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陆蠡年谱及其他

小编:

1、陆蠡(1908~1942)年谱简编:

1908年,陆蠡出生于浙江天台县西乡平镇东头岩头下村。陆宗兰,陆蠡之父,字贤馨,号江秀,学名柳川,毕业于师范学堂及造船研究所。陆宗兰共有二女、三子,长女名为陆新梅,陆蠡为长子。陆蠡本名陆考源,字圣泉,入学后改名陆圣泉,笔名有陆敏、卢蠡、大角等。

1912年,四岁。开始对读书感兴趣。

1913年,五岁。受父亲启蒙。

1914年,六岁。入私塾。私塾先生名为挺庚,乃陆蠡之父的友人。

1915年,七岁。进平镇文溪义学读书。

1916年,八岁。据陆莲英《我的父亲──陆蠡》所言:某日,天台县罗知事至文溪义学视察,于校长张乔秀处见到陆蠡作文。时值元宵,罗知事指定陆蠡以“元宵佳节”为题作文。陆蠡立时成文,被目为“神童”。此后,“神童”之称闻名乡里。不过,陆蠡的友人在回忆文章中一般则说陆蠡在“十一二岁时,已通时文,有人称为‘神童’”。(朱冼:《纪念陆圣泉先生》)估计朱冼等人的说法更为可靠。

1917年,九岁。罗知事升任台州府,行前,带陆蠡去临海读书,一年有余。

1918年,十岁。陆蠡父亲去临海将其接回。

1919年,十二岁。读完高小课程。

1920年,十三岁。随本地耶稣堂的一位邵姓者,步行二百余公里,至省城,入杭州蕙兰中学补习英语。

1921年,十四岁。跨越初中,考入杭州之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同班同学有许茂勋(许天虹)、吴金堤、汤独新(原名畏三)等。国文老师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生顾敦揉,朱克勤、臧承宣等。陆蠡的国文程度居全班之冠。

1924年,十七岁。就读于之江大学机械系。喜读《鲁滨逊飘流记》、《希腊神话》等外国名著。爱好天文学,喜读一本科学牛津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天文学书。曾搜集许多中国星宿的名称,与西方星座名称对照,画出几张星座图。

1925年,十九岁。奉父母之命,回乡与二十岁的表姊余小梅结婚。大概因不满包办婚姻,故与其感情不睦,双方“总共没有半年的见面”,后又曾“屡次谈到离婚”(陆蠡:《给亡妻》)

1927年,二十岁。与吴金堤一同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机械工程系,1929年毕业。黄源在《一个崇高的心灵》中的说法是读至1931年。许粤华(许天虹胞妹,笔名雨田)当时在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土木系就读,又与(黄河清)黄源一道在上海国立劳动大学编译馆工作,故黄源得以因之结识陆蠡。在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就学期间,陆蠡对法文产生了兴趣,他的法文老师是赵少侯教授。后又曾自修日语及世界语。

1929年,二十二岁。毕业,然后失业,回乡。与余小梅生一女,即陆莲英。

1931年,二十四岁。秋,至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任理化教员。校内同事有之江同学吴朗西(静川)、郭安仁(丽尼)、诸侯(陈瑜清)等。约于此年或下年,与吴朗西、陈瑜清、伍禅、吴世民、黄金瑞、陈虹等创办泉州语文学社。业余喜作画、弹琴。

1932年,二十五岁。继续在平民中学任教。在丽尼等朋友的感染下,陆蠡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创作及翻译。

1933年,二十六岁。仍在平民中学任教,《海星》中的大部,即在此校所写。1933年8月,完成其处女作《海星》。因少数同事的误会、歧视,引起部分同学盲从闹风潮,陆蠡离开学校。巴金此年来泉州,初识陆蠡。

1934年,二十七岁。至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化科教师。译出意大利作家科拉的小说《赫森的前程》,发表于1934年12月出版的《文学季刊》。

1935年,二十八岁。吴朗西回国,与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陆蠡闻讯,辞去立达教职,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为编辑。渐与余小梅产生感情,曾对老同学许粤华说,想把余小梅接来上海。1935年4月,“再(最)后一次见”到余小梅。(陆蠡:《给亡妻》)7月,听到余小梅患产褥热而逝的消息,陆蠡痛不欲生。

1936年,二十九岁。译出拉马丁的《葛莱齐拉》。

4月初,心力交瘁,开始陆续写怀念余小梅的手记《给亡妻》。对工作也感到厌倦:“我做事还只有五年,就已经厌倦得不得了。”(陆蠡:《给亡妻》)

8月,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收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中。

12月14日,自英译本译出《罗亭》。

1937年,三十岁。与丽尼、巴金同游杭州,计划三人分译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陆蠡分得第一册《罗亭》与第五册《烟》,陆蠡最先交稿,即上年末译完的《罗亭》。

夏,陆蠡译的《烟》脱稿。

“八·一三”期间,为揭露日本侵略者施放化学武器的法西斯暴行,陆蠡曾收辑当时各报揭露日寇施放“毒瓦斯”的报道材料,撰写过预防化学武器袭击的科普宣传文章。“八·一三”后,吴朗西避出上海,来到重庆。

11月或12月,发表小说《覆巢》,刊载于茅盾、巴金主编的《烽火》第4期。

1938年,三十一岁。与巴金、丽尼、许天虹的交往更密。应老友朱冼邀请,至浙江临海任回浦中学教师。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半月刊《少年读物》,曾在该刊发表过几首拉封丹《寓言诗》的译诗;撰写了一组《少年天文台》(笔名大角),在该刊连载。此外,还用圣泉的署名写了《檐溜》、《尘》、《观察和实验》、《雷电》和《星期日的由来》等等,发表在《少年读物》、桂林版《宇宙风》以及其他报刊上。

约在年初,发表小说《秋稼》,刊于《烽火》第8期。

3月,出版第二本散文集《竹刀》,原名《溪山集》。

1939年,三十二岁。回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1940年,三十三岁,继续留守上海。

4月10日,为《烟》写后记。

8月出版最后一本散文集《囚绿记》。巴金避离上海,乘船去海防,陆蠡亲去送行。

1941年,三十四岁,继续留守上海,独立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工作。

1942年,三十五岁。

年初,曾暂回故乡。柯灵在《永恒的微笑──纪念陆蠡》一文中说,陆蠡“似乎曾经回故乡台州住了一阵,重来上海以后结了婚,他亲自一家一家往朋友家里跑,腼腆地邀请大家吃喜酒,似乎浑身都洋溢着幸福感。”

2月,与张宛若结婚。

4月13日,下午,日本宪兵来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并寻找负责人,将社内存书全部抄走。当时陆蠡不在,得知此事后,不顾亲友劝阻,毅然去巡捕房办交涉,被关入汪伪捕房。当夜九时,朱冼和吴金堤等曾去中央捕房603号房探望。不久,陆蠡被解入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与外界隔绝,刑审数月,其间仅能间接“知道一点消息”。(朱冼:《纪念陆圣泉先生》)

7月21日以后,外界再无陆蠡的任何消息。

1983年4月,民政部追认陆蠡为革命烈士。

2、陆蠡著译及其出版时间:

散文集:

⑴《海星》:

1936年8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收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每集共16种)中,为第11种。

其第一、二、四辑写于泉州,部分署“卢蠡”笔名,题作《榕荫散集》,发表于卞之琳、巴金主编的《水星》1934年11月号上,第三、五辑写于1936年春,《松明》、《红豆》两篇曾载于孟十还主编的《作家》1936年7月号。

⑵《竹刀》:

原名《溪山集》,1938年3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绸面烫金,收入《文学丛刊》第五集,为第12种。

陆蠡“后记”云,全书“共九篇,分上下两集。上集自1936年6月起至11、12月止,下集起1937年1月迄4月,未记日期。”付印时,“八一三”战争己爆发,故在1938年3月2日复增写“附记”。

⑶《囚绿记》:

1940年8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收入《文学丛刊》第六集,为第13种。集中文字为1938年秋至1940年春间所写,共分三辑,有自序。

小说:

⑴《覆巢》:

原载茅盾、巴金主编的《烽火》第4期。

倪墨炎在《抗日烽火中的<烽火小丛书>》一文(收于《现代文坛内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98年初版,定价16.6元)中说:“八一三事变后,原在上海出版的《文学》月刊的文学社、出版《中流》半月刊的中流社、出版《文季月刊》…的文季社,出版《译文》月刊的译文社,联合起来,于1937年8月25日创刊《呐喊》月刊,出版两期后,改出《烽火》周刊(后又改为旬刊),由茅盾、巴金负责编辑、出版工作。”

据此推算,《烽火》周刊的第1期当刊行于1937年10月25日以后,第4期的出版时间则约在11月末或12月,前提是此时《烽火》周刊还没有“改为旬刊”。

⑵《秋稼》:

原载《烽火》第8期,时间约在1938年初,理由同上。

译书:

⑴《葛莱齐拉》:

1936年3月12日由法文原著译成,后编入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的第九种,布面精装。原书为时自法国回国不久的陈瑜清所借。

⑵《罗亭》:

1936年12月14日据英译本转译,并参考过别的英、日译本。丽尼、陆少懿、许天虹曾助其校对。

⑶《烟》:

据英译本转译,并参考别的英、法译本,1937年夏脱稿。1940年4月10日撰后记,云:“其中许多处所,则曾就正于许天虹君。”

以上据陆蠡著译及一些有关陆蠡的文字所编。另有些集外文,具体请参看我编写的“陆蠡年谱简编”。

3、陆蠡的初婚及再婚时间:

据陆蠡的一些友人所撰写的怀念陆蠡文章可知,陆蠡曾先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应父母之命回乡与表姐余小梅结婚,第二次是余小梅死后,与张宛若在上海自由恋爱。

可是,这两次婚姻的时间,那些纪念文章中却都说得很模糊,我只能据陆蠡的《给亡妻》来分别推测。

从《给亡妻》看,里面的最早文字写于“四月八日五时”,而在这些文字中,有这样一些话:

“我为你半年来泪却未曾干”,

“我打算再活十年。那时孩子十六岁,勉强可以嫁人”,

“结婚只有十年,但是姐姐算来算去说有十二年,不知怎样算的”,

“二十从余,三十而殁”。

在“四月八日五时半”以后,陆蠡又陆续写道:

“明天是四月初一了”,

“再(最)后一次见姊姊的时候,是在四月间。快一整年了。听到姊姊死去的消息是在七月间”,

“我做事还只有五年,就已经厌倦得不得了。”

就从“我做事还只有五年”入手吧。黄源在《一个崇高的心灵》一文中曾说,

1931年秋,陆蠡到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任教。1931年,正是陆蠡正式工作的第一年,五年后,就是1936年,那么,陆蠡的《给亡妻》当是在1936年陆续所写的。

对不对呢?据此倒推一下再说。

据万年历,1936年的四月初一为4月21日。

陆蠡“四月八日五时”所云的“我为你半年来泪却未曾干”,说明余小梅应死于1935年的4月左右,“(最)后一次见姊姊的时候,是在四月间”。

“二十从余,三十而殁”,说明余小梅1925年(20岁)与陆蠡结婚,1935年(30岁)病故。所以,陆蠡曾说“结婚只有十年,但是姐姐算来算去说有十二年,不知怎样算的”。我想,之所以余小梅说是“十二年”,大概是因为她1923年就与陆蠡订婚了,而那时陆蠡远在杭州求学,对此并不清楚。

此外,陆蠡既然说“我打算再活十年。那时孩子十六岁,勉强可以嫁人”,则证明他与余小梅之女陆莲英在1946年将是16岁,那么,她大概出生于1929年──当时,陆蠡恰好失业在家。

综上,我认为陆蠡的《给亡妻》是在1936年的4月间陆续所写。熊融在《陆蠡散文全编》的“编后记”中说:

《给亡妻》“写在‘文艺日记’(1936年,黄源编,生活书店出版)上。正因为是作者记录自己思想、感情的随手笔记,生前秘不示人,更无意于发表。”

这话很难理解。从《给亡妻》的内容猜,陆蠡生前应该“无意于发表”的,那么,它又怎么能“写在”1936年的“文艺日记”中呢?

再来推测一下陆蠡与张宛若结婚的时间。

巴金在1946年所作《怀陆圣泉》中云:“在上海我才见到他新婚的太太。听说他和她只过了一个半月的结婚生活。现在她已经空等了四年了。”据此,“四年”前当为1942年。该年4月13日,陆蠡被拘,那么,“一个半月的结婚生活”当自2月末或3月初始。唐弢在《圣泉纪念》中说:“直到他失踪前两个月,我们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吃他的喜酒,那一晚大家很高兴,有几样菜还是他的新夫人张宛若女士烹调的”。据此,陆蠡新婚时间应为1942年2月。

    相关推荐

    陆蠡的“蠡”字念什么 陆蠡 陆蠡之死 陆蠡故居 陆蠡——百科 寻访陆蠡 陆蠡的散文 陆蠡的有关资料 《相信未来》及其他 风车之国及其他 巴金与《囚绿记》作者陆蠡 丁一士的教训及其他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荆轲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 2011年中考语文其他名著试题及答案 十八岁和其他检测试题及答案 孔子年谱 孔子年谱 陶渊明年谱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4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1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7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2 拿起报告文学这一武器──《包身工》及其他 《十八岁和其他》课堂实录 《十八岁和其他》电子课文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反思 《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2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作者其他作品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设计10 纪伯伦《组歌》其他篇目阅读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设计5 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泼水节 《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超保护的合作原则”及其他 恐龙家谱 京剧脸谱 粤剧脸谱 脸谱的勾画根据及勾画方法 脸谱的勾画根据及勾画方法 《十八岁和其他》优质课教案8 粤剧脸谱 2007年新课程高考考向蠡测及备考策略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教学设计9 《十八岁和其他》课堂教学实录3 《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4(教师版) 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他 其他教案-小学语文第四册复习 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及其他 杜牧及其创作 《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5(含答案) 陆游简介 不!是乐谱错了 金庸其人及其武侠小说总论 陆游的诗 高中语文:《十八岁和其他》课堂实录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实施过程节录 京剧脸谱 不!是乐谱错了 郁达夫及其作品 司马迁卒年及其死因真相 声现象及其应用 高一上册语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3[苏教版必修一] 司马迁卒年及其死因真相 十八岁和其他训练题(有答案和解释) 陆游的诗 其他教案-《4*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 《其他教案-《4*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6(苏教版必修一)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7(苏教版必修1) 脸谱的分类 脸谱的分类 《唱脸谱》教学札记 《唱脸谱》教学札记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唱脸谱》教学设计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译文及赏析 史论与史实——谈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几篇史论及其他_语文论文 陆费逵《教育文存》 陆费逵生平简介 论《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大陆漂移学说 《十八岁和其他》课堂实录2[苏教版必修一] 行路难三首及其翻译 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十八岁和其他》学案设计3(苏教版必修1) 《陆羽与茶经》六年级语文教案 《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及典故 陆游《示儿》教案 关于“大陆漂移假说” 关于“大陆漂移假说” 望大陆教案设计 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