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让情感激发渴求知识的兴趣

小编: :admin

语文教案- 桂林山水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漓、谰、瑕、翡、桨、峦、筏”。

2.理解“竹筏、奇峰罗列、屏障、兀立、怪石嶙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细致观察的能力。

2.训练学生学习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读文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深人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二、学法引导

1.预习:在学习新课之前,独立自学新课内容,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独立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2.课堂上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的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像其美景。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人情人境地朗读去体会。

(二)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疑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反复入境地朗读去体会美景;通过教师介绍,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带。

2.“桂林山水”全景图及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观察画面,谈感受。

2.质疑问题,独立解决生字、新词。

3.思考、讨论,勾画重点词句。

4.再观察插图,发挥想像,进行表达练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像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导入。

(板书课题)通过预习,谁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3.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4.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5.检查自读效果。

(1)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漓江 波澜 峰峦雄伟 翡翠 竹筏

(2)解决新词,引导学生体会。

竹筏——竹排,可当船用。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古称东岳,海拔1524米,主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

香山——在北京西郊。风景秀丽,以秋天的红叶著称。

6.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漓江水”的单幅图。

看图,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显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画面。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漓江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漓江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漓江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 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8.出示“全景图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在读了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练习背诵课文

1.自背。

2.交流背诵方法。

(二)谈收获

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生以导游身份为大家深情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课文的写作结构。

(1)作者的写作方式:抓住特点,层次井然。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开头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的赞美桂林山水,然后分述了山和水的特点,最后概述山水的全景,层次井然。

语言优美、合理想像,写出了景物的特色。文中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实现了桂林山美、水美,并展开合理想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课文结构:

课文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式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为什么去观赏桂林山水。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观赏漓江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观赏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写桂林山水之美。

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漓”:右边是“离”最后两笔是“乙”和“、”。

“澜”:右边“门”里是“柬”。 ·

区分“瑕”与“暇” “峦”与“恋” “桨”与“浆”。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2.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墨城的云和月》。

3.读下面的句子,先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碧:————

    相关推荐

    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识字 培养乡土情感,激发写作兴趣 感知动物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感知动物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九法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趣味识字 激发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体验生活,融情于教,激发兴趣 激活情感因素,培养写作兴趣 激活情感因素,培养写作兴趣 激发兴趣,快乐习作 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快乐习作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寻找机会,激发兴趣 识字应激起兴趣 利用课文,激发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激活兴奋点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 以教师情感激发学生情感 激发兴趣快乐识字 教案教学设计 激发全体学生写字的兴趣 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教师随笔 如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体验生活,融情于教,激发兴趣论文精品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拓宽文路 激发兴趣 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写作文 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比尾巴》课例研讨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中心稿) 多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创设美的课堂 激发审美情趣 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比尾巴》课例研讨 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怎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激发兴趣,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激发兴趣,指导写作,初见成效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抓住“奇怪”一词激发阅读兴趣 魏书生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激发写字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用诵读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消除心理障碍,激发作文兴趣 简析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巧用课外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_语文论文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展开想象——《青蛙看海》教学谈 学有乐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_语文论文 让情感给知识伴奏——《孔子游春》教学感言 让认同情感激发儿童创造潜能——听《云房子》一课有感 激发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点滴 发挥课堂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批改作文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激发中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点体会 激活情感因素,培养写作兴趣与积极性_语文论文 浅谈作文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循序渐进。——我的作文四步教学法 利用课本剧,激发学生兴趣论文精品 浅议中学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_语文论文 新课标下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尝试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识字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质量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激发兴趣,学习语文 激发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_语文论文 领会课程改革精神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叙事《鸟的天堂》 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看书读书习惯 激起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 以读激情,以情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