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萧珊 巴金阅读附答案

小编:

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注①:1972年,萧珊去世。六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又经过六年,写下了此作。

7.巴金的小说《家》、《春》、《秋》被称为“

 三部曲”。(1分)

8.(5)(6)(7)三节在叙事结构上很有特色,试加以赏析。(3分)

9.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10.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1)段“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

B.文中“耳鸣”暗指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仿佛妻子的轻声细语一直萦绕在耳畔。

C.第(4)(8)两段每句话都出现“我”,强烈表达了巴金夜不成寐思念萧珊时内心的郁积。

D.第(9)段萧珊离家时“急躁”、“伤感”和“希望”都与巴金有关。

E.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仍然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可见巴金对萧珊的爱是非常深切、彻底、执着的。

F.第(11)段说“……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说明对萧珊的怀念事实上已经成为巴金精神的枷锁。

11.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其实颇有深意,对此加以分析。(4分)

12.史铁生在《合欢树》里两度提到了那个“盯着树影儿”的“孩子”,巴金在《再忆萧珊》中数次提到了“儿子”,是否为闲笔?试做简要分析。(6分)

阅读附答案

7.(1分)激流。

8.(3分)运用插叙,穿插了三个随时间推移的不同场景,通过语言以及神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叙写了萧珊在短短的时间里从健康到患病再到死亡的过程,突出萧珊在巴金生命中的重要性,强烈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

9.(4分)运用排比,突出了萧珊面对丈夫遭遇苦难时的悲痛、哀愁和关爱;“总是”一词强调萧珊这些形象在作者心中的深刻印记,既写出了两人生时相濡以沫,也突出了巴金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和深切的愧疚。

10.(4分)A F

11.(4分)标题“再忆萧珊”以动宾结构出现,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再”是“又一次”、“一再”的意思,是《怀念萧珊》后的又一次抒情,表明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忆萧珊”也是全文的线索,通过回忆亡妻在世时的几个片段,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要摆脱悲伤、勇敢生活的决心。

12.(6分)闲笔不闲,都与散文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密切相关。史铁生借《合欢树》中的“孩子”表明母爱是普遍的,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母爱,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又表明母爱是特殊的,每一个人所获得的母爱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了对母亲深切怀念的同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巴金数次提到“儿子”意在衬托萧珊的细致和对巴金难以分离的深情,说明父子之爱与夫妻之爱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委婉地表达了失去萧珊的无比沉痛,与直接抒情相得益彰,更能让读者理解为什么要“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相关推荐

    《再忆萧珊 巴金》阅读答案 怀念萧珊阅读答案 《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阅读附答案 《怀念萧珊》阅读答案 李雪松《怀念萧珊》阅读答案 《忆萧乾先生》阅读附答案 巴金阅读答案 三次画像 巴金 雨 巴金阅读答案 秋夜 巴金阅读附答案 风雨中忆萧红阅读答案 风雨中忆萧红阅读理解答案 忆萧乾先生阅读答案 李雪松《怀念萧珊》阅读试题及答案 巴金《狗》阅读答案 伤害(巴金) 阅读答案 风雨中忆萧红 阅读答案 《再过金陵》包佶阅读附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阅读答案 巴金《秋夜》阅读答案 巴金《伤害》阅读答案 秋夜 巴金阅读答案 风雨中忆萧红阅读答案 永远的巴金 阅读答案 再过金陵 石头城 阅读附答案 《忆萧乾先生》舒乙 阅读答案 巴金《静寂的园子》阅读答案 巴金《独立思考》阅读答案 愿化泥土(巴金)阅读答案 巴金自传(节选) 阅读答案 伤害(巴金) 阅读训练及答案 《忆萧乾先生》阅读答案(2013长春市中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永远的巴金”附答案 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有删节)》附答案 巴金“朋友”阅读训练及答案 冰心《巴金这个人》阅读答案 被遮蔽的巴金 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永远的巴金》附答案 永远的巴金阅读试题及答案 巴金《繁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冰心《巴金这个人》一课一练及答案 萧萧池塘暮 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风雨中忆萧红》[答案] 阅读《珊瑚岛》附答案 《苏珊?安东尼》阅读附答案 《巴金:文学生活五十年(节选)》阅读答案 巴金:履行了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阅读附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阅读答案 《巴金自传个人自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阅读答案 《萧萧池塘暮 》阅读附答案 萧萧池塘暮 阅读附答案 萧萧白杨阅读答案2021 萧萧白杨阅读理解及答案 灯火萧萧阅读答案 《灯火萧萧》阅读答案 黄机《忆秦娥·秋萧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珊的帽子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 阅读附答案 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阅读答案 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阅读答案 萧萧池塘暮阅读答案 《再过金陵 包佶》《石头城 宋刘翰》对比阅读附答案 《眼儿媚 萧萧江上荻花秋》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戴珊阅读附答案 美丽的珊瑚岛的阅读附答案 中考阅读答案:《忆萧乾先生》(2013•长春市)(含答案) 《苏珊的帽子》阅读附答案 木匠老陈阅读理解答案 木匠老陈巴金赏析 《萧萧池塘暮》阅读理解答案 反躬自省是对巴金最好的缅怀阅读答案 《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 李致》阅读答案 珊瑚礁 阅读答案 苏珊的帽子阅读答案 涠洲岛的珊瑚阅读附答案 《戴珊传 明史》阅读答案附翻译 《珊瑚岛》阅读答案 《独立思考 巴金》阅读答案(2011永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萧萧池塘暮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明史·戴珊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韩家奴阅读附答案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阅读答案 红萧萧为哪般 迟子建阅读答案 苏珊的帽子阅读题 苏珊的帽子阅读答案 “风萧萧兮,易水寒”阅读答案 《坐大巴》阅读附答案 戴珊,字廷珍,浮梁人...阅读附答案 赵鑫珊《音乐与人生》阅读附答案 灯火萧萧阅读试题及答案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阅读附答案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阅读附答案 宋词赏析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萧景,字子昭...阅读附答案 萧颖士风节 阅读附答案 赵鑫珊《“白日梦”》阅读答案 《涠洲岛的珊瑚》阅读答案 后园 萧红阅读附答案 新唐书·萧铣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语文阅读:萧萧池塘暮(含答案) 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2021 怀念鲁迅先生(节选)巴金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