

朱熹主张诠释经典时要“格物致知”。经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纯化”,达到“一理”的认知境界,同时将本心所具之理推广至事物上而体会事物之理的状态。此方法的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推演。朱熹认为,经典之内既有“文理”又有“义理”。文理是文脉、内容与意义,而义理除了意义之外,更指道德性、价值性的真理。文本的基本内容与中心思想需要掌握,意义与真理更需要理解与领悟,其关键在于格物。“一理”的发现,在于日常“格物”的积累之中。

陆九渊则提出“发明本心”的命题,认为解经首要的要求是学者先学会体证自己的本心。圣人与普通人心理“同构”,古之“一理”与今之“一理”相同,故经典是“此心此理”的具体化。解经是一个“求心”的过程,由于“心同、理同”,所以不同经典间只有文字的差异,而无义理之不同。故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解释者以心灵体察的方法领悟经典创作者的意图,把握“此心此理”的要义才是最终的目的。

表面上看,陆九渊似乎将“理本论”转变为“心本论”的解释形上学,实则不然。“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公理”,是宇宙运行规则,亦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法则,而“心”则是对根源性“理”的体认。“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它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即陆氏虽将“格物”之法转为“格心”之样式,但其实质仍在践行着“理一分殊”“月印万川”的诠释路线。

明代,儒家学风发生转变,“月印万川”式的解经悄然被“水月镜花”模式替代。

“水月镜花”的特点是“贵意象”,坚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经典中的语言既真实又虚幻,诠释的关键在于,明确主观心志会超越客观文字。它将解经视为一种纯粹的向内实践,剖析文本获悉的伦理目标、修养原则均成为心志运作的边界或框架,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修炼主体心志本身,所谓“经学即心学”。学者在诠释经典时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价值,经典随之成为从属性的“影本”。因为形上本体“心”古今如一,而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历史性”与“不完美性”,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处,故“六经”也可视为一种“糟粕”,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

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解经的“随意性”增强,经文成为虚无化的东西,诠释只要能立足于本源性的“良知”之上,便就不用在意“所说的”距离“本文”多远。诠释经典的根本在于体证一种作为本体的宇宙心,此心是道德与存在的双重依据,是一切德目之所出。

“水月镜花”式解经提升了诠释者的主体性,它强调经典诠释是体验之学,应以主体人格为中心而不是以文字解读为中心的活动。知识上的领略,只是内化经验,重要的是将领悟与心志相结合付诸实践。虽然它容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理解之弊”,但它却将深受“存天理、灭人欲”观念压制的“人性”解放出来,主体的价值意义得到彰显。它既是一种学术方法的变换,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五经”“四书”所讲的具体之理虽然不同,但同属“一理”,并认为解经时应由“下学”而上达“一理”。

B.朱熹看到了儒家文本中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客观性,因而通过强调“情”“事”“理”的区分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C.陆九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经典只是“此心此理”的具体化,解经就是一个“求心”的过程。

D.“水月镜花”式的解经模式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价值,经典于是变成了从属性的“影本”,成了修炼主体心志的契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推演。

B.在陆九渊看来,“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

C.朱熹认为解经应立足文本,陆九渊认为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二人的看法虽然有别,但在尊重经典的客观性这一点上还是有一致之处的。

D.“水月镜花”式解经认为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局限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处,故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才能还原经典的“真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陆二人的阐释模式都强调了“理”的先在性、根本性,强调了解经时对“理”的体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阐释者的主体性。

B.“水月镜花”式解经容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问题,但其对主体性的提升,实质上有思想启蒙的效果。

C.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本质上还是一种解经的学术思路,但他在此基础上推出“存天理、灭人欲”无疑就是思想僵化的表现。

D.朱熹主张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的“纯化”,而“镜花水月”式的解经则强调主体人格的中心地位,在主体的地位上,二者差别巨大。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B(“情”“事”“理”的区分表述不对,因果关系不成立)

2.D(“还原经典的真意”说法不对)

3.C(“在此基础上推出”不对)


    相关推荐

    从三到万阅读附答案 三月桃花水阅读答案 《从三到万》阅读附答案 月亮上的脚印阅读附答案 宋词赏析 杨万里 好事近·月未到诚斋 杨万里《好事近 月未到诚斋》阅读及答案 月到天心阅读答案 月到天心林清玄赏析 《月到中秋》阅读附答案 《月球液体望远镜》阅读答案 美丽的三潭印月阅读答案 月亮村的月亮 阅读附答案(2019四川遂宁中考试题) 去年除夜买的一球水仙花,养了两个月,直到今天方才开花阅读附答案 《月光如水》阅读附答案 从三到万(马南部)阅读答案 月到天心阅读答案 “月到中秋”阅读答案 月到中秋 阅读答案 月到中秋阅读答案 月到天心 阅读答案 《如水的月光》阅读附答案 月螺川早发诗词阅读答案 五月的槐乡五月,洋槐开花了 阅读附答案 美丽的三潭印月阅读训练及答案 浪淘沙临川文昌楼望月阅读附答案 月球液体望远镜阅读试题及答案 1954年10月2日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 阅读附答案 日月盐水豆(节选)阅读附答案 每当人们在月夜仰望玉盘样的月亮,心里联想到的是桂花树阅读答案 如水的月光阅读答案 从棣花到西安 阅读答案 《月光今照菊花台》阅读附答案 语文阅读: 月到中秋(含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观月张孝祥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 寒秋踏青孙青松阳历十月下旬到十一月......阅读答案 《从雕花匠到画匠》阅读答案 从雕花匠到画匠阅读答案 《假如月亮从天空消失》阅读附答案 五月的鲜花阅读理解答案 五月的鲜花中心思想是什么 古诗《月螺川早发 王猷定》阅读答案 “元史·月鲁不花传”阅读 《月球岩石存在水证据》阅读附答案 从地球到月球需要飞行75小时50分钟。在这段……阅读答案 《一丛花 溪堂玩月作》阅读附答案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阅读附答案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阅读答案 “月球上是否有水”阅读答案 月球真的有水吗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从棣花到西安》(含答案)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阅读答案 山水云月一沙鸥 田宗伟阅读附答案 被露水打湿的月亮阅读理解答案2021 被露水打湿的月亮阅读答案 《霜叶红于二月花》阅读答案 霜叶红于二月花阅读答案 《烟花三月下扬州》阅读答案 烟花三月下扬州阅读答案 腊月,怀念一种花 阅读答案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烟花三月下扬州阅读答案 霜叶红于二月花 阅读答案 《烟花三月下扬州》阅读答案 《“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阅读附答案 月亮上有山没有水阅读答案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阅读答案附赏析 宋词赏析 辛弃疾 水调歌头·万事到白发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阅读答案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阅读附答案 林清玄《月到天心》高一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月球上是否有水”语文阅读答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阅读附答案 安静在一株月季花……阅读答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阅读附答案 《月球岩石存在水证据》阅读答案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阅读附答案 日月盐水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三月》阅读附答案 《月球岩石存在水证据》阅读及答案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阅读答案 十六岁那年的一株月季花阅读附答案 《月迹》阅读附答案 《月迹》阅读附答案 月夜阅读附答案 《从棣花到西安》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赏月——古诗“月亮”意象鉴赏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阅读附答案 对月阅读附答案 《月迹》阅读附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月迹》阅读附答案 月亮 阅读附答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及答案 宋词赏析 真德秀 蝶恋花·两岸月桥花半吐 《月迹》阅读附答案 《月夜》阅读附答案 《烟花三月下扬州》阅读理解与答案 《晒月亮》 阅读附答案 《月光饼》 阅读附答案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日月湖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