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小编:

【引言】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是传统篇目,多少年来,教材几经易改,但它却一直因感人心扉的爱国情怀久盛不衰。但也正因其是名篇,许多人都执教过,更难突破旧有的樊篱。我们总是开玩笑的把这类名篇称为“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把老课文上得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理念?教学设计能否有一点新的突破?同学们渴求的目光使我下定决心,骨头虽硬,我也一定要啃。

【背景】

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体验性。因为有了体验,学习就不仅仅是认知和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真正使课堂成为身心和人格健全的阵地。

苏教版主编黄厚江老师曾说“语文新课标之一‘人文性’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热爱生活,使之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我校的办学理念也是要培养“人性化的学生”,目前中学生中对祖国、爱国的理解与认识比较肤浅。基于此,本课教学应把目标锁定为在研究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我播放了有关日寇侵略东三省的录像片段。既而我带着自信与激情开始了我的导语:这些残忍的镜头,不由得又一次把我们带入了70多年前那个令人心碎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踏上了东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开始了他们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从此,那里的人民失去了自尊,有些地方还失去了他们赖以交流的祖国语言——汉语,被迫改学日语。亡国奴的生活,是怎样的耻辱啊!在上个世纪的法国,一个叫阿尔萨斯的小镇也遭遇到了同样的情形。

同学们同情与悲愤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已经迫切想了解这个小镇的种种遭遇。我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并由此引发介绍了作者都德的有关请况。

为了对课文有一个较深的了解,我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并板书了这节课的第一个填空:的最后一堂课。由于这个填空不难,所以同学们稍加思考就说出来:小弗郎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和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概括能力较强的同学填出了阿尔萨斯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他的解释是因为课堂上的许多人就是阿尔萨斯人的代表。我想,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了解了大概情节,对人物的处理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我让同学们设想自己就是小弗郎士,试着完成这节课的第二个填空:使我的最后一课。这个填空与课文、学生结合都比较紧密,因此异彩纷呈的填法就展示出来了:使我感到难过的、诧异的、懊悔的、难以割舍的最后一课。可贵的是同学们既能从课文里找出根据,又能声情并茂的加以朗读,他们的概括与朗读能力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逐步把课堂推向高潮。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有两个同学填的是使我成熟、长大的最后一课,他们从课文21段中找到根据并感谢前边同学的回答给他们的启示。我想,这不仅仅小弗郎士成熟了,同学们的能力与思想也逐渐成熟了。

接下来我说:“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一个可气而又可爱、天真而又成熟的小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想,我们不仅应该从课文中认识、了解小弗郎士,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我们能够自由、自豪地学习祖国语言的同时加倍努力。”同时又转向对韩麦尔先生的认识理解:“那么,你作为旁观者,如何看待韩麦尔先生呢?请同学们再看课文,完成第三个填空:的韩麦尔先生。”

在我饱含欣慰的期盼中,一个个闪亮的词语迸发出来:可怜的、漂亮的、严厉而又温和的、爱国的。说到严厉而又温和,我又趁机引导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温和是爱,严厉也是爱,所以请同学们理解老师平时对你们的严格要求。此时,课堂的气氛凝重而融洽,师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情感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说到爱国,有的同学说:“作为一个法国人,韩麦尔先生认为法语是最美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汉语是最美的。我想,爱国语就是爱国的最重要的表现。”

对人物认识的升华,使得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水到渠成,我发自肺腑地说到:“可见爱国情无处不在啊!谁怜爱国千行泪,回顾全文,亡国奴的遭遇时时扣击着我们跳动的心扉,这怎能不再次让我们对饱经沧桑而今繁荣富强的祖国肃然起敬,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为我们能当家作主而感到自豪!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国歌,再次来体会那高亢激昂的爱国情怀。”

播放升旗仪式录像,同学们行注目礼。

我仔细观察,惊喜地发现:播放升旗仪式录像的时候,感情肃穆的同学们有的已紧紧握住了他们小小的拳头。

【教学自我评价】

本节课对人物的分析摆脱了小说教学“读课文──析人物──品语言”的旧有程式。以三个填空为切入点统摄课堂,不仅涵盖了小说必须触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开头和结尾的电教手段使学生更形象直接到认识到祖国被人摧残的痛苦与站立起来的自豪之情。因此,师生的爱国情感充溢整个课堂。

一节课处理完长课文,大多数同学的朗读显得不足,应利用其他时间加以弥补。

【收获与反思】

1、再老的课文,总能找到新颖的角度,上出新意,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更高的要求。

2、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想,我们语文老师迫切地需要寻找一个让学生站起来的“支点”。

3、适当的电教手段有利于课堂教学。

4、学生大脑里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关键在于如何挖掘。

    相关推荐

    香菱吟诗──一个最可怜的场面 阿长:一个艺术形象 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孔乙己的形象大概来自三个生活原型 伟大的的心伟大的的心 人民怀念领袖毛泽东伟人形象比上个世纪更亲切 可欣赏而不可久居 做个可亲、可敬、可畏的班主任——试论如何形成优良的班集体 从象形到形声的发展 《伟大的心》 伟大的心 做到六个学会塑造教师形象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 自夸且自励、自负又自伤──透析《离骚》中诗人形象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悲剧 《形象的汉字》教案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的心伟大的的心 教案教学设计 习作例文:可怜的小病鸡教学案例反思 “可怜”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 无可奈何怜香玉,似曾相识归客情 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 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 21.伟大的悲剧 21 伟大的悲剧 繁漪形象的悲剧美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梁启超的家庭形象 伟大的悲剧2 21伟大的悲剧 12《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一) 语言 形象 情感 “炙手可热”:一个炙手可热的“旧词新用”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一)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之女主人公形象新探 《离骚》人物形象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之女主人公形象新探 一年级上《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美好的形象来自于想象,崇高的境界来自于形象──《天上的街市》赏析 《故乡》人物形象 《故乡》人物形象 《雷雨》人物形象 形象图解简说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之女主人公形象新探 《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说课 《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形象的汉字 教学建议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从“埋头”和“低着头”又可以看出? 《信客》人物形象 愚公形象新解 畸形的社会病态的灵魂——阿Q形象分析 《伟大的友谊》教学设计之一 谈《祝福》中短工的形象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笨狼的形象 备课资料 “哈姆莱特的形象”渊源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赏析 《伟大的悲剧》 学案 《伟大的友谊》教学设计之一 《伟大的友谊》教学设计之一 《伟大的友谊》教学设计之一 伟大的悲剧(学案) 《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案 谈《故乡》、《社戏》的“母亲”形象 高洪波:迎接儿童文学的又一个春天 形同而音义不同的词语例析 周朴园在《雷雨》中的一般形象评说 《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可爱的大熊猫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外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