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声调的形成方式

小编: :admin

汉语是有声调的。“搭、达、打、大”是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起区别词义的作用。在别的声调语言里,声调能区别词类和语法功能。古汉语“语”、“雨”、“泥”、“间”等读去声是动词,实际上就是区别词类的作用。这是声调产生的一个原因。彝语凉山语nga(我)改变声调,表示不同的格。藏语里的格助词i、is本来声调不同(-s不发音),但助词位置读轻声,就没有区别了。日语、非洲某些语言的高低型重音是音节之间的音高对比,不是单独一个音节的声调。朝语本来没有声调,但一些词通过低长音与高短音的区别,起到区分词义的作用,这一点具备了声调的特征。韩国釜山方言已经产生了声调。

声调不是从来就有的。藏语创制文字大约在7世纪之前,那时还没有产生声调。8-9世纪才产生了声调。现在各方言声调数目不一:拉萨话有高平(f),低升(v),高降(h),低升降(w)4个声调以及轻声。安多方言没有声调。在大大小小的方言中,藏语声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轨迹都保存着,如同活化石。这为我们认识声调语言的发展历程,是直观的、明确的、活的证据。

藏文字母发音举例:

daf taf tav nav (第3组)

daf是清音不送气,等于汉语“搭”。taf是清音送气,等于汉语“它”。tav古读浊音,现读低调送气音,有上、前加字时读低调不送气音。鼻音nav是低调,有上、前加字时高调。清浊对立消失,变为清音送气与不送气对立,这是汉语普通话、藏语拉萨话共同的规律。原来的清声母字读高调,浊声母字读低调,如藏语拉萨话的daf和tav。又如汉语的阴平字“支”与阳平字“吃”也体现了完全相同的规律。实际上,汉语、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都有一致的规律,只不过发展速度不同,如汉语吴方言和藏语安多方言现在仍有浊塞音。藏语的上、前加字是表示复辅音的,复辅音消失的过程,能影响声调的产生。别的语言中也有实例。

藏语7世纪时有-m、-n、-ng、-p、-t、-k、-s等韵尾,现在作为后加字或再后加字,-p仍发音,-k口语一般不发音,连读及书面语发音,-t、-s不发音。带-p、-k、-t、-s的音节读降调。这类韵尾发音,相当于汉语古音及方言的入声;这类韵尾不发音,接近汉语的去声(当然还有声门堵塞的效果)。反过来说,以塞音收尾,就是入声。-p、-t、-k弱化,成为喉塞音(音标是问号少一点),再发展就是失去喉塞音,成了拉萨话中的降调——宋元明时期汉语官话方言就处在塞音韵尾-p、-t、-k→喉塞音韵尾→喉塞音脱落的变化过程中——藏语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高降调类似普通话去声,低升降调是低升调急促下降,类似日语中a为促音收尾(吸气音)的发音方法——a发到一半,声门堵塞,停止发音动作。领悟到这个窍门,低升降调就好发了。

元音的松紧、长短也能决定声调。广州话元音有长短对立,如/1a:p/腊,/1ap/立;/ta:i/带,/tai/帝。双元音/ai/的前一个a也有长音、短音的区别。王力教授认为上古汉语分平入两类,再各分为长、短,进而变为四声。这可以用来解释很多演变实例。上古阴声字与入声字押韵,是因为阴声字上古为长入,中古多数变为去声,长入与短入押韵就顺理成章了。

南朝时,汉人注意到汉语有声调的差异,在这以前未见文字记载。汉语何时产生声调,也就难以知道了。六朝时,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据今人研究,平声为中平调,上声为高平调,去声为低平调——与通常理解的四声截然不同!梵语有低平、高平、高降三个调,音译译作汉字时,低平调用去声字,如《大唐西域记·卷一》目录有“屈霜你伽国”,“霜”注去声,即原文为低平调。高平调用上声字,如《星曜经》提到梵文somavara(星期一)音译为“苏摩”,“苏”字边上注有小号的“上”,即梵语里这个词的so音节为高平调,用汉语读时,“苏”字一定要读上声。(古代用汉字表示梵文字母的发音,不论汉字原来是第几声,一律读上声,因为梵文字母名都读高平调。)古代译梵文的字音多么严谨!为了一一对应,有时专门造字,规定它读什么声调。入声的具体情形无法确定。日、朝、越语借的汉字音,保留了入声。如“学”,日语gaku,朝语hak,越语hoc,表明中古时汉语发音一定有k韵尾。“一”日语读ichi,朝语il,韵尾实际是t。“十”日语读ju(久),朝语读ship,日语的-p变成了-u。

现在的山西、河南一带自上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客家人的故乡就在中原。现在,这一带的汉语既有复辅音,也有入声。有人说河南话比北京话还接近普通话,不少朋友对我说“一点不错”。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北宋等在河南建都,河南话是官话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当时就是官话。考察洛阳、开封及南京的语音演变史,可以作为汉语语音变化的参考。韵书和汉藏、汉梵等的对音可以提供祥细的资料。由于汉字不直接标明发音,韵书不能让我们知道实际的音值,尤其中古韵母至今也没有弄清真相。官话方言在中古时代渐渐发生了声调的变化:古全浊音声母清化,全浊音上声字与古去声字合并,入声逐渐消失,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当中;平分阴阳,在现代汉语有的方言里入也各分阴阳,长元音入声为阳入,短元音入声为阴入。广西博白方言有上阳入、上阴入、下阳入、下阴入4种入声调类。这远比中古标准音复杂了。

在词汇上与汉语共性较少的壮侗、苗瑶语族与汉语声调发展规律完全相同。平、上、去、入各分阴、阳。阴阳与声母清浊的对应规律相同。这是汉藏语系声调发展的特点。越南语及南亚语系也有声调。

不同方言的调值有时是不同的。天津话阳平是55,与北京话阴平相同;汉口话阳平是214,与北京话上声相同。日本古代僧人释了尊说:“四声本来无定,一音低昂成异。”这说出了声调的相对性,在乐谱上的高低音也是相对的。一个高了,别的音相对地水涨船高。不同方言的声调不全一样,但是在该方言内部是一个统一体。学方言的前提是把握好声调,就是“神似”了。小时候,同学用天津市区方言朗诵唐诗,感觉挺有趣。市区方言与静海方言基本上是声调的对应,词汇大都相同,学说市区方言,只要改变声调就可以了。听说河南人学普通话也有类似优势,结果一部分人因为优势反而学不出纯正的普通话。我也有切身感受,人们都说静海方言改一下声调,就是普通话。如果别用那些特有的发音和语汇,确实这么简单。

    相关推荐

    对联的形式 对联的形式 雨的形成 雪的形成 雪的形成 雨的形成 雪的形成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三峡的形成 2016-2017高考语文形声字的复习方法 从象形到形声的发展 国画形式 国画形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 让阅读成为校长的一种生活方式 雨的形成 教案 关于轻声声调变化的问题 高考作文的形式美 不同形状的雪花形成原因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及反思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形声字记忆的方法 “统筹”观念的形成 用诗的方式教诗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变换形式造句 作业批改的方式 ABAC式成语 ABAB式成语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冰川是怎样形成的? 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邮票的收集方式 教学方式的扩展 泉水是怎样形成的? 降雨是怎样形成的? 形容气势大的成语 形近字母的辨析方法 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 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 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形容心里着急的成语 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形容很会说话的成语: 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点击优质课中的形式主义 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百科知识-京剧的形成 集中识字的主要方式 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 我用自己的方式前行 别让"创新"流于形式 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学学名人的写作方式:鲁迅“腹稿式” 形声结合识汉字 形声字相关解析 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形式 歧义句形成的六点原因 表达方式及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背景资料一 冰花的形成 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 浅谈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ABAC式成语之(三) 集中识字的主要方式 课堂形式的“新”与语文个性的“失” ABAC式成语之四 学学名人的写作方式:陶宗仪“断续式” 学学名人的写作方式:列宁“提纲式” 小议学习方式的新变革 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式 《再见了,亲人》的抒情方式 《再见了,亲人》的抒情方式 创新日记的类型及训练形式 略谈语文课结尾的艺术形式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与形式 欧美的个别化教育及其形式和方法:美国的批判思维教育法 学学名人的写作方式:欧阳修“剪裁式” 欧美的个别化教育及其形式和方法:法国小学的合同教学法 《再见了,亲人》的抒情方式 换种方式学语文 《再见了,亲人》的抒情方式 整合学习方式 实现三维目标──《掌声》教学有感 《音乐之声》诞生的地方 《心声》人物形象分析 声美•色美•形美 多方铺叙穷形尽相 形容学习认真、刻苦的成语: 简析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 歧义的形成,消除(全面、系统) 多方铺叙穷形尽相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形式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对联的形式 一堂成功的整分式教学 学学名人的写作方式:刘绍棠“爆发式” 《音乐之声》诞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