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6

小编: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学新课

(一)读文解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让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6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2 与朱元思书4 与朱元思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导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3 与朱元思书10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0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7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4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5 与朱元思书9 与朱元思书11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1 与朱元思书7 与朱元思书8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9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