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马说》(二)

小编: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D)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B.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到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相关推荐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马说》(一)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三峡》(二)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出师表》(二)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三峡》(三)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岳阳楼记》(二)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三峡》(一)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与朱元思书》(二)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二)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出师表》(三)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陈涉世家》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出师表》(一)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桃花源记》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晏子使楚》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岳阳楼记》(一)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练习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岳阳楼记》(三) 《岳阳楼记》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三)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一)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四)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与朱元思书》(一) 中考语文经典试题精选:文言文阅读 千里马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精选 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 精选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二)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之复习应对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之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辅导 2009年泉州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龙岩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泰州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遵义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盐城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无锡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南通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陕西省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江西省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长春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2009年武汉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高考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说明文阅读 九年级关于马说文言文阅读练习 中考文言文阅读满分经验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王冕读书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2017中考语文:马说文言文知识点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9)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5)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5)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2)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7)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4)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3)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9)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7)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7)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9)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7)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6)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1)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0)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0)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8)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8)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6)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5)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4)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8)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 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1)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0)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8)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2)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6)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1)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9)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7)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4)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3)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2)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2)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1)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0)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8)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6)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4)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3)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3)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