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 那诗-评李白其人以及其诗
千余年来的“扬杜抑李”论,即来源于对李白其人其诗严重的误解和歪曲。甚至,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归纳为“飘逸”,其中未尝不包含着贬意。
李白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其实,正如陶潜并不那么“静穆”,李白也不那么飘逸。认为李白浑身飘逸、只知“狂醉于花月之间”、甚至“社樱苍生曾不系其心替”,实在是读李集未熟、严重地误解古人而妄立此论。
李白其人其诗,诚如多数评论家所说,十分复杂,充满矛盾。他集儒、释、道、纵横等各家思想于一身,又好击剑任侠,又想弃文就武,又宣扬人生若梦,主张及时行乐、甘酒好色。他多次以孔子自喻,却也多次嘲笑孔子,更看不起“白发死章句”(《嘲鲁儒》)的小儒。
他热衷于学道求仙,而且受过道篆、炼过丹,但他对神仙之事又表示怀疑,而且多次批判唐玄宗迷信神仙。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满世界寻求政治出路,却又反复说要隐居,要出世,要去寻找桃花源。李白其人的思想真像一个大杂烩,反映他思想的诗歌也如一团乱麻。
但是,李白其人其诗,复杂性中有他的单纯性,矛盾性中有他的统一性,在他形形色色的思想中有一根巨大的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封建盛世激发起来的雄心壮志:要实现伟大的抱负,建立不朽的功勋。一念之贞,终身不渝;欲罢不能,至死方休。在这一点上,他与屈原、杜甫一样,同所有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他们的一生,其追求政治,如同一场热恋,一场苦恋。只有理解李白这种品格,才能理解他的诗。
李白一生漫游四方,或以为他悠哉游哉,超然飘然,似乎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安乐公子、富贵闲人。其实并非如此。李白的漫游四方,是为了寻找一位荐主、一位能够识拔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寻找一位荐主,方有出头之日,这在当时是一种风气,其作用等同于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的重要辅助。
李白诗歌中的出世思想、人生如梦、及时行乐以及种种携妓纵酒行径的表现,都可以作如是观。当然,以上思想的消极作用是明显地存在着的,可以作另一种形式的甄别和剔除,但是,细心的读者应当领会到,在李白寻欢作乐、放浪形骸诗篇的背后,有一个痛苦的悲愤莫名的心灵在。尽管出世的话说过千百次,李白终于没有出世;尽管花前月下寻欢作乐,一醉累月,李白终于没有堕落;尽管他的政治热情往往是高自标置,怀着个人的虚荣,甚至饥不择食,李白终于没有同流合污。这就说明李白其人其诗无论多么复杂,自有他的主心骨。他是一个抱有伟大理想的诗人,富于用世热情的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极为关心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同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其思想的主心骨是相同的,虽然他们的诗歌创作千差万别。
上一篇:语文文化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