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离忧、愁泪,力透纸背──漫谈柳永和《雨霖铃》

小编:

柳永的《雨霖铃》词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为历来人们所喜爱与欣赏的写离情别绪的曲范之作。而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千古为人广为传诵的名句,甚至有人以此作为代表柳词的特色,宋泽元《忏花庵丛书》本《类编草堂诗余》卷五杨升阉批云:“此词只是‘酒醒何处’二句千古脍炙人口……。”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和哥三复、三接号称为“柳氏三绝”。他在仁宗时(1034年)应试中进士。因其写的《鹤冲天》词里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句子,仁宗皇帝很不高兴,叫他且去填词。由是他政治上不得志,一生过着统连坊曲和飘泊羁旅的生涯,无复检约,并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又因他做过屯田员外郎的小官,号柳屯田。

柳永长期过着酒楼歌肆的生活,飘泊羁旅的生涯,故比较接近当时的下层社会,所获得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感受广泛深刻,加上他全力从事词的创作,以为一生最大的事业并十分热爱它。这样,它的作品在一定程序上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面貌。由于他的努力,使词从宋初上流社会中欧、晏的婉约情绪和个人情调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写实的作风,并扩大到下层群众中去,这使他在宋词发展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民间和文人词的传统,以自己创作实践,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他的作品流传到现在的仅《乐章集》一卷,内容大致为描写都市生活的,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男女爱情生活和心境的;还有抒写羁旅穷愁的痛苦。总之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从艺术成就来看,最后一类作品最好,而尤以《雨霖铃》、《八声某州》、《夜半乐》、《临江仙》为代表。这些作品以严肃的态度歌唱出人生的苦闷和哀愁,而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并具强烈的感染力。他的词即事言情的则较朴素,融情入景的则较清丽,他惯常使用铺叙和白描的写法,写得明白晓畅,不同于“花间”词人以含蕴为高,短隽为胜的作风,即使表达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畅毫不呆滞,其深入细微,清新明朗,好象和人谈家常。刘熙载在《艺概》中赞曰: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这既说出柳词的特色,也道出他对宋词发展之贡献。加上三变通晓音律,能自制曲谱,故“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他向民歌学习清新活泼的风格。又在这基础上还不断革新提高,完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使其作品当时即传播四方,“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后来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受他影响,继续开拓了慢词的道路。

在柳词中最能体现艺术风格的可称《雨霖铃》。《吹剑录》中载一天苏东坡向歌者“我词比耆卿如何?”答曰:“柳词只合十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倬板唱‘大江东去’。”这即是说苏轼的“大江东去”作为词风豪放俊逸的代表和《雨霖铃》的潜采细伏、情意缠绵作为柳词的代表作是各具风格和特色的。

《雨》词描写作者离开汴京时和他心爱的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词中交织着浓烈的离愁、别泪,作者态度严肃,感受深刻,集中反映了人们常有的生活经验,因此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同情和共鸣,这就是该词至今还为人传诵吟咏的原因。

词的上半阕主要通过环境气氛的描绘,衬托出诗人离情别绪,着力一个“别”字;下半阕则概括“秋江伤离”的场面,设想别后的处境,尽情铺叙,倾吐自己的离愁之苦。

上半阕开头二句点明送别时间、地点,但又不是仅仅如此,而着重在塑造一种足以触发离情别绪的环境、氛围,给人“凄凄惨惨戚戚”的感受,为下文抒写离情别绪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作铺垫。“寒蝉”写当前景物,巧妙点明节令,一气贯注到下阕的“清秋节”,“长亭”点明地方暗寓别别情,因为这是表示送别的专有地名,“晚”字一词为下文“催发”张本。“骤雨初歇”言眼前具体情事,本来该分手,忽起骤雨,乘此机会,得留恋处,且留恋,但天色已晚,雨也停了,周围是凄切的蝉声,对着送别的长亭──这动人愁思的境界,虽未说及送别,但送别之情已溢露言表。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明写送别宴饮,实际上是写不忍离别而不得不别的情怀,“都门”表明词作于汴京,“帐饮”沿用搭塌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能看死,借此表下文“无绪”,写离人满腹离愁,饮不舒畅,食不甘味,衬托留恋情深,别离味苦,六个字明白补叙出具体地点、动作、情绪,诗人心境,形象可见。“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抓住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矛盾又反差强烈表达离别依依不舍之情和黯然销魂的伤感。“留恋”不忍别;“催发”不得不别,意义上是转折的,情感上是委婉、蕴藉的,“处”应解作时,不当“地主”讲,否则不通。接着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生动、细腻、真朴的描摹,“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愁状。不用典,不堆彻,简单几笔勾勒出鲜明形象。泪眼相看,欲哭无声,真切感人,千言万语表不出此时此地的无限柔情蜜意,双双紧握着手,泪眼相对。“无声胜有声”,这无声背后有多少甜蜜的回忆,又有多少刻骨的相思,给人留下多少丰富的想象啊!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紧接上文“无语”而来,由当前情景引入别后情景的过渡写法,是融入景,即景抒情,为上半阕结句转入诗人想到别后在楚天(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故云)。暮霭之下,千里烟波之上,四顾苍茫,离怀冷落,更加愁绪万端,不知从何说起了。借黄昏黯淡渺茫景色的描写表达充塞胸怀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与上文句句相连思绪相贯,内容、音调上都很缜密。这两句虚写转得很自然,“竟无语凝咽”,别后又将如何?由实到虚,从眼前到别后从都门到楚天,从个人的感受写到人们普遍易有的感情,起结之间关合得天衣无缝。

下阕首句特提,进一步渲染离别的冷落境界,与上半阕结句不全脱,不明粘,切合慢词上下转换的要求。如说全脱,分明是在言“伤离别”又是“清秋节”;说全粘,分明是在说“自古”以来怎样怎样,不局限于作者写词那具体情景,场合,因此一时伤离别特殊感觉概括、提炼、升华为人们永恒、普遍的感情。与篇首遥相呼应产生辰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正是该词千古以来能得到人们共鸣的原因。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从“帐饮”而来,顶接“念去去千里烟波”之后的进一层想念,把前面离别凄苦以具体风景画面加以渲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让读者具体感觉和捉摸到含蕴在诗人内心深处离情别绪,从而引发读者更深的联想与想象。酒醉总有醒来时,这时已不见心爱的人儿,却只对着岸边杨柳,这时晓风轻拂,残月微明,人静景清,清秋冷落,情何以堪,真正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人们特别欣赏这两句,往往以此表柳词的风格,我想就在于集中了许多能触动人离愁的事物来塑造一种意境表现诗人愁怀。离别之酒,本是以酒麻醉,以酒浇愁,结果呢?愁上加愁,醉酒醒来,其愁更难使人排遣;空旷江岸,肖疏的杨柳,凄凉晓风,一弯残月,这天将亮未亮的凄清时刻,人最难耐之时,偏孤身独处,当更撩人愁思。”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这就是何以读者心扉为作者启开的道理了。

最后四句照应前面词意,总结全词写得十分简洁,抒情真挚朴实,非常动人。分开的一双恋人,从此音尘阻绝,相见无期,经此一别,年复一年何日才能相会?天各一方,形单影只,纵有如当年佳节良辰,花朝月夕的千种风情又与何人共说,不等于虚设么?力透纸背的写出与知音分离的痛苦,这种真挚的爱情思念如此缠绵,而“更与何人说”的反问不仅把惨不成欢的苦况推进一层,而且更使良辰美景的设想所激起的欣悦之情戛然收住,收到了言虽尽意无穷的效果,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与体味。

作者把自己与恋人离情别绪写得如此的率真,缠绵。别时,别后的内心活动以具体鲜明形象,运用铺叙的方法展示在读者面前是本词成为千古名篇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完整绵密的结构,也使作品生色不少,词先写送别情景,接下来设想别后处境,最终尽情倾吐难以排遣的离愁别恨,以时间迁移为经,空间转换为纬,由“黄昏”的“长亭”写到“今宵”的“杨柳岸”,又写到“经年”后的“良辰美景”,层次分明,感情愈转愈深,继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雨霖铃》历来为人们欣赏,是因为在抒发爱情和羁旅离愁的生活在思想感情上还比较健康,艺术的技巧也达到较高的成就,但即使如此这种离情也太伤感低沉了一点,柳永有些其它作品还较多的表现了消极颓废的色彩,我们在学习时不得“兼收并蓄”,应该加以辨别。

    相关推荐

    柳永《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简评 柳永《雨霖铃》赏析 周先慎:柳永《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有关资料 女性话语:文人爱妓女?|雨霖铃|柳永|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2 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读柳永《雨霖铃》 抒写羁旅行役的珍品──柳永《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原文和译文 《雨霖铃》浅析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简案 《雨霖铃》原文 《雨霖铃》教案 鉴赏《雨霖铃》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教参)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赏析 “羁旅行役”的杰出之作──柳永《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教案3 《雨霖铃》教案28 《雨霖铃》教案14 《雨霖铃》教案17 《雨霖铃》教案6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教案16 《雨霖铃》教案11 《雨霖铃》教案16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教案1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教案10 《雨霖铃》教案12 《雨霖铃》教案13 《雨霖铃》简案2 《雨霖铃》教案23 《雨霖铃》教案2 《雨霖铃》教案8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教案4 《雨霖铃》教案9 谈《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绘画美 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解读新教材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修辞浅析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微型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设计 雨霖铃说课设计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导学案6 《雨霖铃》说课稿4 《雨霖铃》“学本”材料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阅读答案 雨霖铃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说课稿(3篇)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