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小编: :admin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二》配合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结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在回顾与拓展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方法,感悟锤炼语言之重要性。要用联系的方法来教学“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联系已学课文,联系自己的习作,联系读过的诗文来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趣味语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作诗琢字炼句的故事,使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为了让学生读懂故事,可以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意境中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以帮助学生树立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意识,并养成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会推敲词句的好习惯。

【设计理念】

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一主题,架起时空的桥,让学生浸润在古今思乡诗文中,读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读读“趣味语文”,谈谈表达方法,体验浓浓的乡情。让学生与文字对话,与同伴对话,在交流中沟通,在倾听中欣赏,在展示中学习,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

(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1、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2、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 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 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4、小结:

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5、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1、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 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⑵ 熟读成诵。

⑶ 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2、课外拓展:

⑴ 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1、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3、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4、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相关链接】

1、张九龄《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2、杜甫《梦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3、马戴《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4、卢纶《长安春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5、贾岛原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生,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6、趣味语文故事: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刺,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刺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憎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刺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这样的趣话古代有,当代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写信给毛泽东对《长征》诗提出修改意见的那位“不相识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长征》的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是“金沙浪拍云崖暖”。毛泽东根据那位“不相识的朋友”的建议,将“浪”字改为“水”字,避免了重复使用“浪”字的毛病(诗的第三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推荐

    回顾·拓展二 《回顾 拓展二》教案 回顾·拓展二教案设计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3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1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4 《回顾 拓展二》教案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2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2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1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3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4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4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1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1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3 回顾·拓展六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1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4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好 回顾拓展三 回顾·拓展七 回顾·拓展二(1篇)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之二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之二 《回顾·拓展三》拓展阅读 回顾拓展五 回顾·拓展八 回顾·拓展四 回顾·拓展三 回顾·拓展一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六》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二》教学建议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之二 《回顾·拓展七》拓展阅读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二(五下) 《回顾·拓展二》教学建议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六》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二(六上)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一(五下) 回顾•拓展二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