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一些词义的辨析与运用

小编:

关于“订金”与“定金”的释义

胡习之

“订金”与“定金”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一般说来是等同的,即二者为等义关系。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解释“订金”时说“定钱。也作定金。”解释“定金”时说“同‘订金’。”而所谓“定钱”,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指“购买或租赁时预先付给的,作为成交的保证”。这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凡是预先付给的,作为成交保证的钱既可以说“订金”也可以说“定金”。

其实从现行法律上说“订金”与“定金”的性质并不相同。“订金”属于预先支付的一部分价款,不具备担保的性质,而“定金”则具备担保的性质,并且有严格的设立条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由于二者法律性质有别,因而在不履行约定时法律处理上差异较大:对“定金”而言,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时,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取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时,应当双倍返还定金。然而对于“订金”而言,如果收取订金的一方不能履行约定,交付订金的一方只可要求返还订金而不能要求双倍返还。换言之,“定金”具备法律效力,而“订金”则不具备法律效力。

我们已经走进商品经济时代,法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认为,既然“订金”与“定金”的法律性质有异,那么在我们的经济交往中就不能随意使用这两个词,否则就有可能引发经济纠纷。

由此我们想到“订金”和“定金”与“演讲”和“讲演”、“衣服”和“衣裳”、“维他命”和“维生素”之类的等义词不同:“演讲”和“讲演”之类的等义词可以随意替换而不会产生法律纠纷,但“订金”与“定金”则因法律性质不同,随意替换就有可能产生法律纠纷。换句话说,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订金”与“定金”的含义己由过去的等义关系发展为现在的近义关系了。因此,语文词典的释义应该跟上词义的发展变化。

(转自《汉语学习》2003-1)

20世纪90年代能否写成“1990年代”?

雷智勇

报刊上出现了“1950年代”“1990年代”等类似用法,有人叫好,有人摇头。这种用法能否推广?

不合规定

“1990年代”这种写法,完全违背了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该文件在“5.11”条中,明确地提出了“年代”和“年”的正确用法,清楚地标示出“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的字样,点出了各自的区别。具体地说,要表示“一百年”,用“世纪”;要表示“十年”,用“年代”;要表示“一年”,用“年”。其词语含义是非常明确的。更应提及的是,文件中还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示例。结论:“1990年代”的写法是错误的,应当坚决禁止。(雷智勇)

不伦不类

“年”与“年代”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数位不同:年一般用四位数表示,如“1990年”;年代用两位数表示,如90年代”。“1990年”与“90年代”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时间单位。写成“1990年代”,不伦不类,概念不清,且又易产生歧义,还让人以为是1990个年代!这是典型的错误表述。(高东升)

矛盾的组合

世纪、年代、年、月、日,它们在表示时间时,都是量词单位:世纪为100年,年代为10年……在不同的世纪中,都会有相同的年代。只有在某某年代前明确写出某某世纪,才能确指某一时段。“1990年代”却是把具体年份和表示10年的“年代”强行组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矛盾的。(魏显诚)

旧词新用话“磨合”

苏高岩

“磨合”一词最近屡见报章,诸如“中国女排完成磨合观察,确定世锦赛下阶段主力阵容”、“新班子先磨合再合作”、“中美结束磨合期步入务实阶段”、“毕业学员怎样顺利度过‘磨合期'”、“在夹缝中磨合和成长的中国法治”等等。那么,“磨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磨合本不是个新词,早已广泛使用于工业领域,尤其在汽车行业。驾车族皆知,新车上路,马达的齿轮需要磨合,有一段磨合期。磨的是引擎中活塞上的金属密封环,磨的结果就是使此环外廓形状与气缸壁精密吻合,从而使活塞与气缸壁间的密封达到最优,发挥原始设计的工作能力,进入正常车辆使用。同时,驾车人对新车要进行了解、适应。汽车的磨合期如同运动员在参赛前的热身运动,目的是使机体各部件机能适应环境的能力得以调整提升。

现在,磨合一词被广泛使用于多个领域,词义有了一定的引申,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处于同类别,存在着事实上或价值上的差异,但又有着双方认同的价值取向,如共同的利益、目标等,在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经过各种碰撞、摩擦,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摒弃差异,按共同的价值视点包容异己,经过调整、改善,逐步形成共识,融合同化为共同体——新生的个体的过程。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磨合;人与集体、社会之间,也有一个价值观的适应、同化的过程;两种文化、不同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之间,也有一个交流、冲突、包容、认同的过程;集体与集体、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交流,也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寻求共同价值视点的磨合过程。

(选自《现代文学》2002.11期)

“此致”与“敬礼”不是动宾关系

刘孝英

写信时,人们通常要在信的末尾处写上“此致”,再另起一行写上“敬礼”;“此致”后面一般不加标点,而“敬礼”后面则加感叹号。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写信格式。“敬礼”人们一般都懂,“此致”是什么意思呢?二者之间是动宾关系吗?在书信体应用文写作训练中,常有学生这样发问。

这里的“此”,并不是针对后面的“敬礼”而言,而是指前面书信中所写的内容。例如,写回信时,末尾用“此复”;下通知时,末尾用“此通知”;发布命令时,末尾用“此令”。这些都是煞尾语,“此”字的作用在于概指前文,了结全篇,而“致”字当“尽”或“与”讲,含有无保留地给与或呈献之意。“致xxx书”,,即“与××书”;“致词”,即“献词”。“此致”两字连用,意思就是“上面的话说完了”,这是从文言文中因袭下来的。“此致’是一封信的煞尾,它与“敬礼”之间并不存在动宾关系。歌曲《一封家书》将二者连起来,只是为了便于连唱,并不是说它们就是一个动宾词组。

(选自《语文知识》2002年1期)

“辞”与“词”

刘 伟

(一)相同之处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现在“辞”与“词”在使用过程中通用情形很多,如“辞典”与“词典”通用,指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查阅参考的工具书;又如“辞章”与“词章”通用,同为韵文和散文的总称,或指文章的写作技巧,即修辞;再如,“辞令”与“词令”通用,指交际场合应对得体的话语。

(二)不同之处

其一,作为古典文学的文学体裁来说,“辞”本来专指楚辞,后来又指一种文体,如汉武帝《秋风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也指古体诗的一种,如《木兰辞》。而“词”则指一种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又叫“长短句”。“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小令只有一段,中调、长调一般分为上下两阕(或称两片)。

其二,就动作之义讲,“辞”有告别之义,如“辞行”;有解雇之义,如“辞退”:有推托之义,如“辞让”等。而“词”则没有动作之义。

其三,就名物之义讲,“词”可指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而“辞”则不能。此外,关于“辞”与“词”名物之义的使用上有许多约定成俗的规定,要正确使用需借助工具书仔细记忆,全面掌握。

(选自《语文月刊》2002年4期)

出售茗茶?

王永鑫

街上不时可以看到“出售茗茶”的广告。也许广告的制作者以为“茗茶”就是“出名的茶”吧。其实,茗是茶的通称,“喝茶”又可称“品若”。

《玉篇·艸部》:茗,茶芽。一说为:晚取的茶。《尔雅·释木》:“檟,苦荼。”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陆羽《茶经》:“一曰茶,二日檟,三日蔎,四日茗。”“出售茗茶”中的“茗茶”要么改成“名茶”,要么说成“茶叶”。

(选自《咬文嚼字》2002年第七期)

“氽”、“汆”和“籴”

文 非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氽”字念tun3声,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来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种情况,所以“氽”的本义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体氽上来了”。又引申为“用油炸”(因为油炸食品时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条’、“氽虾片”、“油氽馒头”、“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cuan1声,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来表示“(把东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义是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汤”、“汆丸子”

“汆黄瓜片”。

“籴”念di2声,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来就是买进米。“米”可借代粮食,所以“籴”泛指“买进(粮食)”,如“籴米”、“籴麦子”。跟“籴”相对的“粜tiao4声”则是“卖出(粮食)”。

最后,让我们把上面的辨析编成口诀,以便记忆:人(ren2声)浮水上读作tun3声,入(ru4声)水煮炸念作cuan1声,出米为tiao4声入(ru4声)米di2声,拆字会意不难判。

对.对于.关于

魏艳琼

这三个词都是介词。“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能用“对于”的地方能改用“对”,如:他对(对于)集体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十分地关心。但“对”和“对于”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首先,“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思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如:“老师对我就像对待她的亲生孩子一样。”他对我说:‘你要当心啊!’”

其次,当“对”用在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如:“对事不对人”。

再次,“对”多用于口头语体,而“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合于书面语体。

“关于”是限定、揭示关联到的人或事物范围的介词,有时可跟“对于”互换。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意见,没有谁不同意。”

但“对”和“关于”又有明显区别:

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如:“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研究分析。”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如:“关于牵牛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如“我对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非常清楚。”不能说成:“我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非常清楚。”

第三,“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单独作文章的题目,如:“关于人生观”、“关于散文”。用“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多作状语,一般不能单独做文章的标题。

要分清“制定”和“制订”

沈箭飞

“制定”和“制订”,这两个词是近义词,但决不是同义词;尽管它们读音一样,但含义和用法是不完全相同的。

请看下面两个旬子:

①根据《建议》的精神,国务院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见朱熔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②“中国要不要制订西部开发法”一时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见2001年3月15日《中国市场经济报》2版)

为什么这两个句子选用了不同的加点词语?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就会发现,“制定”的解释是“经过一定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的解释是“创制拟定”。撇开它们相同的语素‘制“不谈,就看不同的语素“定”和“订”:“定”指决定、使确定,有完成了的意思,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可见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完成时”。比如我们编撰或整理前人的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的本子就叫它“定本”。而“订”则有“拟”的意思,未必形成最终结果,多强调行为的过程,一般不能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进行时”或“将来时”。

明白了“制定”和“制订”的区别,我们就不至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再实际运用中,也就能够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赏析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重点难点解析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师说》字词纠误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修改、压缩稿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读读议议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词义辨析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5 《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重点难点解析 《猫》词义辨析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教案1 《咬文嚼字》教案4 《咬文嚼字》——朱光潜 《春》词义辨析 《马》词义辨析 《雪》词义辨析 第二册咬文嚼字 第二册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教案7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咬文嚼字》——预习提示 第二册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教案6 《咬文嚼字》教案2 《咬文嚼字》教案3 《咬文嚼字》教案1 必修5: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说课稿15分钟 咬文嚼字说课稿一等奖简单 《理想》词义辨析 《蜡烛》词义辨析 辨析近义词(实词) 《燕子》词义辨析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一 《阿长与〈山海经〉》词义辨析 《最后一课》词义辨析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导学案4 《观潮》词义辨析 《秋天》词义辨析 《台阶》词义辨析 《海燕》词义辨析 《口技》词义辨析 《荷花》词义辨析 《说“屏”》词义辨析 《燕子》词义辨析 《狼》多义词辨析 《背影》词义辨析 《信客》词义辨析 《故乡》词义辨析 《雷雨》词义辨析 《老王》词义辨析 《吆喝》词义辨析 《咬文嚼字》学习要点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 咬文嚼字 感悟母爱 咬文嚼字教学教案 《咬文嚼字》——也说“推敲” 《我的第一本书》词义辨析 《童趣》字义辨析 《短文两篇》词义辨析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特色鉴赏 中考语文词语含义题与赏析题的辨析 《我的母亲》词义辨析 《鸟的天堂》词义辨析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词义辨析 实词的辨析和选用 《活化石》词义辨析 《火烧云》词义辨析 《童趣》多义词辨析 《囚绿记》词义辨析 《师说》多义词辨析 《观舞记》词义辨析 《劝学》多义词辨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