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求谏》导学案

小编:

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知识链接

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一、自主学习,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俨肃( ) 谏诤( ) 鲠议( ) 不讳( ) 丧乱( ) 属文( ) 芜词( ) 诋诃( ) 愆过( ) 纂组( ) 怖慑( ) 罄其狂瞽( )

二、古今异义

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 ;今义:颜料或燃料

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 ;今义:举动措施

3、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古义: ;今义:遇见彼此

三、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第1段: 太宗威容俨肃 必假颜色 冀闻谏诤

必藉忠臣 臣下钳口 寻亦诛死

第2段: 幸诸公数相匡救 冀凭直言鲠议 罄其狂瞽

第3段: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恒欲供等尽情极谏

第4段: 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第5段: 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第6段: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

四、词类活用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主若自贤,衬布匡正

五、参考译文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的,一定会畏惧触犯龙鳞。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从这说来,国君必须得到辅佐、规谏的臣子,指出他的过失。一天之中,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去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勉励他们。

贞观十七年,太宗曾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规谏禹舜的就有十几个人。有关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褚遂良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就会耽误妇女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金来做。金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所以刚正的臣子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太宗说:“你说的对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可能才开始,有的恐怕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臣子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1、①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②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总结: 论证

2、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总结: _____论证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总结:______论证

4、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总结:____________论证

5、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总结:_____________论证

二、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独步千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唐太宗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对唐太宗精湛的领导艺术着墨尤多,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你还能想起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上不称天心 B.下为百姓所 C.欲令耳目外通 D.上不称天心

4.“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5.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 ② ④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⑤ D.① ② ⑤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7.翻译下列语句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4)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句式

课外补充:唐太宗的小故事

1、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卧床,李世民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房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 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2、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招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4、鹞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相关推荐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 2021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5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4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法指导 《谏太宗十思疏》备课指导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指导与检测 《论求知》学案 《请求》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求活求真求优_语文论文 求同·求异·求解_语文论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导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一等奖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3 《论求知》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 作文拟题指导追求的五个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5 《求学之道》板块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3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6 《请求》 趣中求实 趣中求新 趣中求实 趣中求新 《请求》 《请求》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导学案6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小语学法的特性与指导要求_语文论文 邹忘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秀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等奖 《火烧云》[教学要求] 教案 谏太宗十思书.-教学教案 《纪念白求恩》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5 《不求甚解》教案8 《不求甚解》教案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论求知 《不求甚解》教案7 6《请求》 6《请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2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7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9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5 谏逐客书教案设计2021 谏逐客书教案设计一等奖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求异能力——用求异法指导小学生写童话、寓言两例 不求甚解教案一等奖2021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教案 纳谏与止谤 论求知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1 趣中求实 趣中求新──《小小的船》教学案例及评析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编写要求说明 《小学教案》编写要求说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5 《纪念白求恩》教案20 刻舟求剑教案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书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6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8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请求》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4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邹忌讽齐王纳谏简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