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小编:

课题 与朱元思书 课型 预习课自学

课时 三课时(1)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3.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4.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与价值目标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4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作者资料,借助工具书试译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自学、预习

(一)字词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

泠泠作响(líng)嘤嘤成韵(yīng)鸢飞戾天(yuānlì)

窥谷忘反(kuī)横柯(kē)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教师引古诗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

络列出来,让学生查阅资料书等,小组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

《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三)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风烟:指烟雾。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

可由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作以归纳。

亦可由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作以归纳。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需要花较长的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相鸣:互相和鸣。

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采取提问方式完成。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预习无固定板书,以学习字词为主。

教学后记

课题 与朱元思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三课时(2)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3.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情感与价值目标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学生试着对文言知识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旧课导入。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鸣叫。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通“现”,显现,显露。

(二)多义词

1.

2.

3.

4.

(三)古今异义:

1.

2.

(四)词类活用:

温故知新。

由学生完成。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小组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1.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和“西”原为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向东”和“向西”的意思。

2.动词活用作名词

例: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奔跑,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是“奔跑的马”的意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例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净”,干净,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散净”的意思。

例②: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轩邈”,高远,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的意思。

4.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上”,上面,名词,这里用作“蔽”的状语,作“在上面”理解。

5.动词活用作状语

例: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竞”,争,动词,这里用作“上”的状语,是“争着”的意思。

6.名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息”,消息,名词。“息”也作动词,如“休息”。这里用作使动动词,是“使……停止、平息”的意思。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省略介词

例:急湍甚(于)箭。

三、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脉络分明。

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

小组讨论学习,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需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阵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水皆缥碧正面描写

清澈千丈见底静态

水异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

急湍甚箭

流急动态

猛浪若奔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视觉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

    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2 与朱元思书4 与朱元思书反思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3 与朱元思书10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5 与朱元思书9 与朱元思书11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1 与朱元思书6 与朱元思书7 与朱元思书8 《与朱元思书》赏析 浅析《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题解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的美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赏析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评课《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解词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预习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 21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通假字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读吴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写作特色 《与朱元思书》作者简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课文评点 《与朱元思书》教法建议 《与朱元思书》疑难解析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吴均《与朱元思书》原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注释补阙 《与朱元思书》词句品析 《与朱元思书》阅读指导 《与朱元思书》写作特点 《与朱元思书》课文赏析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