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小编: :admin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人称诗圣。杜甫之所以在后世获得崇高的声望,被称为“诗圣”,除了他的诗歌造诣精深,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优良品格。

杜甫是现实主义的干将,他对国对民满腔热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君国安危的忧心烈烈赤心拳拳,对民族存亡的诚心惦念焦心牵挂,对黎庶忧乐的痴心关注真心同情,都毕其一生而没有丝毫的衰竭,所以梁启超称他为“情圣”。

杜甫一生走过很多地方。二十岁的时候,他跟盛唐大多数青年一样,为了开阔眼界,到各地去漫游。弃官后,他从秦州入蜀、漂泊西南,游历了巴蜀、江湘,写下了许多记述登览行旅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山水行旅之作,它们在山水描写之中,或是暗寓着诗人的人生感慨,或是隐含着时代动荡的背影,境界阔大,寄意深远。

在漂泊西南时期,杜甫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他仍密切地关注著时势的发展,并揉合了他在蜀中的所见所闻,以诗歌痛斥残害人民的贪官污吏和企图割据地方的军阀,反对苛政和苛捐索求;追怀盛唐昔日的繁华,抒发了无力重正乾坤的悲哀。他有许多名作都是深刻揭露安史之乱前后上层统治官僚腐败的,如《丽人行》,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游宴的场面,讽刺了他们荒淫骄纵的生活。

安史之乱前,奉先县是杜甫回乡省亲的地方。当杜甫怀着“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的心情迫抵家门时,却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杜甫哀痛欲绝。这场痛丧幼子的号啕大哭,无情地宣告了一个辉煌盛世的结束,一个动荡黑暗的衰世开始了。

但杜甫那颗博大的心灵并未陷于自己一家的不幸,而是由此联想到更为不幸的同胞:“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其情至真至仁,故人们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真恳切至、淋漓沈痛,俱是精神。”杜甫真的实践了儒家所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亦饥、人溺亦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具有巨大深远的感召力,使他在诗歌之外建立起了一座人格峻洁高大、心胸壮阔高远令人敬仰的无字丰碑。

这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能品味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了受冻死亦足。”这声呼喊超越了他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转为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注。

杜甫除关切之外,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倾其全力尽其所能地帮助那些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百姓。尽管自己并不宽裕,“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杜甫曾用《又呈吴郎》做两个沦落之人的思想工作。一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必定是一位善于体察民心的人。安史之乱后,他深切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朽与人民生活的痛苦,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刻画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兵役下水深火热的生活,以饥寒之心而怀济世之怀,处穷迫之境而无避世之想,这种思想渗透了儒家的理想人格,这就是以使命感立世,以理之应然义为思考、行动的原则,从而谋求此岸人生。

杜甫是一个深刻地理解了苦难的人,他在对自己、人世的诸多苦难的承担中完成了凤凰涅磐式的新生。杜甫的一生都钟情于凤凰。十七岁写了《凤凰台》,为了雏凤他感谢而“解剖心血”、“ 心当竹实”、“血当醴泉”,一句话,这是一种为凤凰不惜粉身碎骨的牺牲精神和奉献品质。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代有太多的苦难,但负载中更显伟大与坚强;时代有太多的伤感,但冲决之后更显深沉与坚毅;时代有太多的无奈,但击退之后更有高歌猛进。这种豪逸与沉郁兼有、奔放与婉转并存的独特诗风,犹如盛唐西天的晚霞,既辉煌壮观大气犹在,又盛极难继令人瞠乎其后。“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有的激情和宏伟气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并将人生的价值牢固地标定在现实土壤的深处,将国家民族的存亡视为自己的生命,为苦难的民族高歌,为苦难的同胞呐喊。

    相关推荐

    沉郁顿挫,千古诗圣——读不尽的诗圣杜甫课堂实录 《苏武传》读后感:千秋苏武 笑靥千秋 《四世同堂》读后感 星星的秋千 留得秋橘春天采 给课堂留点空白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与杜甫 《冰心著作集》后记 老舍经典名著改编电视剧《四世同堂》(1 《冰心著作集》后记 《岳阳楼记》——千古传诵的著名散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冰心著作集》后记 “荷”态万千入诗文 诗圣的兼济情怀 语文:留住教育的诗意 《星星的秋千》教学设计 有情有义的诗圣杜甫 《草》诗文 《秋千上的欢笑》教学设计 改诗成故事──《秋思》教学后的反思 操千曲而后晓声 品佳作而后悟情 诗圣的兼济情怀──读《春望》 留得秋橘春天采高一语文教案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 走进春的世界──《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南京大屠杀留下的是世界的伤痕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赏析:古代著名清明诗词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 星星的秋千 教案教学设计 留住语文阅读教学的诗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的理解 留园 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一片冰心安在 千秋童稚永存 《晏子辞千金》课堂实录 两千多年前的一堂课 秋天的诗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读后感(一)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后反思 林语堂自传•著作和读书 唐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示例. 2016年秋季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随堂检测题:《书圣王羲之》 诗意故都──《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探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读后感(三) 让两个“留”字真正留给学生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后反思 千呼万唤身不转——《背影》教后记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论李白诗歌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后记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后记 草原教学后记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读后感(二) 《秋思》课后反思 名著导读《堂吉诃德》导学案 秋天的诗意 《秋天》课后反思 名著导读《堂吉诃德》导学案2 《秋天》教学后记 著名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先生逝世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后反思 《陈涉世家》读后感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堂实录 小圣施威降大圣 小圣施威降大圣 “留白”教学——留出一方蔚蓝的天空 名著导读《堂吉诃德》教案1 《草原》课堂实录 教科版二上《星星的秋千》教学设计 杜甫草堂简介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堂实录 稻草人读后感(一) 稻草人读后感(二) 稻草人读后感(四) 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和他们的称号 稻草人读后感(三) 稻草人读后感(五) 草原课堂之二 传神文笔足千秋──析《林黛玉进贾府》 草原教学后记2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堂实录 “留白”教学——留出一方蔚蓝的天空 杜甫草堂简介 草原课堂之一 草原课堂实录 阅微草堂笔记 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精神──《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秋思》课堂实录 一叶一世界——《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中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各有千秋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故都的秋》读后感 《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课堂实录) 《秋水》课堂实录 《秋天》课堂练习 《猴王出世》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