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社戏》写作特色

小编:

【故事情节】

这是一篇极具魅力的记叙体小说,其记叙的线索是看社戏,其故事发展情节为看社戏前的波折(开端)、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发展)在赵庄看社戏(高潮)〔这一层有两个记叙线索:台上人物、情节的变化、转换及台下小伙伴们看戏的神态、心理、情趣的变化〕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结尾),内容极简单平常,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情趣盎然,爱不释卷。

【景物描写】

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作者以写意的手法,略略几笔便把江南水乡美丽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你仿佛也看到那里美丽的景色,也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大自然的美好声音汇在一起,也闻水乡田野里特有的芳香。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但表现“我”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极度热爱。

接着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船图”,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一种朦胧美。画面上月色朦胧,连山起伏,表现出一种静态美;水气的清香,连山的踊跃,表现出一种动态美,碧绿的豆麦和水草,淡黑的山色,白色的船篷,显现出一种色彩美;再以远处几点火光来点缀,使阴柔的画面上生发出几分活气,增强了明与暗的对比度,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和谐、完美;在静谧之中,隐约飘来横笛宛转、悠扬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江南水乡的夜色、情调多么温柔,多么美好!此时,“我”的焦急的情绪也渐渐地“自失起来”,和笛声一道“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情景交融,寄情于景。作者写人物的心情变化融在写景之中,先写连山,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贴切的比喻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跑”字照应了上文的“飞”字,是写船行之快,反衬了人物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再写笛声的宛转悠扬,水气的清香,使急切的心慢慢地沉静──自失──弥散,“我”被陶醉了,忘了一切,忘了自己。写得真实、自然、贴切,能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写看社戏,先写戏台,写戏台又必然由远及近,因为船还在疾进。四周一片黑暗,而灯火明亮的戏台,好像镶嵌在黑色帷幕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水气朦胧的月夜中,最惹人注目。而这戏台恰恰又是在“庄外临河”而起,这独特江南水乡的“戏台”的野趣,又最惹人浮想联篇,令人神往,这柔和美好的景致,只能以“画中仙境”作比了。随着船身向前移动,戏台上的人物和戏台下的船篷也渐见分明。写戏台的美好,刻画了“我”愉悦的心理,写船“走得更快”,和“我”从远地方就注视着戏台,而且目不转睛,表现了“我”对社戏的专注和神往,与前文“第一盼望的”遥相呼应。

写戏台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就是在“野外”:写看戏“果然近不得台旁,……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就是证实了“远远的看”;这既照应了整部小说的过渡部分提到的那本日文书里的见解:“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又具体地、一步一步地写实了自己的的确确“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足见,戏的好坏当在其次,而在野外,在散漫停泊的船上,远远地、轻松自如地看戏,使“我”领略到了这种独特的、自然潇洒的风致,这种心灵的感受才是最难忘的,这种心灵的美好体验也是不可再得的,所以,篇末尾句作者才写下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深怀感触的语句。

再如把戏台比作“仙山楼阁”,写它在红光水气的笼罩下时隐时现,就好像是画上的仙境一般美丽动人,再加之以横笛的悠扬声,又像“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迷人,与来时的情境相映成趣。“我疑心老旦进去了”的后面还有一句内心独白:“蛇精和跳老虎是不是要出来了?”很想再回去看个究竟,可因为大伙儿都已无兴致,也不想再劳累小伙伴,所以“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这段语言简洁、文字优美,准确地刻画了“我”的心理活动。

又如写“深夜行船”,强调了船行之快:“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新奇、贴切的比喻,活画出一幅动人的“飞船夜行图”。写“老渔父”停下艇子来喝彩,侧面烘托、突出了船行之快,说明这些农家的孩子确实是连行家里手都佩服、称赞的行船好手。很自然地照应了前文。“夜渔”,呼应了前文写到的“几点火”“渔火”。写归航,没有描写两岸的景致,因为“已经到了深夜”,“周围的黑暗只是浓”,除了点点渔火,别的什么都看不见了。说明作者把握的准确,运笔的精当。

【选材】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特点。课文里以“我”去平桥村和农村小伙伴一块儿看戏的过程做为线索,把一个个生活片断有详有略地叙述出来。看戏,当然是“我”到平桥村最主要的一项活动,这一部分是写得详的,写了看戏之前遇到的波折,看戏途中“我”的心情,远处看戏台如同仙境的动人景象,较近些看到了戏剧表演,大家终于熬不住,于是返航了。作者写这些,都在于表现农村孩子的聪明、朴实、纯洁、友爱……以及“我”和他们有着共同的好恶,共同的情趣等。其它几件事,如打了太公不会斥为“犯上”,掘了蚯蚓去钓虾,大家一块去放牛,返航途中一块儿“偷”豆,六一公公送豆等,虽然写得较略,但也都是要说明农村劳动人民和他们的孩子的诚恳、善良、无私……可见,作者所选择的材料,都为的是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是对“我”十一二岁时在家乡看社戏一段趣事的回首,固此全文在材料的处理上便把看戏前后进行了略写,看社戏进行了详写,但为了突出主题,作者除了详略精当之外,还别具匠心地做到详中有略,略中有详,使得详略相得益彰,从而使主题表达得更加充分。

如第一部分是写“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欢乐生活,但为了突出“乐”,也为了给写最大的乐事──看社戏作铺垫,所以作者在第三段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淡雅的笔调勾勒了两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一幅是“伏岸钓虾图”,从“掘蚯蚓”“穿铜丝”、伏岸钓虾,写到“虾呆子”的自食其果:一幅是“观村童放牛图”,从“高等动物”牛的欺生,写到“我”因惧怕而“远远地跟着、站着”,写到“小朋友们”“全都嘲笑起来了”,画面里有水世界里虾的呆相,有通灵性的牛的戏谑;有稚童“伏岸钓虾”时全神贯注的静态;有牧童们天真无邪的嘲笑之态;画面充满了无拘无束、自申自在的欢快情趣,再加上钓到的一大碗虾,“照例是归我吃的”,这优厚的待遇,更增添了“我”的快乐,这是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又一个因由。应该说这是略中有详。

第二部分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是全篇的中心部分。而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加大笔墨地详写了在赵庄看戏。真可谓详中之详了。

但本部分的第四个层次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时,作者便采取了详中有略的写法。在这里,作者是把“吃豆”作为全篇的第二个重点来写的。

先写“偷豆”的地点:“离平桥村”一里左右的地方,说明已经进入本村的地面;次写原因,写原因也写得很有层次,而且真实自然,顺理成章:船行慢了──很疲乏──太用力,许久没有东西吃。再描“群童谐趣图”:出主意的是聪明的桂生,说“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可以偷一点来煮吃”;指挥的是老练的双喜,问阿发“偷那一边的呢?”奉献的是憨厚无私的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于是大家便很实在地“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指挥转移阵地的还是聪明、老练的双喜:不能再多偷,怕阿发的娘知道要哭骂的,于是“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豆偷来了,孩子们便很自觉地“各尽所能”:该摇船的摇船,该生火的生火,该剥豆的剥豆,配合得多么和谐、默契!豆煮熟了,“便任凭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此情此景充满了童心的稚趣和野餐的风趣。为什么篇末尾句里写道:“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呢?因为再也不曾有过的“那夜”,“偷豆吃”的有趣经历和内心充满欢快、愉悦的感受与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如同前文写“看社戏”的“看法”一样,这种独一无二的“吃法”,这种别有风情野趣的心灵感应往往是最美好的,永远不会忘记的,心情的愉悦更增加了豆的无比鲜美。

而吃豆之后的一些情节对表达乐事都不太重要,固此在详写了“吃豆”之后,略写“进桥”“停船”“上岸”和母亲的嗔怪,巧写大家的应对自如:“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偷豆”的事巧妙地掩饰过去了,“我”的心里必然是暗自庆幸,又一阵松快,少年伙伴们也自不必说了。看到这里,读者也会发出会心的笑声。

【刻画人物】

人物形象的描绘。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十分突出。例如课文里描写的双喜,由于看不到戏,“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心里十分不高兴。这个最聪明的双喜便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为什么写他“大悟”还要加上“似的”两个字呢?这说明他早已想到这一点了,只是时机不成熟不便提出来,待到祖母也认为“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而且说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小伙伴们也“都叹息而且表同情”的时候,这才把他早就有了的想法仿佛偶然想到的样子,适时地提出来,这样既容易得到祖母的同意,又能够得到伙伴们的支持。及至祖母不放心,母亲又有些迟疑的时候,又是这个双喜看出了“底细”,立刻表示可以“写包票”。为了说明“包票”可靠,还提出了三点有力的根据,不容你不首肯。他说:船大,不易出事;迅哥老实,不会闯祸;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万一出了问题也容易解决。从双喜所说的话以及说话时表现的神情来看,双喜有多么聪明!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我”能看上戏,从这儿来看,他又是多么热情与友爱!划船出发的时候,“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动手,敏捷能干。看戏时,是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日里他来看过戏,知道最精彩的表演是什么,这一次是特地陪我来看戏的,他主动地向我介绍这表演最精彩的地方,也都表现了他的热情,友爱。但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立即就来安慰我,说是看客少,演员也懈了,况且“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这样的解释,“我”自然会感觉在情在理,于是心平气和了……。双喜的这些语言,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对同伴的体贴!作品里的人物,塑造得十分成功。

    相关推荐

    《社戏》写作特点 《社戏》写作特点 《社戏》写作特点 《社戏》写作亮点 《动物游戏之谜》写作特色 《春》写作特色 《雪》写作特色 《变色龙》写作特色 鲁迅写作《社戏》的背景 鲁迅写作《社戏》的背景 鲁迅写作《社戏》的背景 《信客》写作特色 《海燕》写作特色 《竹影》写作特色 《吆喝》写作特色 《变脸》写作特色 《离骚》写作特色 《祝福》写作特色 《变脸》写作特色 《口技》写作特色 《春酒》写作特色 《雨说》写作特色 《竹影》写作特色 《变脸》写作特色 《山市》写作特色 《蜡烛》写作特色 《雨说》写作特色 《故乡》写作特色 《春酒》写作特色 《荷塘月色》写作特色 《童趣》写作特色 《秋天》写作特色 《竹影》写作特色 《背影》写作特色 《马说》写作特色 《劝学》写作特色 《师说》写作特色 《社戏》人物描写 《社戏》景物描写 《社戏》细节描写 《社戏》景物描写 《社戏》人物描写 《社戏》景物描写 《社戏》读一读,写一写 《观舞记》写作特色 《出师表》写作特色 《琵琶行》写作特色 课文的写作特色 《邓稼先》写作特色 《诗三首》写作特色 《过秦论》写作特色 《社戏》人物描写 《芦花荡》写作特色 《诗五首》写作特色 《诗两首》写作特色 《孔乙己》写作特色 《变色龙》写作特点 《谈生命》写作特色 《囚绿记》写作特色 《琵琶行》写作特色 《窦娥冤》写作特色 行路难写作特色 《木兰诗》写作特色 《桥之美》写作特色 《雷电颂》写作特色 《社戏》的地方色彩 《社戏》的地方色彩 《丑小鸭》写作特色 《诗两首》写作特色 《伤仲永》写作特色 《喂──出来》写作特色 《赤壁赋》写作特色 《蜀道难》写作特色 《社戏》的地方色彩 《学会合作》的写作特色 《风筝》课文写作特色 《孙权劝学》写作特色 《观潮》课文写作特色 《满井游记》写作特色 《杨修之死》写作特色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安塞腰鼓》写作特色 《短文两篇》写作特色 《七颗钻石》写作特色 《我的舞台》写作特色 《我的信念》写作特色 《山中访友》写作特色 《再塑生命》写作特色 《组歌(节选)》写作特色 《敬畏自然》写作特色 《岳阳楼记》写作特色 《孤独之旅》写作特色 《范进中举》写作特色 《〈孟子〉两章》写作特色 《生命 生命》写作特色 《最后一课》写作特色 《新闻两则》写作特色 《桃花源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