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文化:语文诗意的栖息

小编: :admin

语文,表征为各种语言现象,而各种语言现象的背后,是深厚的思想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往往透析各种语言现象,训练如何听说,如何读写,无不围绕语言进行操作。于是,语音、语义、语法、篇章结构、修辞表达、中心思想等等,成为语文课的透析材料。老师要详细分析讲解,学生要牢记在心,考试则画地为牢,如法炮制。这种千文一法、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教学在它功德圆满之后,负面效应愈加显现出来:学生觉得语文课篇篇如此学,毫无新鲜感,自然厌学;老师也有同感,愈发不知如何教,常常慨叹“语文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会教”。

数十年来,语文教育家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蔡澄清、洪镇涛等,从实践层面入手,筚路蓝缕,开疆拓土,躬行改革,语文教育教学的局面为之一新。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全国各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如雨后春笋,竞相破土,蔚为大观。按理说,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大功告成,可告慰天下了。殊不知,广大中学生仍然不满意语文课,这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恐怕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思想并未深入所有新老语文教师的心,化为他们主动求索的思想行为。对此,不少大学里的教材教法教授难辞其咎,没让年轻的语文教师走上讲台之前很好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而老教师中仍有大量的经验主义者,教材精熟,乃至倒背如流,可就是不愿意接触和尝试新鲜、有益的新教法。另一方面,我以为是语文课上得普遍缺乏文化意味,包括投身于语文教改的革新派教师在内,一些人太多地在语言层面上做文章,并未充分意识到思想文化在语文课中的重大作用和潜在意义。为此,笔者提出一个命题:语文是文化之树结出的语言之果,文化是语文诗意的栖息地。

其依据说来十分简单: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可事实上,只见语言不见思想的现象,在以单篇课文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语文课堂上,比比皆是。难怪千篇一律,难怪千人一面!

所幸,问题并不复杂。当教师有意识地在语文课文背后引入相关的思想文化时,情形便为之一新。高中第二册四、五单元,学生学完韩愈的《师说》(初中学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洵的《六国论》,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苏轼的《石钟山记》,如果就此停留在单篇透析和“怎样学习文言虚词”及了解“词类活用”这两篇单元知识短文上,那就真是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只见树木”了。我力图让学生“也见森林”,切入点是“唐宋八大家简介”。围绕唐宋“古文运动”的史实,不仅介绍唐宋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突出成就,而且以点带面,点击八大家,择其精要,浓墨重彩,调动学生旧有的积累,不时引领学生口诵名篇佳句,整堂课充满了知识含量,洋溢着才情智慧。譬如介绍柳宗元在山水游记和寓言等体裁方面的开创之功时,朗诵《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介绍寓言《黔之驴》、《郭橐驼传》,学生品之味之,其味无穷。介绍苏轼,我以渲染其作为一个文化巨人的文化艺术成就为重点,陈述他开创豪放词风的丰功伟绩,“气象恢宏”“横放杰出”,朗诵“大江东去”,背诵“明月几时有”;再介绍他写诗可“吞五湖三江”,作文则“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的气概;最后点击他“逸气横霄”、“神完气足”的书画成就,以其“尚意”思想开启北宋一代书风,并直接造就了“北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这些内容,学生有所知有所不知,正好温故而知新。有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学生所缺的正是“思想文化”这个支点。借助这个支点,学生可以联系旧知新知,融会贯通,温故知新,开启智慧,心仪人文关怀,涵泳文化底蕴,建构文化品格,形成基于深厚思想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

需要区分的是,语文课单篇教学都免不了有“作者和创作背景”一环的背景知识介绍,这种介绍虽是一堂课的有机成分之一,却远远达不到积累思想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是“树木”而非“森林”。以往的单元教学思想并不立足于揭示单元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共性,而主要是语言层面上的共性,如体裁、表达形式、语言风格等等,因此虽然涵盖面比单篇课文大,但因其着眼点不同,也难以解决课文的思想文化归宿问题。文化是语文的诗意栖息地,语文是文化之树结出的语言之果。这个命题从实践层面体现着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有可能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重课文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增强语文课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从而体现博大的人文关怀,散发浓郁的思想文化意味,使表层形态的语言形式因其根底之深厚、养分之充足而开花结果,光彩照人,展现出诗意的审美品格。

    相关推荐

    诗意地栖息在课堂上 对语文教学“诗性”“诗情”“诗意”“诗化”的叩问 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去年的树》 语文的诗意 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乡愁》的文化意义 语文课诗意的追寻 读出诗的内在诗意_语文论文 评2005年高考浙江语文卷中的诗意化倾向 诗意的栖居 高蹈的心灵——苏轼《后赤壁赋》赏析 反思诗意语文 语文:留住教育的诗意 诗意的语文 智慧的课堂 诗意语文的感性技术 说说古诗文的意境_语文论文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_语文论文 八年级语文《信客》的文化意蕴解读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做一名诗意的语文教师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_语文论文 《雷雨》“窗”意象的文化解读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_语文论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语文智慧课堂的诗意畅想 留住语文阅读教学的诗意 强化学生的作文订正意识 论文《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语文课堂应强化六种意识 文化的语文与语文教师的文化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语文学习:诗意地回归_语文论文 让语文教学流淌诗意的优美 诗的意象 对诗化语文的思考和追问 构建诗意化的多维课外阅读模式 在作文教学中强化主体意识_语文论文 《广玉兰》中“生生息息、数世同堂”的意思,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 秋天的诗意 诗的意象(下) 《墨梅》的诗意: 乞巧的诗意 《墨梅》的诗意: 诗的意象(上) 《示儿》的诗意 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内容之我见 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必须具备三种意识 拓宽语文活动课的思路强化「大纲」意识教学_语文论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论文精品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意象” 古诗别董大的诗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石灰吟》的诗意: 以诗意解读诗意──《秋天》的教学案例 运用信息技术 营造诗意课堂──教《索溪峪的“野”》有感 “诗意”缘于“情意” 追求创造性民族文化意识 以诗意解读诗意──《秋天》的教学案例 试论中学经典诗文中“水”意象的多元意义 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别董大的诗意 文言诗文解题方法:文意把握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_语文论文 江河:掘出文化史诗的河道 小学语文《春的消息》教案 两栖类的祖先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化意蕴 孔子塑像在校园文化中的教育意义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妙化诗句 巧添文采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教案教学设计 着眼学生发展 培养文化意识 “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 “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 “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 孔子的诗意课堂 寻找诗意的慧眼 望天门山的诗意 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缰绳 关于诗歌的意象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诗意的三亚落日 游山西村的诗意 语文教材的文化分析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 培养你的语文意识 夜雨诗意 咏柳诗意 饮酒诗意 语文课程的文化视野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意思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_语文论文 作文题多点诗意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