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社戏教学实录

小编: :admin

《社戏》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社戏》展现的则是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社戏教学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社戏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社戏教学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同学们,九十年前,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使我们中国逐步摆脱蒙昧,走向光明与理性。而这场运动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我看来,离不开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把鲁迅称为冲锋陷阵的将军。对于鲁迅,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从小学开始,就经常能了解到他的一些生平和事迹,并且在不断地学习他的作品,如:《少年闰土》、《风筝》,还有前面刚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同学们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呢?有没有?

生:《狂人日记》,还有《药》。

生:我读过《阿Q正传》。

生:我读过《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

师:同学们读过的作品都是鲁迅先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今天还要学习《社戏》。《社戏》,我们来看看题目,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社戏应该是一种什么东西。

生:一种文化艺术。

师:文化艺术。一种怎样的文化艺术呢?

生:一种戏剧。

师:我们做过一次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你觉得它应该属于哪种戏剧?

生:呃,属于……

师:没有研究过?

生:没有。

师:请坐。我们看看下面有个注释: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他是如何来描写这个社戏的。 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到《社戏》这篇课文。

师:我们已经做了预习工作,那么对于这么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我们如何才能非常简便地把握住它?先来请同学说说它的一个主要内容。同学们回顾一下。有没有谁来。

生:“我”回到了以前的故乡,在那里玩耍,后来有一天能够去看社戏,但是因为没有船了,就去不了,他本来挺失望的,后来小伙伴回来了,想出了办法去了,就一起去看戏,途中描写了一些景色,去了之后,他本来想看一些布老虎及他喜欢看,但都没看到,只有一些老旦在那里咿咿呀呀地唱,他们都觉得很枯燥、乏味,后来就回去了,在回去的途中,他们都觉得饿了,于是他们就去偷吃罗汉豆,之后他们就便回去,隔天,六一公公来了,不仅没有生气,还有点感激鲁迅,因为我赞赏了他的豆。

师:请坐,你概括得很全面啊。从鲁迅先生跟着他的母亲回到老家,然后在那里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之后呢出现了一件他很期望的事情,就是去看社戏,然而让他感到很失望的是整个一天都雇不到船,到了晚上的时候,他的小伙伴想到了办法,帮助他解决了这样一个困难,带着他去到赵庄看戏,然而这场戏看下来之后呢,似乎有一些并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紧跟着他们回来之后,发生了一件让鲁迅非常快乐的事情,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煮罗汉豆吃,以至于他后来回忆,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了。

师:我们来看一看,老师帮你概括了一下,一共有以下几点(大屏幕显示):随母归,这是什么字啊?

生:归省(xǐng)。

师:归省是什么意思啊?

生:回老家。

师:语文书下有注释: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第二部分钓虾放牛,这部分是鲁迅在老家和哪些人钓虾放牛啊?

生:阿发、双喜。

师:戏前波折,这个戏指的是什么?

生:社戏。

师:就是看社戏前的波折,刚才有同学已经说到了,就是雇不到船,无法去看社戏。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六一送豆,这六一就是指的六一公公。这篇《社戏》主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同学们看看,在这几个过程中,哪一些是最主要的部分,也就是鲁迅花了大量的笔墨着重来描写的部分呢?

生: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师:对,这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部分。我们把它写到黑板上。(板书)这些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鲁迅表达个人的一些看法,及对儿童的一些独特的见解。那么在这三个部分中,鲁迅流露出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欢喜,快乐,愉快。

师:愉快的心情,是不是全部是愉快?

生:不是,在看戏的时候感觉有点乏味。

师:有同学说看戏时感到很乏味。那我们刚才提到戏前波折的时候说,这波折是如何产生的?

生:坐不到船。

师:他如此急切地想去赵庄,是为了什么?

生:看戏。

师:看戏,对,但刚才的同学说看戏这一段感觉很乏味,在文中能不能找到一些语句来表明戏很乏味?把书打开到那一部分。找到能证明乏味的语句了吗?

生:117页,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师:他刚才读了117页这一段,他说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这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怎么这个脸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

生:他打瞌睡了,打哈欠了。

师:哦,他打哈欠了,有点困了。好,请坐。还有没有?

生:在书中提到的老旦出现后,书中118页,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体现了他们感觉很扫兴的样子。

师:哦,请坐,他说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也就是我也感觉怎么样啊?

生:扫兴。

师:可是既然如此乏味的戏,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如此急切地想去看呢?

生:可能是鲁迅第一次去看社戏,不知道这戏这么乏味吧!

师:他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第一次去看社戏,他不知道这个戏原来是如此的乏味。哦,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不对,要是没看过,他怎么知道有扮蛇精和跳老虎呢?

师:哦!你来把这段给我们读一读。

生:在117页,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很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

师:好,请坐。他说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很多时都不见。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找的这句话能不能证明鲁迅之前看过这社戏。

生:我认为能够,因为这种形象比较特殊,他之所以能预料到这些,必是他之前看过的。

师:请坐,她认为这样的形象很特殊,他如此地想要看,是因为之前看过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我觉得那位同学说的是有道理的。鲁迅之前肯定是去看过这出社戏的。但是他刚才也提到了,他说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事实上,他有没有看到这出戏啊?

生:没有。

师:没有。那么这就有点让我感到奇怪,他既然没有看到那出戏,所看到的就是铁头老生,但是有没有翻筋斗?

生:没有。

师:看到的是咿咿呀呀唱着的老旦,鲁迅喜不喜欢听?

生:不喜欢。

师:不喜欢,唯一让他感到最好的一出戏就是哪一出戏啊?

生:红衫的小丑。

师:哦。有同学已经找到了,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可是,同学们,你们不感到奇怪吗?难道就因为看了一个人被马鞭抽打,他觉得这是这一夜最好的一折了?就使得鲁迅先生在日后回想起这一夜的经历的时候,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到121页,我们跨度稍微大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他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难道就是因为看了这一出抽打小丑的戏,就觉得这样一出戏是他此生看过的最好的一出戏了吗?同学们想一想,究竟是什么让鲁迅先生觉得那一夜看到的戏是他此生看到的最好的戏了呢?

生:可能是他之前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偷豆,给他留下了愉快的心情。

师:偷豆?偷豆让他感到很愉快?请坐。但是他前面说了,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好豆,是,他提到了,但他也补充提到那夜似的好戏,我们现在围绕戏来讲。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这戏是很乏味的,难道看了打小丑,就成了他此生看到的最好的一出戏了吗?

生:看戏是不是吃罗汉豆的附品呢?

师:怎么看戏就成了吃罗汉豆的附品了呢?请坐,吃罗汉豆是在什么时候吃的呀?

生:看戏后。

师:看完戏之后吃的,看戏的时候有没有吃罗汉豆?

生:没有。

师:没有吃罗汉豆,那是什么原因啊?

生:这抽打小丑的戏和前面那些乏味的戏相比要比较突出,所以在以后回忆起来,会感觉特别好。

师:她认为抽打小丑这出戏和前面的戏相比,要更加有趣,其他戏显得相对无聊,所以他在日后回忆起来,才觉得是他此生看到最好的戏。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非常强调一点: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也就是说,鲁迅先生从小到大,一直到他写这篇文章,他一定看过不少戏,难道就是这一出戏就决定了他此生看到戏当中,只有这一出是最好的吗?

生:因为他看戏的时候,是和他最好的小伙伴一起看,或许他以前看都是自己看或者和大人一起看,感觉很乏味。

师:好,请坐,她认为那一夜的戏是小伙伴们陪着一起看,之前是由大人陪着一起看,两个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觉得那一夜的戏是他此生看到的最好的戏,有没有点道理啊?

生:有点道理。

师:有点道理!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是那一夜的愉快经历使他觉得这出戏很好看。

师:那一夜有哪些愉快的经历啊?

生:吃罗汉豆,月下航行。

师:哦,月下航行,乘着一条大船,那条船像一条大鱼载着他们去往赵庄,很愉快。我刚才非常强调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同学们把最后一小节再来读一读,把书本拿好,打开倒121页,真的,一直到现在,来开始。

学生读书。

师:你们觉得这句话,如果我们要划分轻重读音的话,你们觉得哪些词应该重读呢?

生:实在,那夜似的,好戏,好豆,再没。

师:你们到底确定哪些词应该是重读的?

生:实在?我们来试一试。再读一下。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重读)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接下来这句,你们觉得该怎么读?

生:“也不再”重读。

师:哦,“也不再”重读,也不再(重读)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我想问下,同学们通过这两句对比下,鲁迅先生是更侧重于前面半句呢,还是后面半句?

生:前面半句。

师:啊!前面半句,真的确定?

生:嗯!确定。

师:好,我们再来读下。准备好,就从“我实在”开始。刚才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哪些词要重读。开始。

生:我实在(重读)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重读)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他吃的豆是他愉快的主要来源,而看的戏是其次的呢?我想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替换下这个句子,同学感受下是不是有这种味道。我说:这位同学实在优秀,那位同学也很优秀。哪个更优秀?

生:前面一个。

师:啊。我实在(重读)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重读)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刚才有位同学说看戏是吃豆的附品,我觉得用在这里倒挺合适,鲁迅先生在那一夜最快乐的事情是?

生:吃罗汉豆。

师:仅仅是吃罗汉豆吗?还有没有其他附加的动作了?

生:偷豆。

师:偷豆是最快乐的事情,然后顺带想到了还有那夜的戏也不错。所以通过最后一小节,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虽然船头看戏放在了中间,文章也以“社戏”为标题,但通过分析最后一小节,我们发现,那一夜真正让鲁迅感到终身难忘的还是?

生:偷吃罗汉豆。

师:对了,但无论怎么说,偷,总不是一件好事情。可是鲁迅还是把偷吃罗汉豆作为此夜他最愉快的事情,并且写下来给大家看,同学们觉得这是什么用意啊?

生:鲁迅没去偷,他只是剥豆。

师:那也算帮凶啊,而且还吃了,这要算销赃哦。(全体笑)同学们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生:有,我小时候在老家,和小伙伴一起去偷人家的红薯烤来吃,还被爸爸臭骂一顿。

师:你那时或者现在,感到愧疚吗?

生:说实话,爸爸骂我的时候,我有点难过,但事后,一直到现在,回忆起那段经历,还是感觉很有意思。

师:其他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

生:点头。

师:那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你们偷了别人的东西,却不感到惭愧呢?

生:不知道(摇头)

师:说实话,老师我小时候也偷过别人家的红薯烤来吃,也和你们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感到愧疚。真正的偷,是为了获得钱财,满足自己一定的欲望。而我们小时候的偷,比如说红薯,难道红薯真的特别好吃吗?(学生摇头)难道红薯特别值钱吗?(学生摇头)难道我们是因为饥饿吗?(学生摇头)那你们觉得是什么?

生:好玩。(大家笑)

师:说得没错,就是为了好玩。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我在这里补充几句,实际上,在鲁迅先生写的有关儿童的作品中,儿童有两种,一种是受到压制的儿童,一种是合乎儿童天性的孩子。比如同学们已经学过的《风筝》,文中,他的弟弟,甚至包括他本人,都是受到精神虐杀的孩子,而我们今天学的《社戏》中的迅哥及在平桥村的他的小伙伴们,则是第二种儿童的代表——喜欢玩。我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风筝》中,鲁迅偶然看到外国的一本有关儿童的书之后,他才知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学生点头)我前面说过,中国真正关心儿童的第一人就是鲁迅,到这里,就开始集中表现出来了。鲁迅先生写《社戏》,不仅仅是回忆儿童时代,更主要的是要借助文中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来告诉我们,真正的儿童应该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看看,除了刚才我们所涉及到的偷吃罗汉豆让鲁迅他们感到快乐外,还有什么让他们快乐?

生:不用念古文。

师:哦,在哪里表现了?

生:在112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yang)斯干幽幽南山”了。

师:纠正读错的音。应该读秩(zhi)。这句话同学们理解吗?

学生摇头。

师:不理解不要紧,总之,鲁迅先生爱不爱读啊?

生:不爱。

师:老实说,你们爱念吗?

生:不爱(笑)

师:实话一下子就蹦出来了。看来这也是儿童的天性和共性啊!还有吗?

生:115页,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段中,他说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可以看出他们很快乐。

师:请坐,有说有笑,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同学们看看,他强调他们说笑嚷的周围的环境是什么?

生:安静。大自然。

师:大自然,嗯,是碧绿的豆麦田地啊!再往下看看,还有没有?

生:也是在115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使得他感觉到走出压抑,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

师:这一段作者用来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声音和气味融合到一起。事实上,他自己也怎么样了?

生:自失起来。

师:自失什么意思?

生:忘了自我。

师:忘了自己,将自己整个儿和大自然融入到一起。在这一段中,他们很快乐,表现他一种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心。儿童也喜欢自然,同学们喜不喜欢去郊游

生:喜欢。

师:喜欢!想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刚才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他们看了这出社戏,感觉是比较乏味的,甚至有点无聊,那,事实上,他们喜不喜欢看社戏呢?

生:喜欢。

师:还是喜欢的,这里面有他们最爱看的,什么内容啊?

生:翻筋斗,扮蛇精,跳老虎,抽打小丑。

师:只是不愿意看老旦,为什么不喜欢看呢?

生:因为咿咿呀呀唱个没完。

师:很沉闷。那我们孩子喜欢什么?

生:活泼的,动感的。

师:嗯,所以才喜欢那个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扮蛇精的,跳老虎的,同学们,你们看他用的词啊:翻筋斗,跳,扮,抽打,都是很动感的词,而老旦一会站着唱,一会坐着唱,咿咿呀呀,没完没了,事实上,他们还是很喜欢艺术的。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写这段社戏,不仅仅是回忆他儿时的快乐事情,而是要借社戏表达什么?

生:借社戏来表达儿童的天性。

教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来,儿童的天性是什么样子的啊?

生:爱玩,爱艺术,亲近自然。

师:鲁迅先生原来在他的大家族,他家原来也是个官宦家族,天天让他背着四书五经,然而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真正让他感到快乐的是跟着母亲来到一个乡下的小村庄,那里的人大多不识字,但在那里,他却感到无比的快乐,因为在这里,他激发出了,或者说是保持住了自己儿童的天性,可以玩,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可以亲近大自然。

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篇课文放在第四单元,文化艺术单元,合适吗?

生:我觉得合适,因为社戏是民间艺术,就应该编在文化艺术单元。

师:他说社戏是民间艺术,就应该编在文化艺术单元。啊!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了。

生:但是在这篇课文中,他没有过多地描写社戏的内容,而是借社戏表达儿童的天性,所以不应该放在文化艺术单元。

师:请坐。我们来看看第四单元导读: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这篇文章有没有正面去描写社戏:什么来历?怎么演?最后怎么结束啊?

生:没有。

师:我们有没有真正看到这个社戏是个什么样子呢?

生:没有。

师:也没有看到,所以,如果要按照单元要求来的话,借文化艺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这篇文章能不能做到这点啊?

生:不能。

师:不能做到,那我觉得把它放到文化艺术单元是有点牵强了。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把它放在哪里了。

大屏幕显示:《呐喊》目录。

师:社戏放在哪里?

生:最后。

师:放在《呐喊》集子中,呐喊,就是要喊出点什么来,它最前面除了一篇序外,就是《狂人日记》,有同学说看过《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放第一篇,《社戏》放最后一篇,究竟要喊出点什么来呢?

生:救救孩子。

大屏幕显示。

师:同学们一经提示,就想到了。《狂人日记》讲的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总觉得周围人要吃掉自己,最后终于康复了这样一个荒唐的故事,鲁迅先生借这篇小说就是要告诉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然后在最后喊了一句救救孩子,为什么要救,怎么救,没有交代。但鲁迅先生在《呐喊》集中,很神奇地把这样一篇《社戏》放在了末尾,就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救救孩子,怎样救救孩子,同学们能体会到吗?

学生点头。

师: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因为这些孩子被封建礼教束缚着。怎样救救孩子?把他们放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玩,让他们去热爱艺术,比如像社戏,戏剧演员在古代称为什么?

生:戏子。

师:人们看不起他们,但鲁迅告诉我们,要热爱艺术。这些是儿童的天性啊。

师:鲁迅先生表达的这些观点,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或者在二十世纪的世界来说,都是一声非常了不起的呐喊,为什么说他了不起,我给大家看些资料。

大屏幕显示:二十世纪各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及其关心儿童的作品。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资料有什么共同点?

生:年代差不多,都是二十世纪。

生:都是有关儿童的。

师:对了,这些世界各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二十世纪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儿童。再看资料。并且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制定保护儿童的《权利公约》,到世纪末,已经有很多国家签署了这份公约,所以,我们说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所以鲁迅先生也在此时发表了一些自己关于儿童的见解,并且提出我们要保护儿童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和那些世界各国关心儿童成长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处于同一高度的。因此,鲁迅先生关心儿童,不仅具有中国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我们来具体看看,鲁迅他是如何关注少年儿童的。

大屏幕显示:鲁迅的一些与儿童有关的文学作品及其中的一些片断。

教师读这些作品名字和片断。

师:给鲁迅先生一个高度的概括:鲁迅先生是发现儿童、关心儿童、解放儿童的伟大的文学家!所以,如果把《社戏》简简单单归纳为文化艺术作品,那实在是把鲁迅先生矮化了,同学们能理解吗?

生:能。

师:好,今天这篇课文就讲到这里,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社戏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相关推荐

    《社戏》教学实录 《社戏》教学实录 《社戏》教学实录 《社戏》教学实录 社戏课堂实录 《社戏》课堂实录 社戏课堂实录 社戏课堂实录 社戏课堂实录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16 《社戏》课堂实录 《社戏》课堂实录2 三张图片上《社戏》——毓君教学实录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豆”和“戏”为何令人难忘——《社戏》赏评课堂实录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2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看社戏 16社戏 16《社戏》  社戏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16社戏 《社戏》教学案 《社戏》2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导学案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 教学设计 《社戏》导学案 《社戏》教案10 《社戏》教案9 《社戏》教案1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建议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建议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学案4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