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内容分析

小编: :chenlongji

高中语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内容分析

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一、理清文脉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突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4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5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二、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笔记整理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寡人之于国也》特殊结构 高二语文上册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 中考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全文详细翻译 名师讲解高考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高考语文必修3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高一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预习提示 高中语文《劝学》内容分析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寡人之子国也知识点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鉴赏 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内容分析 高一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浅谈高考诗歌阅读中的内容分析 边城节选课文分析 边城节选内容概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主要内容分析(四年级语文下)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别了语文课我对语文的态度变化 别了语文课主要内容概况分析 猫郑振铎课文解析 猫内容概括 六年级语文期中小结课文内容 高中归园田居翻译 归园田居内容分析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及性格分析 高中课文雷雨人物关系图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1-7课) 高中语文课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 语文版高二语文下册《劝学(节选)》知识点:课文内容赏析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15-21课)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29-30课)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繁星内容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病句分析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8-14课)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22-28课)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知识点复习及解析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复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一家人分析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游褒禅山记内容分析 北京小升初语文考查内容及题型分析 文言文高频知识点分析:《鱼我所欲也》 雷雨高中课文赏析 雷雨高中语文课文概况 高中语文必修课内成语大全 庄子逍遥游内容与主题分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一文言文:三峡文课文内容理解 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期中复习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内容专题复习之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 语文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2016五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知识点之课文内容要点 2014年全国卷Ⅰ高考试卷分析(作文分析) 也许的近义词以及扩展内容 动物王国开大会课文笔记 动物王国开大会内容讲解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边城内容精要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期中复习 高中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分析 语文版高二语文下册《劝学(节选)》知识点:课文内容感知 小升初语文春夜喜雨内容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金瓶梅思想内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边城思想内容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析之容易忽视的两个暗示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要内容 国内部分城市别称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之概括文章内容题 莫泊桑拜师主要内容 莫泊桑拜师课文原文赏析 2016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内容(期中复习) 藏戏课文笔记摘抄 藏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 为人民服务六年级下册课文课堂笔记 为人民服务主要内容概括 关于气象的谚语内容 如何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南歧人之瘿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形容词分类 中考文言文《小国寡民》全文详细翻译 小升初语文:“国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中语文:必修1-5精品课内素材汇编 祝福鲁迅内容分段概况 祝福鲁迅主要内容及人物特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名人传》 三国演义里的歇后语内容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道之行也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项链分析 2014年全国卷II高考试卷分析(高考作文) 古代诗歌分类(按内容) 夹竹桃课文作者 夹竹桃课文原文分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解析之复句分析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之归纳内容要点 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分类题集(单考课内文言字词) 高中语文答题指导之高分方略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武王问治国之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羊脂球分析 关于圣诞节的文字内容素材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期末复习:上学期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国风分布地区 语文版高二下册《与高司谏书》知识点总结:课文分析 中国文学之最 2017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名人传》 高考生必读:语文低分病理分析及改善之法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思想感情分析之思乡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