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古代农民在第一次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熟悉课文,疏通文意;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注意材料的处理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

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教学设想】

1、学生初读《史记》,重在懂得内容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一点《史记》的常识;在弄懂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能够大致掌握书后练习题就行了,不必要过于拓宽、加深,不要搞得繁琐。

2、重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熟读基础上,梳理文章结构,明白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先弄清故事内容,再具体到一些语句、词义的理解。

3、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用现代汉语改编成《陈胜起义的故事》讲给同学听,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检验他们的阅读能力。

【教学用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谁吗?同学们说得对,是2100年前的陈胜吴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介绍陈胜和他所领导的起义过程的文章──《陈涉世家》。

(板书课题)

二、导读新课

1、读注释①,弄清这个注释告诉我们几个问题。

⑴ 说明课文所写的2100多年前的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⑵ 概括介绍课文所记叙的内容。

⑶ 简要介绍司马迁和他的重要著作《史记》。

2、补充介绍:

司马迁自幼刻苦学习,20岁起曾多次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38岁时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他继承父亲要写史书的遗志,42岁时开始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共130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记大事年月)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8篇,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面貌。

《史记》里记人的文章,一般地说,天子称“本记”,诸侯称“世家”,其余都称“列传”。司马迁把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面,表明他对陈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视的。

3、(多媒体、录音)范读课文。

这篇文章,生字较多,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和句读停顿。

4、(你会读这些字吗?)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说出其含义。

阳夏(jiǎ) 辍(chuò)耕 鸿鹄(hú) 嗟(jiē)乎 適(zhé)戍 度(duó)已失期 以数(shuò) 谏故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所罾(zēng)鱼 篝(gōu)火 忿恚(hùi) 笞(chì)广 徇(xùn) 铚(zhì) 酂(zàn) 柘(zhè) 谯(qiáo) 砀(dàng) 社稷(jì) 被(pī)坚执锐 宁(nìng)有种 会(huì)计事 长(zhǎng)吏 间(jiàn) 令吴广车六七百乘(shèng)

5、例示句子的停顿。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上/使外将兵。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朗读课文。

⑴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恰当。学生个人朗读与集体齐读交错进行。读毕酌情讲评。

⑵ 理清叙事线索。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第一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二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三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三、导解课文

解读第一段:

1、全班齐读:

⑴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⑵ 为什么先写这段?

2、疏通词语、句子:

⑴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者……也”:表判断。“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⑵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少”:年轻。

“尝与人佣耕”: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

“佣”:受雇为人劳动。

“辍”:停止。

“之”:往。

“垄”:田埂。

“怅恨”:惆怅恼恨。

“之”:助词,调整音节。

“苟”:如果。

“应”:应答。

“若”:你。

“为”:做。

“何富贵也”:哪里富贵得起来呢?“也”,表反诘。

“太息”:出声长叹。

“嗟乎”:感叹词。

“安”:哪里,怎么。

“鸿鹄”:即天鹅。

“之”:的。

3、感知内容:

⑴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

⑵ 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⑶ 为什么先写这段?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诵读第2、3段,弄清其句意,思考这两段各写什么。

第二课时

一、巩固导入

检查背诵第一段。

二、导解课文

讲解课文第二段。

1、朗读。两名同学分别朗读第2段。

⑴ 注意字音、句读。读毕,着重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⑵ 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2、疏通词语、句子。

⑴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守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明。失期,法皆斩。”

“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二世”,秦二世,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位,称为二世。

“发”:征发。

“闾左”:秦代居里门左侧的平民;“闾”,里门。

“適”:同“谪”,责罚。

“戍”:防守。

“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屯”:驻守。

“次”:编到。

“当行”:应差;“当”,值,承担;“行”,行列,古代军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为”:担任,当。

“屯长”:戍边军队中的小吏。

“会”:适逢。

“度”:估计。

“失期”:超过预定的期限;“失”,耽误,错过。

“法”:依照秦法规定,名词作状语。

⑵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城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于是,就。

“谋”:计议,商量。

“亡”:逃亡。

“举”:起事,发动。

“大计”:重大的谋划,这里指起义。

“等”:同样。“死国可乎?”为国而死,好吗?“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天下”:天下人。

“苦”:苦于,为某种事物或境况所苦。

“也”:表判断。

“当”:应该。

“乃”:是。

“以”:因为。

“数”:屡次。

“谏”:直言规劝。“故”缘故。

“将”:统率。

“或”:有人。

“多”:只是。

“爱”:爱护。

“怜”:喜爱。

“以”:认为。

“为”:是。

“诚”:如果。

“以”:把。

“诈”:假装。

“为”:作为。

“唱”:同“倡”,倡导。

“宜”:大概。

“多”:数量大。

“应”:应和,响应。

“然”:正确。

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乃”:于是,就。

“行卜”:去占卜。

“指意”:意图;“指”,同“旨”。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

“然”:不过。

“之”:代足下事。

“念”:考虑。

“威众”:在戍卒中取得威望。

“耳”:“而已”的合音,罢了。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于是用朱砂在帛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丹”,朱砂;“书”,写;“帛”,丝织品;“王”,称王,成就王业。

“罾”:鱼网,这里意为网捕。

“烹”:煮。

“书”:字。

“固”:本来。

“以”:已经。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之”:代鱼腹中书。

“间”:乘间,暗中。

“之”:往。

“次所”:临时驻扎的地方;“次”,停留;“所”,处所。

“丛祠”:乡野林间的神祠;“祠”,庙堂。

“篝火”:笼罩的火;“篝”,竹笼。

“狐鸣呼”:装成狐狸嗥叫声呼喊。

“旦日”:天明时。

“往往”:处处。

“目”:看,注视。

3、感知内容:

第二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

本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如下史实:

⑴ 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举行推翻秦王朝的起义。

⑵ 起义爆发的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⑶ 起义前的谋划、准备。陈胜、吴广商定假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以号召天下,争取响应,借鬼神意旨以威服士卒,笼聚人心。

4、质疑和讨论:

⑴ 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

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达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⑵ 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

⑶ 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语言、动作、外貌)

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整理第一、二段中“之、为、以、当、行、次”的用法和意思。

第三课时

一、巩固导入

检查背诵第二段。

二、导解课文

1、讲解课文第三段。

⑴ 朗读。两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段。

⑵ 注意字音、句读。读毕,酌情讲评。

⑶ 第三段主要写什么?

2、疏通词语、句子。

⑴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吴广素爱人”:吴广平素待人仁惠;“素”,平素,一向;“爱”,爱护,加惠。

“为用”:为其所用,意为愿意给他效力;“用”,效力。

“将尉”:统率士卒的尉;“将”,统率。

“故”:故意。“数”:屡次。

“亡”:逃跑。

“忿恚”:使动用法,使……怒恨;“恚”,发怒。

“令辱之”:使尉责辱他;“之”,代吴广。

“其众”:那些戍卒。

“果”:果然。

“笞”:用鞭、杖、竹板等抽打。

“剑挺”:剑脱出了鞘;“挺”,脱出。

“夺而杀尉”:夺过剑杀了尉;“而”,连接的前后是承接关系。“佐”:佐助。

“并”:一起,一并。

⑵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部下众戍卒;“徒属”,属众。

“公”:对人的敬称。

“当”:应当。

“借第令毋斩”:就算是不被杀;“借”,假使;“第”,只;“令”,使;“毋”,不。

“而”:表示转折,但是,

“固”:必定。

“十六七”:十之六七,十个当中有六七个。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壮士不死便罢,死就要博得美名;“壮士”,勇士;“举”,立;“大名”,崇高美好的名声。

“宁”:难道。

“敬受命”:谨听尊命;“受”,接受。“乃”:于是。

“从民欲也”:这是依从民众的愿望;“也”,表示解释。

“袒右”:解上衣露右肩。

“为”:制,筑。

“而”:连接的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

“以”:用。

“立”:指即位。

“为”:作,当。

⑶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帮,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收而攻蕲”:收聚大泽乡起义的人众,攻打蕲县:“收”,取,收纳;“而”,连接的前后是一先一后的关系。

“下”:攻陷。

“乃”:于是,就。

“将”:率领。

“徇”:夺取。

“以”:这里表地域界限。

“行收兵”:一边行军一边收纳兵员。

“比”:等到。

“乘”:车辆。

“骑”:骑兵。

“卒”:步兵。

“守”:郡守。

“令”:县令。

“守丞”:辅助守令的主要官吏。

“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

“据”:占有。

“三老”:秦置乡三老,掌教化,帮助令丞推行政令。

“与”:通假“举”,全,旨。

“会”:相会。

“计”:商量。

“身”:亲自。

“被坚执锐”:被坚甲,执利兵;“被”,通假“披”,穿着。

“伐”:征讨。

“无道”:暴虐,没有德政。

“诛”:讨伐。

“复”:恢复。

“立”:建立。

“社稷”:代国家。

“宜”:应当。

“为”:作,当。

“号”:名称。

“为”:是。

“张楚”:意为张大楚国;“张”,大,使张大。

“刑”:惩罚。

“杀之以应陈涉”:杀其长吏,以此响应陈涉;

“以”:用;“应”,响应。

3、感知内容。

⑴ 第三段写什么内容?(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慨况。写了三方面内容:并杀两尉;为坛而盟;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⑵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⑶ 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三、课堂小结

1、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⑴ 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⑵ 在此基础之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2、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⑴ 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⑵ 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3、实词总结:

为:

⑴ 作,当。“若为佣耕。”

⑵ 担任。“为屯长。”

⑶ 是。“号为张楚。”

⑷ 作为。“为天下唱。”

⑸ 制,建造。“为坛而盟。”

行:

⑴ 行列。“皆次当行。”

⑵ 做,进行。“乃行卜。”

⑶ 行进,行军。“行收兵。”

次:

⑴ 编列。“皆次当行。”

⑵ 停留,驻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

⑴ 值,承担。“皆次当行。”

⑵ 应该。“不当立。”

⑶ 在,正当。“当此时。”

举:

⑴ 起事,发动。“举大计”。

⑵ 立。“死即举大名耳。”

4、虚词总结:

之:

⑴ 往。“辍耕之垄上。”

⑵ 助词。“怅恨久之。”

⑶ 的。“鸿鹄之志。”

⑷ 代词。“二世杀之。”(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代地方)

以:

⑴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⑵ 认为。“或以为死。”

⑶ 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⑷ 用。“以激怒其众。”⑤表界限。“徇蕲以东。”⑥已经。“固以怪之矣。”

也:

⑴ 表判断。“吾闻二世少子。”

⑵ 表诘问。“何富贵也?”

乃:

⑴ 于是,就。“陈胜吴广乃谋曰。”

⑵ 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

⑴ 本来。“固以怪之矣。”

⑵ 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

⑴ 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⑵ 表前后是承接关系。“夺而杀尉。”

⑶ 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为坛而盟。”

⑷ 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收而攻蕲”。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词语。

2、完成课后规定的背诵等作业。

3、用现代汉语改编成《陈胜起义的故事》。

【附:《陈涉世家》难句例解】

1、尝与人佣耕。

有人认为本句有两种解释:①“与”作“为(替)”讲,如《孟子·离娄上》有“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②“与”作“跟”、“同”讲。现从第二种解释,再作两个重要补充:即:“与”在本文只作“跟”、“同”讲,不作“为(替)”讲,因为下文同样的说法有“其故人尝与佣耕者”,“与”后面省去代替“陈涉”的“之”字;作“为(替)”讲的,本文不用“与”而用“为”,下文有“士卒多为用者”。如果只是当雇工,就写成“佣耕”;如果跟人家一道当雇工,就写成“与人佣耕”。

译文:曾经跟人家一同当雇工。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兼语句。《中华活叶文选》注“间”为“趁空”,恐非确诂。“间”是“閒”的后起的一种写法,《说文》:“閒,隙也,从‘门月’。”门里透进月光,“隙”当是引申义。就本句看,“间”是“暗中”,“间令”就是“潜令”,也含有从便道、小道走的意思。又如《史记·项羽本记》有“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经汉王”。也可以说“间”作“私下”讲,同样的用法如《后汉书·谯玄传》:“间窜归家。”“丛祠”,《中华活叶文选》说是“荒庙”。课本说是“树木荫蔽的神庙”。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的说法:“丛,鬼所凭焉。”“次所旁”原作“次近所旁”,王念孙《续书杂志》校出多一“近”字。

译文:又暗中(或私下)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神祠里去。

3、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中华活叶文选》、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认为“张楚”是国号,“张楚”下边标有名词的记号。有人认为“张楚”不是国号,引的根据有下面一段话: “刘德曰‘若云张大楚国也。’张晏曰:‘先是楚为秦灭,已驰,今立楚,为张也。’师古曰:‘张说是也。’”(颜师古注《汉书·陈胜、项籍传》)这样,“张楚”并非国号,是起义时的一种口号,当时在楚国起义,因此起这样的口号。我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陈胜当时有把“张楚”一类的名词作为国号的想法和做法。例证是:“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这是对偶句,下句“陈胜”是名词,上句“大楚”也只能是名词。“兴”是动词,能说“大楚”只是口号吗?不妨说“大楚”是由动宾短语构成的国号。也正由于陈胜命令吴广这样呼喊了,下文才有“袒右,称大楚”的说法,也才有下文“号为张楚”的说法。“张”跟“大”同义,“张楚”、“大楚”都含有张大楚国的意思。

译文: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是张楚。又,“大楚兴,陈胜王”的译文是:大楚兴起了,陈胜做王了。不能译成:张大楚国兴起了,陈胜做王了。

4、召令徒属。

有些注家说“徒属”是所属的人,不确。“徒”,本义是步行,引申为走卒,又引申为“党徒”。《左传·宣公十三年》:“原屏,咎之徒也。”现代汉语里“徒”有贬义,如“匪徒”、“歹徒”。“属”是类,同类人,《鸿门宴》有“吾属今为之虏矣”。“徒属”就是“党徒”。《韩非子》“徒属”凡三见,都是这个意思:① “是当涂者之徒属。”(《孤愤》)②“其带剑者聚徒属。”(《五蠹》)③“太子尊显,徒属众强。”(《亡徵》)

译文:召集并号令党徒。

    相关推荐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教案设计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1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23 《陈涉世家》教案设计 《陈涉世家》教案设计 《陈涉世家》教案设计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2 21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教案 《陈涉世家》教案设计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4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5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2 《陈涉世家》赏读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简案) 《陈涉世家》赏析 《陈涉世家》教案4 《陈涉世家》讲学稿 《陈涉世家》导学案 陈涉世家导学案 《陈涉世家》教学实录 《陈涉世家》教学反思 《陈涉世家》反思 《陈涉世家》教案1 《陈涉世家》教案2 《陈涉世家》教案7 《陈涉世家》教案8 《陈涉世家》教案3 读《陈涉世家》有感 《陈涉世家》读后感 《陈涉世家》教案6 《陈涉世家》教案9 《陈涉世家》省略句 《陈涉世家》多音字 《陈涉世家》通假字 《陈涉世家》通假字 《陈涉世家》测试题 《陈涉世家》人教版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学习要点 《陈涉世家》教学说课稿 《陈涉世家》自学评估 人教版《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初二教案《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说课稿 《陈涉世家》教学反思3 陈涉世家第一课时 陈涉世家主要内容 《陈涉世家》有关资料 《陈涉世家》典型例析 《陈涉世家》课文赏析 《陈涉世家》选材特点 《陈涉世家》词语解释 陈涉世家 第二课时 《陈涉世家》课堂实录 《陈涉世家》同步训练 《陈涉世家》综合练习 《陈涉世家》优化测控 《陈涉世家》难句解析 《陈涉世家》词类活用 陈涉世家 第一课时 《陈涉世家》复习资料 《陈涉世家》词类活用 《陈涉世家》备课资料 《陈涉世家》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学习要点(2) 陈涉世家 第三课时 《陈涉世家》词类活用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陈涉世家》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