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小编: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15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七上15课)1 古代诗歌五首(七上15课)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15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七年级上) 15 古代诗歌五首 15 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简介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15古代诗歌四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生本课堂导学案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简析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新课标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导读 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新课标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2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十五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五首》课时训练 《古代诗歌五首》课题研究 《古代诗歌五首》课标解读 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五首》词语解释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背景知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五首》原文阅读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评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杂谈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建议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法建议 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 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现代诗歌二首》教案指导 古代诗歌四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古代诗歌四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古代诗歌五首》典题例析 《古代诗歌五首》生字注音 七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古代诗歌五首》有关资料 《古代诗歌五首》学法指导 《古代诗歌五首》复习设计 《石壕吏》等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问题研究 《古代诗歌五首》中心意思 《古代诗歌五首》重点难点 《古代诗歌五首》复习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结构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写作特色 《古代诗歌五首》问题探究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复习练习题(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五首》整体把握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4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3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古代诗歌五首》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3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5 古代诗词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多音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