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小编:

  试题内容: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 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2014年1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对“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照原始儒家的观点,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

  B.是原始儒家的理想,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 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

  D. 后期发生了异化,出仕的目的转向了个人私利。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 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 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C. 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颜之乐”又含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D.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

  参考答案:

  1.C(“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并非等同于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更不能喝“孔颜之乐”划等号。)

  2.A(“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与原文意思不符。)

  3.D(“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不合文意。)

    相关推荐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阅读附答案 关于《文化》的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关于“中国梦”的主题阅读答案 中国龙文化源起 阅读答案 中国龙文化源起阅读答案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主题阅读 《中国龙文化源起》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品牌阅读答案 关于中国品牌的议论文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阅读附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附答案 关于《礼仪文化》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茶起源于中国》阅读题目阅读附答案 关于“经典文化和低俗的恶搞文化”的主题阅读 阅读附答案 中秋节从产生之始,就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在传统文化中 阅读附答案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语文阅读答案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阅读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阅读附答案 《关于低头族的主题阅读》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关于月饼的起源……(含答案) 阅读答案:《中 国 龙 文 化 源 起》(含答案) 关于论艺术的产业化原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中国龙文化源起》(含答案) 关于礼仪文化 阅读答案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天籁阅读答案 关于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题 阅读附答案 《关于“经典文化和低俗的恶搞文化”的主题阅读》语文阅读答案 “关于“经典文化和低俗的恶搞文化”的主题阅读”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王丽 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含答案) 关于《百年辞源的现代意义》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关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题阅读》阅读附答案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阅读附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阅读题 任继愈《禅宗于中国文化》议论文阅读题答案 对于戏剧而言,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阅读附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阅读答案2021 中国饮食文化阅读题 中国饮食文化阅读答案2021 中国饮食文化阅读题 就传承的一面而言,汉语言文字具有悠久而光......阅读附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阅读答案(2014四川广元中考试题) 《关于进化论的讲演》语文阅读答案 关于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 答案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中国龙文化源起》(含答案解析)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阅读附答案 关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 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 关于《无言师》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中国的文化产业》的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戚德刚阅读附答案 节选自徐肖楠《中国经验的岭南文化关系》阅读 中国的桃花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桃花文化阅读理解 “中国的选秀文化”阅读 关于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 阅读答案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附答案 关于大雪无言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杂言——关于著作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战国策》中曾记……阅读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阅读答案(2013福建泉州中考) 中国文化的重建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的桃花文化》阅读附答案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阅读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阅读附答案 中国的开水文化怎么来的阅读答案最新 中国的开水文化怎么来的阅读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阅读附答案 文化散文的关键 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的桃花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桃花文化阅读理解赏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 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关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2011年,国务院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称.嘉兴市历史悠久阅读附答案 “关于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15分)”有答案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答案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阅读及答案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阅读理解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一种诗性的文化》语文阅读答案 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阅读答案 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阅读理解 《中国的食文化》语文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关于字音的阅读理解 “中国文化中的“道””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阅读附答案 关于窦参字时中的阅读附答案 中国文化的内涵 阅读答案 “中国春节之于中国人,是头等重要的节日”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2014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 展示中国文化阅读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 《中国的桃花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桃花文化阅读答案 《关于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附答案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的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