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层教学法

小编: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既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又是现代汉语寻根溯源的重要依据。因此,学好文言文是提高语文基础和能力的捷径。但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深感有虎挡道,不得法门。也曾把一篇篇课文精咀细嚼,然后一片一片,一层一层,逐词逐句地吐哺给学生,自以为万无一失。而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深感事倍功半,方法不对,付出未必有回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深入人心,我认识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既学得轻松、愉悦又扎实、有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文言文的学法作了一些探索,谓之文言教学“三层法”。下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层登堂感受:总揽全局,以学生为主体,抓基础

中学课本所选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疏通文意,而由教师包办串讲实属越俎代庖,费力不讨好。让学生自学完成注释课文并不是懒汉做法,撒手不管。相反,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文中所出现的实词、虚词词义以及各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时作出正确的判断,确定下一步该讲和重点讲的内容,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学生自学“画龙”,教师辅导“点睛”,二者浑然天成。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历次选入中学课本,并要求背诵,堪称经典,非常适合精读。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我体会,初步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如读罢辛弃疾的词,我们马上会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罢柳永的词,我们感受到的是温婉的气息;读罢此文学生就能感受先秦散文雄辩之气,领略纵横捭阖之风采。学生在自学完后提出了很多问题,从宏观到微观,既有出人意料之外,又感出于情理之中。如有的学生都问到课文注释中“孰同熟”的“同”和“政通征”的“通”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质疑问难所得到的知识远比教师灌输的知识更牢固,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二层入室细观:细拆文本,以教师为主导,抓重点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凭据,师生借助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共同细拆文本,含英咀华。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包含了各种知识点,想面面教到,点点学到几乎不可能。这时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鉴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很多,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细品文本,体会此文的“情趣”和“理趣”。①“古今异义”之趣。学生在自读时已经找出了一些古今异义的词,正误参半。如有同学找出“窥镜”的“窥”字,马上就有同学反驳:我们现在也用“偷窥”,大家都会心一笑。但没有人发现“昳丽”一词,意为“光艳美丽”用在一个堂堂八尺男儿身上,还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我稍加点拨,有的同学就马上会意说:“美丽”现在只用来形容女子,形容男子要用“英俊潇洒”之类。有的甚至联想到了英语中“beautiful(漂亮)”和“handsome(英俊)”的区别,大家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②“事不过三”之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叠排比构成全文的主要结构模式。“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事事不过三。如为了让学生体会“三问三答”于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我找了三个同学客串一下文中的角色,同学们个个兴致高涨。大家一致体会到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也有所不同,揣摩到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仿佛我的眼中只有你,突出一个“私”字。)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突出一个“畏”字。)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突出一个“求”字。)这时候教师及时总结借鉴: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行文要富于变化等。③“以小见大”的理趣。邹忌一个八尺男儿却总爱照镜子,还向这个那个问来问去:我美不美?确实是一个“小”男人,如果文章仅此而已,就让人不可理解。本文之妙处就在“以小见大”,推己及人,邹忌用现身说法说服威王由“文过饰非”到“闻过则喜”,劝谏者由“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最终成就了一个“大”国家。

三层登高望远:拓展延伸,以探究为主线,抓创新

一篇经典文章总会留给后人丰富的拓展空间,文本属于每一个读者,我们都有再创造的自由。教学参考书提供主流的观点供教师参考,很多教师也就以此为本,对学生进行启发,力图不蔓不枝。这样的操作虽然简单实用,但抹杀了学生欣赏美的权利,压抑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主题应该是说“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因此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对此主旨的总结归纳并不困难。笔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几个问题给学生探究:①如何理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辨证关系;②查查历史上记载的“齐威王”和“邹忌”和本文刻画的有何区别,你怎样看待这种区别。学生可以二选一,分小组自由去探究。

学生探究的结果令人欣慰。如学生找出的资料: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己,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最后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我们认为本文刻画的人物近乎完美。邹忌是完美人臣:爱生活,有情趣;爱国家,有情操。威王也是理想人君:威而不厉,有风度;亲而不和,有原则。通过对这二个人物的解读,学生们也理解了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问题。通过探究获得立体化,多层次的收获。

文言教学的“三层楼”,其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三层境界。一是打基础,没有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二是抓重点,没有重点,一切又失之空泛;三是求创新,没有创新,一切知识都不能转化为能力。登上了这“三层楼”,我们才能“古为今用”,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古代汉语为现代汉语服务,让古人的智慧在今天发扬光大,让学生最终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

    相关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1 邹忌讽齐王纳谏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法指导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要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三) 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喻手法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录 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简案选 第六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