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语文知识>综合知识

中考语文考点虚实结合详解

小编:

大家知道中考语文考点虚实结合吗?抓住文中凸显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句子去分析性格。(好的作品中往往有一些一句话凸显出一个人物的描写句子。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备考:虚实结合详解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备考:虚实结合详解。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正、侧面描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诗人都在正面描绘景物特征。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常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化实为虚,以虚写实,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在诗词鉴赏中也可以看作是虚实结合。

例如自居易在《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人的情感

“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反映了当时诗人与友人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留下了

涵泳回味的广阔的空间;“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被商人抛弃后的孤独悲伤的心境。

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了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中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四、当前之景为实,已逝、设想之景为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去描述此时不在眼前,却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用已逝之景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自己

内心复杂的情怀。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再如他的《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再现了往日热闹繁华的景象,反托出今日处境的凄凉。

有时,诗人为描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情,不从自己入手,而是设想对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写对方而写自己,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法。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备考:虚实结合详解语文知识。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五年被叛军抓住被困长安,望月思家而写下的千古名篇

诗中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但诗人并未从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担心丈夫的情形。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字里行间使妻子“独看”福州之月而“忆长安”,与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双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总之,实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中考语文考点虚实结合了吧!感谢大家对我们网站的支持!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备考:虚实结合详解 中考语文考点: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2016年中考语文古诗中的虚实结合考点辅导 中考语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2016年中考语文古诗中的虚实结合分析 初中语文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实词和虚词详解 中考文言文《虚实篇》全文详细翻译 2017中考语文考点详解:《南乡子》 2016高考语文20个文言虚词详解 语文小升初句子考点总结详解 中考语文考点之古诗中的“风”详解 2016高考语文知识点讲解:32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乃" 中考复习技巧:中考语文题型详解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筛选组合 高中语文32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故"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哉"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若"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既"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即"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盖"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莫"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虽"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惟"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尔"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安"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夫"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然"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马说 2016中考语文考点总结名著考点 高考语文备考:12个易错考点详解 2017中考语文常考考点:文言文虚词复习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总结:常用实词 中考语文说明文考点总结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详解) 2017中考语文必考考点:文言文虚词用法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望岳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春望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综合考查)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观潮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核舟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的虚词2021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实词总结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详解:词语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无题 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常用的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考点(六)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考点(二)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考点(七)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考点(四)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考点(八)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考点(五)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陋室铭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观沧海》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考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考点(一) 精选2016中考语文考点总结:名著考点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详解 2017年中考语文“词语”分类详解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登楼》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木兰诗 2016中考语文综合解题方法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考点(九)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考点(三)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实战演练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实词2021 语文文言文中考常用实词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知识点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详解:成语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易错考点详解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登飞来峰 2016中考语文考点总结:核舟记 2016中考语文考点总结:核舟记 2016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西江月》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总结2016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详解:修辞 2017年中考语文“修辞”分类详解 中考生语文答题技巧及详解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从军行》 中考语文知识点之病句考点总结:中考常见语病 2017年中考语文“病句”分类详解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别云间》 2017中考语文考点总结:童话分类 高中语文会考成语解释总结 中考语文议论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考点解读:三峡 2017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指导:文言虚词考点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之文言文常用实词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清平乐·村居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孟子》两章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钱塘湖春行》 关于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考点破解:说明文 中考语文考点解读: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