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生成与入侵

小编: :admin

语文教学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入侵”和“生成”。

“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以自己的理解、阐释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直言之,即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入侵”者,教师也;被“入侵”者,学生也。“入侵”的方式,明的如考试,用分数来保障教师的入侵权;暗的如所谓的“引导”,表面上师生的问答、讨论十分热闹,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的问,学生亦步亦趋的答,等其“尽入囊中”,教师袋口一拎,教学任务宣告完成,真可谓是“请君入瓮”。“入侵”的前提是教师深信学生与自己存在落差,即教师视自己的经验、学识、见解绝对正确、绝对优于学生。在学生面前,教师永远是教育者;在教师面前,学生永远是受教育者。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提高到自己的认识水平。教师的这种盲目自信,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归之为“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他说,“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这与巴赫金的下述论断本质上是一致的,“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他们都认为,思想是在与他人思想的对话中自己生成的,并非来自入侵者的占领。

“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和文本,三者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生成”也承认师生之间的落差,但这个落差是相互的,即一方面学生与教师的水平之间存在落差,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落差。对于前者,大家都会同意;对于后者,可能就会有异议。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我们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匮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他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实际上“在某种道德和理智方面,成人变成幼小的儿童才对。”其言于我心有戚戚焉。我和5岁的小孙女聊天,竟也能从她哪儿得到某种启发、感悟,甚至改变我原先的看法。在另一处,杜威又指出,“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的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与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生长方式。……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成长。”可以说,与小孙女的对话过程,也是我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感悟。学生某些见解比教师更为高明、精彩并非绝无可能。陶行知说的好,“先生造就学生,学生也造就先生”。这首先要求教师真正放下架子,以谦逊、包容的态度面对学生。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如果教者有成竹在胸,不把教理解成为学,全然没有在教前学、教中学、教后学的谦逊、开放的心态,那么可以断言,他教得越成功,就越糟糕,因为他的“成竹”堵塞了学生向文本学习的康庄大道。

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落差不单存在于师生之间,师生(读者)与文本之间也互有落差。读者固然需要向文本学习;而文本也正是在一代代读者的阐析和再创造中,其意义逐渐被人领悟把握,并得以丰富和补充。正如19世纪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指出的,只有在批评者细致的分析中作家才能看到作品意义。具粗略统计,继苏轼之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的评析者即逾40家(参见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可以说,正是这些评家,极大的丰富了陶渊明。

在教学目的上,“入侵”与“生成”两者也绝然不同。“入侵”重视的是所谓正确理解某一文本的结果,为此不惜将学生与文本世界人为地隔离开来,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驯化了学生的意识。它让学生以一种冷淡的态度接受教师对文本的最终裁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原本较为敏锐的语言触角的钝化,其语文素质的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生成”则致力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通过对话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生成的持续性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完善,并乐于在对话中丰富自己、使自己的语文世界和人文世界同时得到提升、拓展。对话首先是一种精神,不是一种方法。只要以对话的精神向学生敞开,教师的满堂讲也可以是对话,学生多层面的无声的回答会一起向教师涌来,他们在无声的理解中赞赏、肯定,批驳、否定,补充、延伸着教师的表述;若缺乏对话精神,如前文所述,教师的满堂问也可以是灌输、入侵。在语文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实现由“入侵”向“生成”的转变。

当然,我们提倡学生的对话生成,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引导,相反,教学对话中的引导不可或缺。但这里的“引导”,并不是指把学生引到教师事先设好的轨道,导向事先定好的目标上来,“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事实上,对话中真正的引导者是对话本身,教师只是带领着学生一起接受对话的引导。伽达默尔说,“真正的谈话决不可能是那种我们意想进行的谈话。……我们陷入了一场谈话,甚至可以说,我们被卷入了一场谈话。在谈话中某个词如何引出其他的词,谈话如何发生其转变,如何继续进行,以及如何得出其结论等等。虽然都可以有某种进行的方式,但在这种进程中谈话的参加者与其说是谈话的引导者,不如说是谈话的被引导者。谁都不可能事先知道在谈话中会‘产生出’什么结果。”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通过学来教,即通过自身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学生的生成应有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主要是指,一、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培养学生对话的兴趣;二、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或学生的心得、发现,一起分享进入新境界的喜悦。通过对话,教师与学生一起流连于课本内外的万紫千红之中,徜徉在课堂内外的奇山异水之间,如曾点与他的弟子,“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

    相关推荐

    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原文阅读 19生物入侵者 19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学案 《生物入侵者》导读 生物入侵者教案 《生物入侵者》教案 《生物入侵者》教案 《生物入侵者》教案5 外来物种为何能成功入侵 《生物入侵者》教案2 《生物入侵者》教案11 《生物入侵者》教案1 《生物入侵者》教案3 《生物入侵者》教案4 入侵生物介绍:牛蛙 《生物入侵者》说课稿 《生物入侵者》词义辨析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外来物种为何能成功入侵 入侵生物介绍:水葫芦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 《生物入侵者》相关知识 《生物入侵者》中心意思 《生物入侵者》课标解读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入侵生物介绍:小龙虾 《生物入侵者》课文解读 入侵生物介绍:福寿螺 《生物入侵者》课文简析 《生物入侵者》结构分析 《生物入侵者》问题探究 《生物入侵者》词语解释 《生物入侵者》典型例析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写作特色 《生物入侵者》语法修辞 《生物入侵者》审美鉴赏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入侵生物介绍:水葫芦 《生物入侵者》说课稿5 《生物入侵者》有关资料 入侵生物介绍:小龙虾 《生物入侵者》学法指引 《生物入侵者》课时训练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杂谈 《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导学案3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2 《生物入侵者》重难点突破 学习《生物入侵者》的体会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生物入侵者》多音字辨析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5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3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2 《生物入侵者》阅读测试题 《生物入侵者》基础知识题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 学习《生物入侵者》的体会 19 《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 《生物入侵者》重点语句分析 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措施 《生物入侵者》同步达纲练习 八年级上教参: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课文背景知识 语文家庭作业:生物入侵者 第19课《生物入侵者》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