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不可忽视时间表述句
最熟悉的当是《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时间表述长句,我们来看看: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段话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时间的长句即“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这一时间长句,不仅是为了交待时间,而且是为了表达鲁迅先生丰富的思想感情。
其一,讽刺段祺瑞执政府。这一时间长句中明确指出这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天,归理,这样的民国政府应该是民众的政府,可现在却沦为了屠杀民众的凶手,这还是民国政府吗?
其二,强调这一日的不同寻常。这一日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刘和珍杨德群两位“为中国而死的青年”开追悼会的日子,这是一个让人悲痛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其三,这一时间长句,读起来有喘不过气之感,与追悼会现场沉重悲凉的氛围合拍。
总的来说,这一时间表述长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表达了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压抑的心情,让读者内心不畅,从而获得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如下一段中的时间表述语: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里的时间表述细到时分(刻),意在强调,这一时刻于世界无产阶级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不幸。时间写得非常详细具体,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为的是使人们永远铭记这一刻。“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这里的时间表述语写出了马克斯之死让恩格斯内心极为悲痛。
还有就是《包身工》如下一段中的时间表述长句: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这里的时间表述,既有直接交待,又有写景的时间间接描述,突出的是包身工起床的时间是何等的早。写出了这些年轻的包身工的可怜,连基本的睡眠都得不到保障。这是对非人社人非人生活的有力揭露。
再有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的多处时间表述语:
1、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这一段,除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强调外,还有“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的特别指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注重时间语的交待?
这里的时间表述句,可以这样理解:这“一百五十多年”,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长期的屈辱,长期的努力;于大不列颠帝国来说,意味着曾经的成功与得意,不过这已经成为过去,香港摆脱殖民统治的时代结束了,中国人的耻辱得到洗雪。作者特意在这里点出时间是起强调作用,鲜明地指出这一时刻的意义。
2、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这里的“永远”和“最后一次”“最后一分钟“都指向时间,语气中透露出坚定与自豪,表明香港的回归是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香港永远属于中国,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终结了!
3、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一百五十六年前”和“今天”,昔今对比,作者把这一新闻事件放在历史的背景上观照,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4、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这里从时间史的角度,强调的香港回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煎熬;今天的喜悦,来之不易,漫长的期待终有结果;香港的未来,要靠大家努力。
这一些时间表述句、表述语,笔者认为还是有揣摩的必要,一是知道繁笔在文章的特殊作用,而是体会文章语句的丰富而细腻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