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回归语言  语文本色──反思蓝淑华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编:

这堂语文阅读课,蓝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努力体现让学生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想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对课堂节奏把握不够到位,因此,也存在以下可以商讨的地方:

一、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

比如在概括完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两位学生分别谈的第四自然段的两句话,恰恰跟蓝老师下一教学环节相吻合。他没有冷静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相机出示了这一段落,但没有引导学生接着关注,仍按预设的教案让学生再默读3、4、5自然段。其实他完全可以顺着自己的教案往下进行,学生说尽管说到第四段的内容,他也无须急于求成的出示。这一失误影响了教学环节的紧凑性。整堂课,学生比较拘束,有多次冷场的现象。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一情况,当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反应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二、关注学生不够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细节问题我没有用心关注,而是牵挂于教案中的下一环节。比如,学生朗读的拖音现象没有及时纠正。再如学完课文,理解对课题的疑问“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学生谈到了“爱心”“血脉亲情”,他引导学生说出了“骨髓”,但没有再让学生看着屏幕练习填空说话,而是急于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呢?

回来后,我找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的教材,反复读,深受感动。这篇课文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

我再反复读课文,反复思考,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刚刚在课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埋下了伏笔。再比如,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因此,教学时必须要设计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可以设计这样2个实践环节:第一,结合预习自主提醒词语,读准字音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二,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可以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

    相关推荐

    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回归本真 见证回归,终生回味 语文在“叛逆”中回归 坚守清唱,让语言回归──执教《藤野先生》有感 回归真实的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语文:话语重建与传统回归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课:美的流失与回归 让教育回归生活 让课堂回归生活 写作再向命题回归 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回归生活 激活课堂 回归微小的纪伯伦 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语文学习:诗意地回归_语文论文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 浅谈语文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西安市民的回归记忆 语文新课堂:“语文味”的失落与回归 感性回归:让学生拥抱语言——《威尼斯小艇》课堂片断与反思 感性回归:让学生拥抱语言——《威尼斯小艇》课堂片断与反思 呼唤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回归 课堂阅读,呼唤回归真实 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敬畏自然,回归生命本色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_语文论文 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生活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让语文课堂的回归自然论文精品 高考语文复习:古文复习回归课本 罗布泊归来不言勇 阅读教学:追寻人本的回归 教科版《明珠回归》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教学错位与回归 回归平淡——《钱学森》教学反思 高考复习全攻略:语文复习回归课本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冲刺做到“三回归” 小学作文教学错位与回归 《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母亲我回来了!——喜迎澳门回归主题班会教案 让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本位 喜迎澳门回归主题班会教案:母亲我回来了 香港的历史与回归教学反思 香港回归时查尔斯日记原文 语文课堂呼唤“本色”回归──《穷人》教学案例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语文课堂呼唤“本色”回归──《穷人》教学案例 备战2017高考:语文要回归课本关注热点 洗课:让课堂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高考文言阅读高频词语归类整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 回归生命:小学语文命题改革的原点追寻 《赤壁赋》文言知识归纳练习 呼唤人性之回归,倡导和谐之社会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 主体回归 语境重构 心灵体验 互动发展_语文论文 老记揭秘香港回归“世纪新闻大战”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显示意义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归园田居》 词语归类 回归本体走出困境——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_语文论文 纪念澳门回归17周年主题班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2017纪念澳门回归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归去来兮辞》:读陶渊明的宣言书 高考文言文学习误区——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一)——“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 必修三文言文《蜀道难》知识点归纳 2012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六册)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 回归文本:从孙双金、孙剑峰的两节课谈起 人本与文本——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回归和超越 美的回归──王玲湘老师的《搭石》引发的思考 本能的“回归”——由《孔乙己》中“手”的作用想到的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6册)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颜回好学 (第22讲)考场作文运用材料能力•回归名著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2011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1-6册) 大学开学第一课:“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让课堂回归原生态——《揠苗助长》教学引出的思考 成语归类大全(一)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从 “你读出了什么”看阅读教学的回归 香港书写新的辉煌──国际社会评香港回归十年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词多义(1-6册)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