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种子阅读附答案
①我的朋友老康在美国读博,他有一个八岁的儿子,本来在国内读二年级,因好动淘气,常常被老师训斥,学习成绩总是垫底。因此,老康就把他带到了美国。
②没有想到第一次考试,他儿子的成绩就是全校第一,并且数学还得了满分,这让老康感慨万分:祖国的基础教育多么扎实!连垫底的学生都能在美国考第一!
③同时他又自问:中国有如此好的基础教育,中国人应该拿诺贝尔奖拿得都手酸了,但事实上却根本没有中国人什么事儿,年年都看着别人拿,这是怎么回事?
④不久,老康就看到了美国佬的厉害。小康放学回家,问老康:“ How is the unitedstateswriting Diabetes?(在美国,你们是怎么认识糖尿病的?) ”
⑤老康读的专业是英国文学,也不知“Diabetes”是什么意思。老康搬来词典,才弄清了它的意思:糖尿病。
⑥老康问:“你问这个问题干什么?”
⑦小康说:“赫本小姐布置我们写作文,题目就是这个。”
⑧什么?这是什么老师!才三年级的学生,让他写这种纯学术性质的文章!老康马上打电话给赫本老师抗议,连发炮弹:作文应该贴近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比如写一写“上学路上”,或者“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你怎么能出这么一个题目?你自己完全知道糖尿病是怎样产生的吗?
⑨赫本回答: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不是生活中的事情吗?弄清病理,这不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吗?我不知道的,学生就不能知道吗?……
⑩老康被说得左支右绌,此时此刻,老康对这种美国式的教育露出不屑之色:好高骛远,空中楼阁,没有翅膀就想上天揽月,哼!
11)11老康不久就把这件事渐渐淡忘了。直到有一天赫本打来电话,只听赫本那边情绪激昂,兴奋异常。原来她从批阅小康的作文之中获得了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于是疑心自己五岁的女儿患有糖尿病,到医院体检,果然是。因为是早期发现,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不久即可康复。她已经感谢过小康了,现在还得感谢小康的爸爸……
12)12老康一时不知所措,只是一味应和:是吗?……是吗?……
13)13老康缓过神来,还是不敢相信。老康赶紧找来小康的作文本。好家伙,足足写了十六页!他才多大哟——八岁,小学三年级!
14)14天哪,纲举目张,逻辑严密,引文扼要,还在文末列出写作本文时用的七本参考书目。
15)15老康跌跌撞撞好半天才把这16页作文读完,只得了个囫囵之意。心想:这小子,到美国什么都没有学会,倒把国内抄袭论文的功夫无师自通了。
16)16老康决定先礼后兵——先不耻下问,后兴师问罪。小康一回家,就很高兴地向老康宣告:“我现在是医学家!将来一定能得诺贝尔医学奖!”
17)17老康见他得意忘形,马上沉下脸: “谁说的?”
18)18“赫本小姐!”
19)19老康装作不知内情:“她说你是医学家,你就是了?她说你能得诺贝尔医学奖,你就能得了?”
20)20“你还不知道哇?告诉你,我的作文引起了赫本的高度重视!她根据我对糖尿病的研究心得,发现了她女儿的糖尿病。她说我非常伟大,长大一定能够得到诺贝尔医学奖!我也觉得能得这个伟大的奖!”
21)21老康在心里苦笑:美国式的教育总是让学生这么张扬,这么不知天高地厚。
22)22现在,他要检验一下小康作文的货色!老康本想戳穿小康的西洋镜,没有想到小康对答如流,左右逢源。这么说,美国佬在教育方面还真有一套。
23)23仔细一打听,老康才知道小康为了写这篇文章,泡了图书馆,请教了主治医生,询问糖尿病患者……这类事情包含着多少综合素质!这就是美国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康学到了这种方法,于是才能将众多的信息进行过滤,梳理之后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恐怕是中国写作教学从来也没有涉及的领域。
24)24老康顿时对赫本老师肃然起敬。赫本说小康一定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的,小康会得到的,因为种子已经播下。
10、 根据老康来美国的情感态度变化来填空。(2分)
儿子考第一,他 ;有如此好基础教育的中国得不到诺贝尔奖,他不解;得知儿子的作文题目后,他 ;对美国式的教育,他 ;当赫本老师打电话感谢他时,他不知所措;曾被怀疑的儿子对答如流时,此时他对美国教育 。
11、 老康看完儿子的作文,“心想:这小子,到美国什么都没有学会,倒把国内抄袭论文的功夫无师自通了。”老康所思所想,说明了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12、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和哪一段相照应?老康觉得美国教育厉害在哪里?(2分)
13、老康对美国教育由最初的“不屑”转变为“肃然起敬”,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2分)
14、文章最后说:“赫本说小康一定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的,小康会得到的,因为种子已经播下。”从现实出发,你认为应该在学生心中种下什么种子,说说理由。(2分)
10、感慨 抗议 不屑 敬佩(4分,每空1分)
11、中国抄袭论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反应出中国人治学不严谨,也不诚实。(2分)
12、和 EQoac(○,23)23段相照应;(1分)美国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分)
13、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1分)它使文章波澜起伏,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4、示例:应该种下自主探究的种子,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能力。(1分)(语句通顺,符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上一篇:十六岁那年的一株月季花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