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的思想

小编:

【摘要】

《兰亭集序》是一部奇书,世界上没有那一本书能像它这样绚丽多彩。它不但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死生亦大矣”的思想同样令人叹之。最为传奇的是这本充满了火药味的书,现在却不知道在那里?

从绍兴城向西南,约13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兰亭内有一块御碑,据说是康熙皇帝钦旨铸造的,高6.8米,宽2.6米,厚0.4米,重量达三万六千余斤,为世界上最重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康熙帝癸酉年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四周则楼有龙凤、牡丹、祥云等图案,华贵恢宏。

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在学谁写字呢?学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

1600多年前的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思想性也同样令人叹之。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说一说它的思想性:

1、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2、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

“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3、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

?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4、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

!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

“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一言以蔽之,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兰亭集序》的思想精髓令人深思,它的真伪却充满了火药味。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3、原著在那里?

此书为天上没有地下缺,属国宝级文物。

传说喜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他为了得到这本书,密派大批衙内高手前往江浙寻找。得到书后,他不惜食言,杀死所有知情者。生前他将此书日日放在枕边,死时还想将其殉葬昭陵。

没想到,此书却被女皇武则天截了下来,武则天死后,此书被殉葬在了乾陵。

人民期待着打开乾陵的那一天,让宝书重见天日。

现在我们见到的都是别人的临摹本。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相关推荐

    “死生亦大矣”──解读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是《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大意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中心意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2 23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兰亭集序》生字注音 《兰亭集序》思路探微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兰亭集序》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兰亭集序》教学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关于《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解析 《兰亭集序》求异 兰亭集序教案怎么写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与反思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译文 《兰亭集序》解题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评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6 《兰亭集序》教案14 《兰亭集序》学案3 《兰亭集序》学案1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3 有感于《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15 《兰亭集序》教案5 《兰亭集序》教案5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教案4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通假字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教案1 《兰亭集序》教案16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网友稿).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教案14 《兰亭集序》教案15 《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教案20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说课搞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10 《兰亭集序》教案12 《兰亭集序》教案13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通假字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教案22 《兰亭集序》教案26 《兰亭集序》教案1 《兰亭集序》教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