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挣脱传统的藩篱──由课文《行道树》引出的思考

小编: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相关推荐

    由爱引发的思考 由一节作文课引起的思考 《行道树》一课的教学反思 由乌鸦喝水引发的思考 冬日的行道树 由《日月潭》一课教学引发的思考 由《两小儿辩日》引发的思考 由《两小儿辩日》引发的思考 《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反思 由“词语盘点”教学引发的思考 《行道树》说课稿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反思 由小飞蛾的呐喊引发的思考——课堂诊断后的反思 《行道树》的三种手法 《行道树》续 《行道树》课堂实录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反思2 《行道树》课后作业 《行道树》课堂实录 《行道树》说课材料 由课例《美丽的小兴安岭》引发的思考-小学语文论文 《行道树》课堂实录 我是这样教《行道树》的 《行道树》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研究课教案 《行道树》解读 《行道树》教案 由一位学生小小的举动引出的思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公开课教案8 中国传统智慧:从“道”说起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堂教学实录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导学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9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_语文论文 《行道树》导学案 由《蜀道难》浅析李白出蜀时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互动——由一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论文精品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2 由《再别康桥》引发的对现代诗歌教学的思考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_语文论文 尊老爱幼的传统 传统的民族节日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行道树》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大道之行也》教法指引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行道树》 《行道树》预习提纲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案例 《行道树》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导学案2 由“一个很‘酷’的雪孩子”引起的思索 《行道树》课堂实录及点评 语文教育传统的“错位”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实录 《行道树》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设计2021 张晓风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预案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复习:行道树近义词辨析 一声叹息──关于《行道树》的删节 《大道之行也》学法导引 《大道之行也》教法指引 嚼出“家常课”的语文味道 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传统 圣诞树的由来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合 第07课-短文两篇(第一课时)行道树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初一年级语文:行道树课后作业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案 7 《行道树》课堂实录及评点 写小传引起的反思──《五柳先生传》教后反思 让课堂回归原生态——《揠苗助长》教学引出的思考 《行道树》瑕疵之我见 《行道树》近义词辨析 关于传统的诠释_语文论文 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行道树》教学设计的背景及意图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以现代性与传统为中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