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

小编: :admin

本文是在作者参加“东亚汉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日本二松学舍大学)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为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中国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特别注重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母语教育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中国语文一直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古典教育。虽颇多曲折,却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作家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本文结合自己从事中国语文课程教材研究编写工作,从历史与现状的角度,谈谈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不妥之处,诚望得到批评指正。

壹 古典教育的历史

一 20世纪以前

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教育中,古典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所谓“古典”,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所说:“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后为今。”①也就是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古典。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人们都十分注重对前代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在周代贵族子弟的教育里,“诗”是重要的内容。《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教授门徒时,以《诗三百》作教材,要求熟读背诵,并能用于政治活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在先秦的政治文化活动中,盛行赋诗言志。这种风气盛行的前提,便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教育中,对周代诗歌学习与普及。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孔子与儿子孔鲤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可见,在先秦时期,以《诗》《书》等为代表的文化典籍,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汉代教育中,古典文化的传统尤为浓郁。汉代学官立有五经博士,以《诗》、《书》、《礼》、《易》、《春秋》三传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不仅是博士及其弟子皓首穷经的学习研究对象,又是读书人做官的敲门砖和执政者的教科书。同时,随着古文经被不断发现,社会上一般士子学习经书的风气也很盛行。东汉时期,儒学大师马融门下有弟子数千,私学之盛,可见一斑。而洛阳太学中,太学生多时曾有三万。《诗经》等经典长期流传,不仅学子成诵,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应对②。

六朝和唐宋时期对古代文化典籍的学习,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除儒家经典外,其他各种典籍中的诗文也成为重要内容。六朝贵族子弟从小就学习古诗文,社会上层弥漫着浓厚的古典文化风气。像《梁书》上记载的昭明太子“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的情况,并非个别。在《南史》、《北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熟习古代典籍的少年才俊不一而足。而在上流社会中,清谈《老》、《庄》,熟读《离骚》也是名士风流的必备条件。正是在这种浓郁的古典文学教育风气的熏染下,由梁朝昭明太子所编,集八代文学之大成的《文选》,成为古典教育中新的热点。“诗仙”李白在十多岁时,就曾三次拟作《文选》,“诗圣”杜甫也教育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宋代有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诗文创作的高度繁荣和古典教育的密切关系。

唐宋以后,社会流行的古典教育范本以“四书五经”为主,所谓“九经”“十三经”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这和代圣人立言的八股考试不无关系。这种古典教育,固然有束缚士人思想的一面,但也确是中国语文教育中不能回避的一页。

此外,在20世纪以前,出现了许多专门的古典诗文教学选本,宋代谢枋得《千家诗》因为“率皆显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清黎恂语),所以“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题辞》)。唐末胡曾《咏史诗》以及宋代杨简《历代诗》等,也曾被选作教材③。《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蘅塘退士)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作者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百首亦莫能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成了俗谚。《古文观止》则成为人们学习古文的重要选本。另外,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代表的蒙学读物,也非常注重让儿童在学习识字的同时,渗透古典教育④。这一切,都是中国语文古典教育中值得重视的经验。

二 20世纪前期(1900~1950)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西方教育制度开始传入中国。清政府1902年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这两个标志着中国语文学科的正式成立的章程,都把“读经”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辛亥革命之后,教育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12年1月,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师范中小(学)一律废止读经”,代之以修身、国文和历史等。而高校里有关儒家经典的内容,也只是作为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学的文献,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从此,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冲出了“读经”的藩篱,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1915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期间曾提出《教育纲要》,仍强调读经教育,遭到陈独秀等人的猛烈抨击。1934年2月,蒋介石发表《新生活运动要义》的演讲,提倡“尊孔读经”。1937年,何键还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提出过一个明令读经议案,希望中小学十二年之间,让儿童读《孝经》《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也遭到以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的强烈批评。“读经”运动最终不了了之,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文化广阔视野下的古典教育。

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比较⑤

时间

课程名称

目 的

内 容

1902

钦定中学堂章程

《书经》《周礼》《仪礼》《周易》

1904

奏定中学堂章程

《左传》《周礼》《御选古文渊鉴》

1923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

1.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

2.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1. 小说:《西游记》《三国志演义》

2. 戏剧:于元明清词曲内酌选其文词程度为初中学生所能了解,而其意义无背于教育者,如汉宫秋,牧羊记,铁冠图之类。

1923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

1.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2.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

组一:

1.水浒传,2.儒林外史,3.镜花缘,4. 古白话文选,5. 近人长篇白话小说

以上各种中,略读一种。

6.诸子文粹,7.四书(节本),8.古史家文粹,9.王充,10.史通,11.韩愈,12.欧阳修,13.王安石,14.苏轼,15.朱熹,16.王守仁,17.清代经学大师文选,18.崔述,19.姚鼐,20.曾国藩……

以上各种中,精读六种,略读五种

组二:

23.诗经(节本),24.唐以前的诗(选本,注重古乐府),25.唐诗(选本,注重李白、杜甫、张籍、韩愈、白居易、杜牧诸大家),26.唐以后的诗(选本,注重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李东阳、吴伟业、黄景仁……诸大家),27.词与曲(选本),28.戏曲(杂剧,传奇)

以上各种中,精读二种,略读三种。

1923

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

(一)文字学引论

1.使学生略知中国文字变迁的历史

2.使学生略具研究中国文字学的必要知识

1.甲骨文字述略,

2.金文述略,

3.从诗经到楚辞,

4.书同文以后的言文分歧,

5.六书 辞书与韵书 反切

……

1923

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

(一)中国文学史引论

1.使学生略知中国文学变迁沿革的历史

2.使学生了解古文学与国语文学在历史上的相当位置

1.第一时期:从诗经到史记

2.第二时期:从司马相如到初唐四杰

3.第三时期:唐五代

4.第四时期:两宋与金元

5.第五时期:明与清

1929

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

精读选文,熟习至少一百篇,语体文与文言文的比例依次为:7:3,6:4,5:5

略读:选读名著,每学期至少二种。

1929

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

1.依学生的资性及兴趣,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读解古书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1.精读名著六种:有系统地分年,选及有关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学的体制流变之文。

2.略读名著十二种:选读整部的名著,名著的选本,文学的总集……

1932

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壹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的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

叁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

(一)精读:语体文与文言文的比例依次为:7:3,6:4,5:5

(二)略读

中外名人传记及有系统的历史记载

有诠释之名著节本

古代语录及近人演讲集

古今名人书牍

古今名人游记日记及笔记

有注释之诗歌选本

古今小品文及短篇小说集

1932

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壹)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的文化,以期达到民族振兴之目的。

(叁)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

(一)选文精读 其排列之程序,应语体文言分授。文言文第一学年以体制为纲;第二学年以文学源流为纲;第三学年以学术思想为纲。

(二)专书精读每学期约一部或二部。

(三)略读 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

1941

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

(贰)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及读解古书之能力

(肆)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从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唤起民族意识与发扬民族精神。

(贰)选文精读,第一二三四学年语体文与文言文并选,语体文递减,文言文递增,其比例约为七与三、六与四、五与五、四与六;第五六学年以文言文为主。

(陆)文学源流(即文学史之具体举例),文字学大意及国学常识于第五六学年研究时间内讲授。

1948

修订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三、培养阅读古籍之兴趣与能力。

四、从民族辉煌事迹有助于国际了解之优美文字中唤起爱国家爱民族意识,发扬大同精神。

第一学年以现代作品为主,惟阅读可采用古代小说名著及浅近语录;精读可采浅易欣赏方面材料,如白居易燕诗等均可酌选。第二三学年可酌量增选合于学生学习能力之古代作品,其语体与文言约为三与七之比例。

三 20世纪后期(1950~200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有时甚至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但终能拨乱反正,在曲折中前进。其中,1956年,由于受苏联的影响,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叶圣陶先生的主持下,由游国恩、周祖谟、隋树森、吴伯箫、张毕来等组成编写组,编写了全套中学文学教科书。在这套文学教科书中,古典教育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语文教育逐渐受到政治的影响,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古代作品被视为“封、资、修”的内容,古典教育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禁区。十年“文革”期间,整个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古典教育更是少人问津。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教育的“春风吹又生”,古典教育才又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比较⑥

时间

课程名称

目的

内容

1956

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

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某些必要的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常识

限于篇幅,这里仅举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课文为例:

论语和孟子五章,公输,楚辞二篇,屈原,晏子将使楚,归园田居,木兰诗,李白诗三首,陆游诗三首,辛弃疾词二首,刘玄德三顾茅庐,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我国的古典文学

1956

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

1.依据文学史的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2.结合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系统的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秦代以前的文学和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第二学期:唐代和宋代的文学。

第二学年

第一学期:从元代到“五四”的文学。

第二学期:“五四”以来的文学。

1963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当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古代诗文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课文数如下(前一个指古代诗文作品课数,后一个数字指课文总数,下同):

初中 高中

第一册 12/30 14/30

第二册 9/30 12/30

第三册 10/30 13/30

第四册 11/30 14/30

第五册 13/30 15/30

第六册 14/30 15/30

1978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当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古代诗文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课文数如下:

初中 高中

第一册 4/26 6/24

第二册 5/26 6/24

第三册 5/26 7/24

第四册 5/26 6/24

第五册 5/24

第六册 5/24

1980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当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古代诗文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如下:

初中 高中

第一册 6/28 10/28

第二册 6/28 10/28

第三册 6/28 10/26

第四册 6/28 10/26

第五册 6/26

第六册 7/28

1986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为了适应“一纲多本”的需要,教学大纲只列出“教材基本篇目”,其中古代诗文作品的比例为:初中28/110,高中31/82

1988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读文言课文,能顺畅的朗读,能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在“教材基本篇目”中,共列96篇,其中古代诗文作品28篇。

1990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

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基本课文篇目”初中100篇,其中古代诗文作品23篇,高中70篇,其中古代诗文作品28篇。

199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试用)

读文言课文,能顺畅的朗读,能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大纲规定: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80篇,文言文占20%左右。

199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选文以中国现代作品为主,兼顾中国古代和外国的作品。附录“推荐选文篇目”(待补)。

    相关推荐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诗词的体例流变 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典文学之最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新解 中国语文教育的“伪圣化”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浅谈 美国中学语文课中的德育和美育_语文论文 中考语文古典诗词赏 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 中国古代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课外知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歇后语 古代中国著名教育家王阳明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和海明威 中国古诗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思潮简论 中外古典名著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盘点2003中国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辉煌和启示 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 国外儿童教育的五个典范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启示 熟读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启示三则 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 《开国大典》中心思想 中国儿童是否应该阅读古代的思想经典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启示 多作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启示 广游 中国古代的“劝学诗” 中国古代的“劝学诗” 初中语文经典古文名句集萃(249条) 八十年前的中学国文教育之争 中考语文古典诗词中52个词牌名的由来大盘点 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一)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 由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命说开去 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古代语文教材 中国上古神话 五下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教学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语文论文 中考语文备考:怎样赏析古典诗词 中国古代文字字形的演变 杰出的古典小说大家罗贯中 浅谈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 从中小学校园文化看中国基础教育的前景 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杰出的古典小说大家罗贯中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 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师德追求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 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中国古代山水画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教育 小升初语文中华古典诗词竞赛试题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解析: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的吃喝讲究 中学语文课文中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文学教育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施 中考语文古诗词分类汇总(高分宝典)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语文论文 语文 - 开国大典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五心”教育的渗透 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大趋势_语文论文 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 谈语文教学中的成功教育 中国古代诗词中美女的代称浅谈 语文中考复习:中国节,中国结——试题评价中的节庆文化 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 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 英国教师眼中的儿童与小学教育 中国古代兵器纵谈 《庄周买水》中的典故_语文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日韩三国小学教育比较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考语文复习:“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摭谈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的体类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功能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的体类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唯美情诗名句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