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桂花雨》教学与反思

小编:

徒弟上《桂花雨》一课,试讲三次,加上她自己班共上了四次。其中的一个环节,让我不得其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是作者家乡的桂花。

作者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读到这里,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孩子们非常肯定地回答:“杭州的桂花要香。因为书上说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说明它真的是香飘十里。而家乡的桂花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说明他没有达到香飘十里。可见杭州的桂花要香。”

老师抓住时机,“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切都非常顺畅,孩子明白了我们是用鼻子来闻的,而母亲是用情感用心来品味桂花的香味,怪不得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个环节非常成功,因此讨论时也不做修改。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当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有一个孩子大声说“是的”,老师让他说说想法,他说:“在母亲的心里,家乡的桂花就是要香,他们已经有了感情了。”

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是呀,母亲是用感情来品味的,那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孩子依然肯定地说“是的”。

课后,我们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课上到这里似乎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还是认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可以的,为孩子的理解呈现一个坡度,因为直接能理解的孩子毕竟不多。就是老师在抛出这个问题时又补充了一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真如母亲说的那样吗?从课文中去找一找理由。”孩子的回答竟然还是那么的肯定。

既然这样,我们的设计一定有问题,否则怎么会两个班都是如出一辙呢?本想重新考虑这个环节,但徒弟对自己班似乎很有信心,认为她的班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果她班的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时,也在思考,文本中清晰地反映出杭州那一处小山上的桂花要香,为什么孩子的回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明显,孩子在揣靡老师,他想的是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他该如何来迎合老师?

这不由得让我感叹,孩子,你想得太多了!

    相关推荐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后反思 《桂花雨》教后反思 《桂花雨》教后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三) 桂花雨教学反思(二) 桂花雨教学反思(四) 桂花雨教学反思(一) 桂花雨教学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桂花雨-真迹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案七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案六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案五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桂花雨》 桂花雨练习二教学反思 07*桂花雨教案四教学反思 07*桂花雨教案三教学反思 07*桂花雨教案二教学反思 07*桂花雨教案一教学反思 07*桂花雨练习一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四篇汇总 五年级上《桂花雨》教学反思 07*桂花雨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桂花雨》案例分析及反思 07*桂花雨简介作者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片段赏析教学反思 7* 桂花雨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片段赏析二教学反思 《桂花雨》中心思想 《桂花雨》备课思路 《桂花雨》备课思路 《桂花雨》设计思路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教案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五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说课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7 桂花雨 《桂花雨》教案 《桂花雨》教案 11《桂花雨》 沐浴桂花雨的芬芳──《桂花雨》教学后记 沐浴桂花雨的芬芳──《桂花雨》教学后记 沐浴桂花雨的芬芳──《桂花雨》教学后记 《桂花雨》教案 《桂花雨》词语解释与应用 《桂花雨》教案 家乡的桂花林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实录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随想 《桂花雨》一课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建议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杂谈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片段 《桂花雨》教学随笔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