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质疑江枫渔火

小编: :admin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流传甚广,几近家喻户晓。人教版、苏教版等小学语文教材均将这首诗收入其中,作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诗,各种教参和教学辅导用书一直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渔火”意思是: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笔者在教学中也曾一直认为是这样。

今年暑假,我到苏州参加一个研讨会,游览了寒山寺及张继当年泊船处——枫桥景区。实地所见,方知事实境况和原先的教学认知有一定的出入。

其一,张继当年泊船处正是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外的舟船驿站,这个驿站是运河边上的一个港汊,当年地方官员赴任离任以及京官巡视都会在此迎送交接。其时大运河漕运繁忙,过往船只众多,夜间多会停泊于此。张继只是众多旅客中的一员,他停船处前边50米左右是枫桥,后边150米左右是江桥,这样一段港汊驿站,停泊的多是官舫商船,渔船应该是很少的。因此,陪伴作者的只能是眼前的江枫二桥以及官船商船上的灯火。另外,苏州的江南水乡气候,运河两岸的枫树也应该是很少见的。所以,把“江枫渔火”理解为“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显然有点牵强,很可能是后人解读中的望文生义。

其二,《枫桥夜泊》一诗的插图把运河两岸画成连绵的群山,寒山寺也位于运河对岸的一座小山上,这显然又是一个错误。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古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子曾在此寺当住持,遂改名为寒山寺。寒山寺建于运河岸边平野之地,根本无山可言,教材中的插图明显会误导学生认为寒山寺是寒山上的一座寺院。因为多数孩子没有机会亲临实地,原先的教学会给孩子留下一种错误的认识。

 

    相关推荐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五册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备课笔记 江上渔者 冷眼看质疑 冷眼看质疑 “结发”注释质疑 《口技》标点质疑 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暗问”词义质疑 《斑羚飞渡》质疑 对《匆匆》的质疑 《公输》词解质疑 教会学生质疑 “质疑导读法”浅探 “张秉贵”糖遭质疑 质疑《智取生辰纲》 “张秉贵”糖遭质疑 《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 “淡化语法论”质疑 《火烧云》疑点解析 质疑 设疑 释疑──《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火红的枫叶 教学设计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引趣 质疑 探究 感悟 对《狐假虎威》的质疑 引导学生 学会质疑 质疑高考语文命题 《忆江南》、《渔歌子》词两首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之二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渔翁为何独钓寒江雪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之三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故宫博物院》结构质疑 《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解析:家长质疑试题超纲 质疑:我们要什么样的素质课文拓展 “合作质疑”教学《桃花心木》 对《鱼游到了纸上》的质疑 《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之一 《望江南》《渔家傲》教学设计 《望江南》《渔家傲》教学设计 江上渔者 教案教学设计 三疑三探法教案《火烧云》 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对《鱼游到了纸上》的质疑 质疑:你您之争教学实录 质疑后的成功_语文论文 七岁小孩质疑语文教材 古诗《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质疑《次北固山下》的点评 《兰亭集序》两处注解质疑 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 质疑——创新的源泉_语文论文 要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草船借箭》片断 20古诗二首(悯农 江上渔者) 把握好创新的第一关——质疑 质疑出的精彩-《奶奶的白发》 感知质疑 以疑促疑 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感知质疑 以疑促疑 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中心质疑法教学模式简介 质疑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 《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质疑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诵读 江上渔者 教学设计 要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草船借箭》积极质疑主动求解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武汉两中学生大胆质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