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

小编: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4、整体感知,把握莺莺在别离时的微妙心理。

5、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2、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课前播放李叔同先生作词的《送别》,营造氛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恨自《诗经》开始就有描写。六朝时江淹的《别赋》则对离别之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其开篇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中的,点出了离别的本质所在。在江淹看来,离别是会让人的灵魂也为之飞扬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心爱的人要别离了,他们是怎样畅叙别情的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介绍有关知识

1、中国古代戏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种类:①元杂剧、②明清传奇(注意区分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代表作:(元)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三次发展高潮:元杂剧的勃兴;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清中叶花部繁盛

2、关于元曲

地位:清·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元专录其曲”

种类: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即套数)

3、了解关于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包括许多场次。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基本结构:四折、一个楔子

角色分工:旦(女)、末(男)、净、杂(卜儿、孤、洁)

剧本组成:宫调、曲牌、唱词、宾白、科(介)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关于作者

元代戏曲作家,名德信,字实甫。代表作品(仅存作品):《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并未列入元曲四大家,原因有二:一是作品数量少,二是作品风格与当时杂剧的特点不同。正如《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时,黛玉评“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3、关于《西厢记》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演变历程: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

《西厢记》虽故事与前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剧情简介见课本注释①。

三、研读课文

过渡语:一对本拟长相厮守的恋人在崔母的逼迫下不得不别离,此时莺莺的心理该是多么的复杂呀。

(一)划分层次(以地点的转移为依据)

第一层:开头至“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第二层:至“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送别宴上

第三层:至末尾――长亭话别

(二)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即将分别了,莺莺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可请学生简要分析)

明确:1、〔滚绣球〕一曲,字字珠玑,句句玉声,“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一个“怨”字,一个“恨”字,写出了莺莺内心的悲苦无奈,也道出了莺莺蕴藏于心的抗争情绪。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通感――“倩疏林挂住斜晖”;叠词――“快快”;本色语――“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2、〔叨叨令〕一曲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真切地体现莺莺不忍分离的内心世界。

○莺莺为何不打扮?

明确:表现人物心理的悲伤

○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反复――“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儿化语――“车儿、马儿”,“花儿、靥儿”、“枕儿、袖儿”、“衫儿、袖儿”

叠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

对偶――“安排着……准备着……”

酒宴之上,莺莺本想抓住这短暂的时日畅叙别情,无奈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只能无奈地感叹、悲伤。〔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上小楼〕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直至老夫人离去,莺莺才抓紧时机倾诉衷肠。先是殷殷嘱托,一句一句都饱含着莺莺那真切的关心,尤其是〔五煞〕。绵绵情意,尽在其中。〔二煞〕一曲,更是莺莺心底的剖露,“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从莺莺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展现了莺莺无视功名富贵,但愿长相厮守的真挚情感。

分别后,莺莺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

(三)张生为何喜欢莺莺(莺莺的形象)

明确:

(1)[玄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可见她的女权意识的萌芽,与唯爱情为重的思想。

(2)[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莺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也表达了本剧的写作目的――弘扬爱情。

(四)在本折戏中,作者是怎样刻画这种心理的?

1、情景交融

(1)赏析〔端正好〕

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端正好]

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 大致对偶――“碧云天,黄花地”;

排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设问――“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拟人―― “晓来谁染霜林醉”

多处化用诗词――“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脱化而来。

情与景的交融――既有以乐景写哀情:“碧云天,黄花地”;又有以哀景写哀情:“西风紧,北雁南飞”。对事物的描写中抓住事物色彩明丽(碧、黄、红)的特点,反衬心情。

[端正好]一曲选取了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五个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意象组成了凄美的意境,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染”、“醉”二字用得好,前者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讲析时可联系相关诗词,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再读,体会。

(2)赏析〔一煞〕

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端正好]。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暮霭”、 “夕阳”、“古道”四种意象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表现莺莺的惆怅和眷恋。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拓展:古诗词中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与惆怅。)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修辞手法

3、直抒胸臆

如〔叨叨令〕一曲

四、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五、作业:

课外探究:(任选一题)

1、以“试与莺莺共悲愁”为题,走进她得感情世界。

2、以“等闲拈来皆超然”为题,研究用典的艺术。

附板书设计:

长 亭 送 别

(元)王实甫

情景交融

怨恨 痛苦

依恋 无奈 修辞手法

关心 担心

直抒胸臆

补充资料:

《西厢》题材的演变——“西厢”三幻

一、《莺莺传》——源头与影响

元稹的《莺莺传》并不是唐人传奇中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作品。《莺莺传》问世之后,曾经广为流传。北宋时赵德麟在他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中说:“今世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指崔张故事)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莺莺传》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叙述了一个“痴心女子负心郎”哀婉故事,虽然作者的主观意图是维护封建礼教并为自身的行为开脱,但《莺莺传》的巨大影响,应该说,主要是来自莺莺形象的成功塑造。来自于作者对莺莺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真实描写。因此,《莺莺传》的主要价值与意义在于,它所描述的莺莺的悲剧命运与遭遇,在当时是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的。

《莺莺传》的主要矛盾是在莺莺与张生之间展开的。张生与莺莺的关系,是一种追求与被追求,遗弃与被遗弃的关系。张生本是一个“非礼不可入”的正人君子,以“是年二十三,未尚近女色”。而当他遇见莺莺之后,却不由为之神魂颠倒,终至缀“春词”、“攀树”、“跳墙”,极力追求。张生初见莺莺时,一见钟情,爱之甚笃,也可以为之蔑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不久之后,他便意识到了自己应担负的功名利禄的责任,想起了历代女人误身误国的教训,又轻易地抛弃了莺莺。甚至反诬美丽而聪明的莺莺是一个“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于是不得不“忍情”。《莺莺传》中的莺莺,则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她虽然美丽、聪明、善良、深情,但仅仅只是因为接受了张生的追求,便陷入了无法摆脱的悲剧。对于张生的“始乱终弃”,她虽然有无限的哀怨,但却只能深藏于心底。面对张生,她只能说“愚不敢恨”,“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莺莺的深情善良与张生的无情薄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爱情与负心,深情与薄幸的矛盾,是贯穿《莺莺传》全篇的主要矛盾。虽然元稹津津乐道的是旧时代文人的风流艳遇,并极力为张生开脱,但小说围绕女性命运所作的真实描写,仍然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一方面,小说“反映了一种迥异于其他历史年代的历史真实——唐代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性”。(董每戡《五大名剧论、西厢记论》38页)当时的士人要想一帆风顺的往上爬,必须娶个大姓的闺阁千金才行。《莺莺传》中的莺莺的真实身份,显然并不是真正的大家闺秀或贵族名姝,因而才难以逃脱被遗弃的命动。另一方面,小说更为重要的价值则在于,它为人们展示了旧时代女性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以及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识。遗弃了莺莺的张生,在当时不仅没有受到世人的谴责,反而被时人称为“善于补过者”;而对于莺莺的不公平命运,无论是当事者还是旁观者,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封建文人的心目中,爱情是无足轻重的,功名与前程是最重要的,不要把自己的前程断送在女人手中。《莺莺传》以对爱情的温婉深情的描写开始,而以对爱情的否定而告终,所表现的是一种真实的历史内容。

二、《西厢记诸宫调》——变化与贡献

《西厢记》题材的演变,到董西厢的诞生,开始产生了质的变化。(在《董西厢》之前的莺莺说唱文学,虽已表现出了对元稹的不满,但基本上仍然保存了“始乱终弃”的基本情节。)

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下列方面:

1.矛盾冲突的变化:

元稹《莺莺传》中的基本矛盾是张生与莺莺的矛盾,是爱情与负心的矛盾。而在《董西厢》中这一矛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张生与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幸福而与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爱情与礼教的矛盾。

2.人物形象的变化:

最重要的变化首先来自张生。

《莺莺传》中的负心郎张生,在《董西厢》中以多情才子(忠于爱情)的面貌出现。

莺莺也不再完全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悲剧形象(而是有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形象更加丰富。

红娘和老夫人的形象则进一步具体化,作用得到了加强。

3.主题的变化

冲突、人物的变化必然带来主题的变化。从维护封建礼教及“女人祸水”的陈腐说教,转变为争取婚姻自主,突破礼教束缚的新的主题。

4.结局的变化:

董西厢用崔、张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爱情的动人故事,取代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最后二人双双出走,成就了美满婚姻,以团圆告终。

作为长篇说唱文学,董西厢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够成熟之处,主要表现,结构枝蔓过多,情节安排也有轻重失当,过分芜杂等不合理的地方,“白马解围”占了全本的六分之一。有些人物性格不够完整(张生在老夫人赖婚之后,要和红娘“权作夫妻”等),因而为王实甫创作杂剧《西厢记》留下了广阔的驰骋的天地。

没有董西厢,就不会有王西厢,在这一点上,董解元功不可没。

三、《西厢记》杂剧——深化与升华

1.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作者以赞扬的笔调,细腻的笔触,充分描写了莺莺和张生作为初恋的少男少女的真实而强烈的感情而不再认为这是一种罪过也不再考虑是否会误国误身。简而言之,杂剧中的莺莺,不再是妖孽、不再是尤物,而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寻求爱情幸福的纯情少女。作者对爱情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正常的权力的肯定,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挑战。

2.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个性化。(尤其是张生与红娘、莺莺)

3.艺术上更加精美成熟。

结构严谨完整,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白。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紧密相关。语言华美、富有个性化。

    相关推荐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5 必修4:长亭送别1 必修4:长亭送别2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21(苏教版必修5)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5 《长亭送别》教案14 《长亭送别》教案24 《长亭送别》教案6 《长亭送别》教案8 《长亭送别》教案13 《长亭送别》教案1 《长亭送别》教案3 《长亭送别》教案4 《长亭送别》教案9 《长亭送别》教案11 《长亭送别》教案7 《长亭送别》教案18 《长亭送别》教案25 《长亭送别》教案2 《长亭送别》教案10 《长亭送别》教案12 长亭送别教学教案 14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长亭送别》学案7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五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长亭送别》学案4 《长亭送别》课后案 14长亭送别教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五《箭与歌》《别离》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兰亭集序》导学案13(苏教版必修五)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表演课) 《长亭送别》教学参考 《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长亭送别》的译文 笨马上《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表演课 《长亭送别》说课稿 长亭送别高二语文教案 《长亭送别》课前课中案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28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3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19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7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4 《别离》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五]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长亭送别》导学案8(含答案)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七 《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 高二《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四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一 《长亭送别》说课(教学演示)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三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六 《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 《长亭送别》的背景资料 《长亭送别》的特殊句式 《斑纹》教案5(苏教版必修五)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公开课《长亭送别》教学流程 《长亭送别》之研究性学习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再别康桥》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20(苏教版必修三) 《长亭送别》翻译成现代诗 《长江三峡》教案16[苏教版必修三] 《长亭送别》中的宋词意境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0 比较《长亭送别》和《窦娥冤》 苏教版高二必修《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论厄运》教案2[苏教版必修五] 《陈情表》教案18[苏教版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