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

小编:

教学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认识泉水、小溪、江、河、湖、海,了解泉水流入小溪,小溪流入江河,江河流入海洋这种自然现象。

4.认识顿号、问号,会读问句。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认识泉水、小溪、江、河、湖、海,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问句:附近有河、有湖吗?里面的水从哪里来,向哪里流?

2.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挂图与中国地形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点击放大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1.同学们,当你们外出游玩(或上的路上)看到河水不停地流动,有没有想过河水究竟从哪儿来,最后流到哪去呢?

2.听录音朗读。

3.提问:(1)河水最后流到哪里?(2)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清楚?(启发学生质疑)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凭借汉语拼音,读通课文。

2.根据生字表画出生字和要认识的字,读准字音。

3.生字连成词,想想意思,记下不懂的词。

教师巡视辅导,收集学生的问题。

三、看图、识词、解疑。

1.教师板书收集到的问题。如:

泉水

小溪

2.出示挂图,解释词语,引出“河、海”。

泉水:在地底下有大量的地下水,它会透过孔隙流出地面,这从地下流出来的水,就是泉水。指图,认识“泉水”。

小溪:泉水顺着地势不停地流汇起来就成了小溪。指图认识“小溪”。

许多条小溪汇合到一起,就成了“河”,大的河也可以称为“江”。河水流到洼地会停下来等一等,等水很多了再继续流,这集下来休息的地方叫“湖”。河水最后要到的地方是“海”。

3.认读泉水、小溪、江、河、湖、海,注意读准“泉”。

4.出示中国地形图,引出词语:长江、黄河、西湖、东海。告诉学生长江、黄河是我国的两条大河。

西湖在浙江杭州,那里景色优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在我国大陆的边缘有四个海,东海是东南面的一个海,长江的水最后就流入东海。

5.认读10个词。

四、指导朗读

1.认识问号“?”,找出短文中加“?”的句子。

2.指导读问句。

在这里,“?”表示提出问题,朗读时语气要上扬。(范读、领读)

3.朗读,理解句子。

老师读问句,学生读答句,边读边理解。

(1)第二句里,“我”指的是谁?

(2)第四句里,“我”指的是谁?

(3)第五句里,“你们”指的是谁?认识顿号。

(4)第六句里,“我们”又指的是谁?

4.练习朗读。

(1)启发:想象一下,假如你是泉水,从地下冒出来,马上要远行了,心里会觉得怎样,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2)指句分问句、答句朗读,(练习2-3次,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3)分组对读。

5.认读短文中的生字:到、进、洋。

五、小结

1.针对读前学生的质疑,提问。

(1)江水、河水是从哪儿来的?(要求说出泉水、小溪、江河的关系。)

(2)为什么江水、河水都流进海洋?(估计学生不知道,由教师补充讲:因为水都是由高处往低处流,海洋最低,所以都流入海洋。

六、巩固练习

(1)认读不注音的生字。

(2)口头组词。

江   河    湖   东    西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新词。

2.开火车认读1.0个生字。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这一课10个要会写的字中有四个字都带三点水,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些字。

重点提示:“河”右边的笔顺。

2.其余6个字,像怎样记住的?(启发学生自己设法记住字形,教师作必要提示。)

黄:中间是“田”字出头。(组词训练)

到:左边最后一笔是提(组词训练)

进:先写“井”,再写走之旁。(组词训练)

3.抄写生字。(课后练习2)

写字前先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教师重点指导、示范“黄、湖”。

黄:第四笔是长横,中间是“由”不要写得太宽。

湖:左中右三部分要紧凑。

学生写字时,教师巡视,有问题及时加以指导。

三、巩固练习

1.课后练习3。

让学生独立完成。先读准音节,再想想课文中的词语、生字,最后填空。老师注意检查指导。

2.课后练习4。

先观察三个句子都是问句,想想句子要问的是什么(到哪里去、有没有河马、会游泳吗),把问题读得稍重些,句末语调要上扬。

每个学生自己先练练,教师再指名读。

3.朗读、背诵课文。

4.表演课本剧。

请6位小朋友分别担任问者、泉水、小溪、江水、河水和海洋,对话可用书中的语言,也可以自己想象。先分小组准备,再指导名上台表演。

    相关推荐

    识字学词学句(一)4 识字学词学句(一)4 识字学词学句(一)1 识字学词学句(一)3 《识字学词学句(一)1》 识字学词学句(一)2 《识字学词学句(一)2》 识字学词学句(一)3 《识字学词学句(一)3》 识字学词学句(一)4 识字词句(一)3 识字学词学句 识字学词学句 识字学词学句 识字学词学句(一)教案 识字学词学句(一)教案 识字学词学句(二)2 识字学词学句(二)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2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2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2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2》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2》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4》 识字学词学句(一) 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二)4 识字学词学句(二)4 识字学词学句(二)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4》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2》 识字学词学句(二)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4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2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4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4》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4》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一)1》 识字学词学句(二)2 第一单元 识字学词学句(一)2 一年级教案:识字学词学句 识字词句 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4》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3》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3》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1》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1》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4》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3》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3》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4》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4》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1》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1》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1》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 一年级教案:识字学词学句(一)3 识字学词学句(一)4 教案示例 识字学词学句(一)教案设计1 3册第一单元 识字学词学句(一)4 识字学词学句(二)教案2 3册第一单元 识字学词学句(一)4 一年级语文识字词句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4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4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3 识字学词学句(二)教学设计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3》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4》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2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2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2》 《识字学词学句(一)1》教学设计之二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4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1 下学期 识字学词学句(二)2 第3册第一单元 识字学词学句(一)4 第3册第一单元 识字学词学句(一)3 第3册第一单元 识字学词学句(一)3 第3册第一单元 识字学词学句(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