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案-美在意象阅读答案

小编: :XZR许

大家寒假在家期间是完成弯道超车的好时机,为了帮助大家巩固语文阅读知识,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感兴趣的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关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

“音象”作为板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关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B.“意”与“象”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C.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

C.品评文学作品时,作家构思谋篇的审美心理活动能够通过意象更准确地表述出来。

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透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可感知到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

D.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赏析下面送别诗中“笛声”《折柳曲》这一意象。(6分)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解析

1.D(A 项,“是能够”表示前后内容构成判断关系,原文第三段,可以看出,意象能够应用于文艺创作,从最后一段看,意象是“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但,文章在最后一段中 提到,“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具体形象,所以“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说法错误。B 项,从原文第三段看,引入文学理论而具 有美学意义,所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 项“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 整的定义”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

2.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推断有误。原文说的是,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 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3.C(应是把选项中第 2 处“眼中之竹”改成“胸中之竹”)

4.首先提出问题:对美的概念的界定是不容易的;(1 分)然后分析问题:不能静止和机械地界定美,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接着谈如何捕捉美,让美的价值得以实现;(2 分)最后明确审美价值的标准,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 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1 分)

5.①《折柳曲》是触发诗人情感的典型物象,和诗人的故园之思有机契合,成为本诗的典型意象。(2 分)②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曲》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离别的情绪(2 分)③诗人此时客居在外,《折柳曲》触动了作者离别家乡时的心绪,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 分)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现代文阅读答案-美在意象阅读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想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多多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相关推荐

    现代文《买大象》阅读答案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语文阅读答案 现代诗歌阅读教学教案“生成诗歌的意象” 中考现代文阅读:想象型考点 现代文《桥之美》阅读答案 淡之美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铜石象棋》现代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名师解读现代文阅读注意事项 现代文阅读训练:《醉意的境界》[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想象型考点 现代文《“中性美”透析》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西湖秋意》 “燕”和“雁”的文化意象 初中语文考点之现代文阅读(想象型考点) 现代诗解读三扣四注意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 儒学的现代意义 阅读答案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阅读答案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最美的风筝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阅读答案 古诗文“红豆”意象详解 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现代文阅读与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山永远在》[答案]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阅读理解答案 中国现代诗《赞美》鉴赏 现代文阅读怎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古诗文中“猿啼”意象详解 阅读欣赏试题及答案: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之想象型考点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在赣江上》 现代文阅读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挂在墙上的风筝 现代文阅读训练:《一个人在山上》[答案]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语文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盛在盘子里的菜 《意象构成》阅读答案 中考现代文《在阳光下看人》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 把握诗歌形象感知诗歌意象 《书法:立象以尽意》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陶诗言文章的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答案] 说明文《附生现象》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答案 《TOT现象》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答案] 现代文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黄河臆象》(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在现实中实现美的创造阅读试题及答案 古典诗词意象分类 现代文阅读:《废墟之美​》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阅读答案 说明文阅读《附生现象》附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语文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大兵 《芦苇》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技巧 《在山阴道上》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阅读答案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崔伟奇]》语文阅读答案 《附生现象》阅读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在可可西里回头》解析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留在阳光里的辙印》 阅读答案:《文明得“不好意思”》(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2017:破碎的美丽 阅读附答案 翱翔在蓝天的试飞英雄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阅读附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阅读附答案:最美的风筝 阅读现代文阅读答案 赏月——古诗“月亮”意象鉴赏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集锦 2013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 叶圣陶在四川 现代文学阅读附答案 附生现象 阅读答案 诗意、理性、俚趣: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特质 阅读附答案 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阅读答案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 《灯笼红》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阅读答案 《父爱的脚步一直跟在身后》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拉尼娜现象》阅读答案 拉尼娜现象阅读答案 现代文《大师》阅读答案 《仰望》现代文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大兵答案 《雨》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阅读附答案:萍水相逢之美 现代文《听雪》阅读答案 现代文《回首》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