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在北大旁听前后

小编: :admin

著名作家杨沫,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她在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的创作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生活的影子。她原名杨成业,1914年8月25日生于北京。她的三妹杨成芸,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白杨。她因父母不和,只能独自寻欢作乐。儿女既得不到父爱,也得不到母爱。

书香之家,虽然没有给过杨沫温暖的感情,但却使她在孤寂的童年有可能躲到书籍、牌匾、对联以至昆曲中去寻找欢乐。十四岁那年,杨沫刚刚读完高小一年级,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但为了躲避腐朽的家庭,她自作主张,跑到西郊,考进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过起住校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她除了应付必要的功课以外,全身心倾注在读书之中,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五四”以后,我国反封建、争自由民主的小说、欧洲和日本十八、十九世纪的宣扬个性解放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了她。她渴望新生活,渴望精神食粮。郭沫若的小说《落叶》是她读的第一本新小说。最初读的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接着是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萧红及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杨沫爱上了文学,从小学到中学,作文成绩一直很好。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杨沫正读初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又跑回西山的学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杨沫的一切供给。

在河北香河教书时,杨沫结识了北京大学一位国文系的学生玄。1932年她与玄相爱同居,住在北京沙滩一带一个小公寓里,靠玄家里寄来的少许钱维持生活。波折的生活经历,进步的中外书籍,不断给杨沫注入自尊、自强的新鲜血液。她不甘于平庸、琐碎的小家庭生活,不甘于为穿衣吃饭而活着,由此精神经常陷入空虚和苦闷之中。1933年,一个偶然的机遇,成了杨沫苦闷生活的转折,她终于把眼界从小家庭放进了大世界。春节除夕夜晚,杨沫来到当了演员的小妹白杨的公寓。那里聚集着十几位东北流亡青年。他们都是大学生,共产党外围组织“剧联”成员,也有共产党员。杨沫与这么多的爱国青年相聚一堂,她的心第一次受到震动。“听到他们对于国内国际大事的精辟分析,使我这个正在寻求真理,徘徊歧途的青年猛醒过来--啊,人生并不都是黑暗的,生活并不都是死水一潭!原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拯救危亡的祖国,为了一个美好的社会的诞生正在浴血奋战!”(《青春是美好的》)那除夕之夜是杨沫生活道路上新的里程碑。这里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杨沫认识了宋之的等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他们宣传抗日,痛斥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向她介绍马列主义书籍。杨沫读的第一本理论书是《怎样研究新兴社会科学》,还读了高尔基的《母亲》等小说。她空虚的心灵逐渐充实起来,成长为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孩子。她再也不能忍受小家庭的束缚,渴望到广阔天地里飞翔。可是玄是个“钻在故纸堆里的个人主义者,他想的只是个人怎么成名成家。”在小家庭里,共产主义的崇拜者和胡适的崇拜者闹起了矛盾。杨沫为了摆脱束缚,四处奔波寻找工作。从1931年到1936年,她当过三次小学教员,当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她桀骛不驯,不会阿议奉承,结果经常碰壁。哪儿也呆不长,工作时断时续,生活时饱时饥。但那几年,她多是住在沙滩低矮潮湿的小公寓里,为的是便于到北京大学旁听,坚持学习。此时的杨沫,一颗年轻的心全部被共产主义学说吸引去了。她寻找共产党寻找力量,寻找新的生活方向,甚至到狱中去看望被捕的同志,为他们做些事情。

这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开始拿起笔来参加斗争了。她的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在1934年3月15日东北救亡总会办的《黑白》半月刊上刊登出来,这是杨沫思想和感情升华的文字记录,是她创作生涯里第一个坚实的脚印。散文有条理而简要地记叙了热河南部山地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揭露出地主欺压农民的事实,对处于水深火热的劳动人民寄予同情。杨沫幼时跟父母去乡下收过租,那一桩桩农民交租卖地的惨剧撼动过她的心灵,因而当她有了阶级觉悟以后,她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便成了从心中迸发出的第一束明亮的火花。这篇短文虽然显得粗糙、简单,但感情是真挚的,显示了杨沫作品爱憎分明的特点。

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热情很高。她说,我不知深浅,但勇气很足,得空就写,写散文、纪事、报道和短篇小说,用“小慧”的笔名,常向上海《中流》和《大晚报》副刊等报刊杂志投稿,杨沫发表于1937年的四个短篇小说都是这一时期的创作。《怒涛》写的是女知识青年美真割舍小家庭的爱,为大众的幸福,牺牲个人感情投身火热斗争的故事。小说还集中描写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宣传抗日的场景。美真是一个热情、诚挚的女大学生。在她十九岁上大学的那年,与青年昭相爱同居。慢慢地她对于安逸的生活,丈夫和儿子的爱不能满足了,她想着千万个饥寒交迫的人,再也不能安静地生活下去。但昭与她相反,他认为女人不应该离开家、丈夫和孩子去为什么远不可及的理想牺牲自己的幸福。冲突的结果,他们只有分手。美真投入了火热的斗争。主人公美真有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影子,也是《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静的雏型。这篇小说,是《青春之歌》最早的胚胎。

在北大周围的生活和学习成为杨沫早期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经过她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我国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巨星。

    相关推荐

    教学《青松》前后 《杨树之歌》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 伟大的工作者──读《白杨》有感 杨树之歌 杨树之歌 呵旁观者文 杨氏之子作者刘义庆简介 《杨氏之子》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 《画杨桃》作者简介 《路旁的橡树》 作者及作品简介 《长江之歌》的作者胡宏伟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曲作者是() 《爱唱歌的大叶杨》教学后记(A版) 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的前前后后 《春日》作者简介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杨树之歌》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检测杨树之歌 《只听半句》作者介绍 《雨后》作者简介 《雨后》作者简介 《春日》作者简介 听《大家都快乐》之后的感想 听《大家都快乐》之后的感想 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杨树之歌》课文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杨树之歌练习题 艾青的诗歌创作 《画杨桃》作者岑桑介绍 人在山旁 人在山旁 艾青的诗歌创作 《白杨》作者资料及主要作品 留在“青春集”里的小事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同步作文之一:青春年少时 《青海高原——株柳》的作者及作品 海子诗歌的“青春期”特征 北师版小学语文《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作者简介 致青年读者 《青青长大了》课后拓展练习设计 《青青长大了》课后拓展练习设计 《最后一课》作者简介 《春的消息》作者简介 数字歌 - 北师大版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杨树之歌》片断赏析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别董大》作者简介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 《杨树之歌》教案设计 以歌当哭──感动中国的作家之艾青 《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简介 杨树之歌习题设计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杨树之歌》教学教案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之二 北京文科前50名八成进北大 青春之语文宣言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之一 《你一定会听见的》作者简介 听《北大荒的秋天》有感 《大瀑布的葬礼》听后感 《大瀑布的葬礼》听后感 《北京的春节》教后记 北京的春节课后题 《春雨的色彩》作者其他作品 《春雨的色彩》作者介绍 《青青长大了》教学设计之二 《春雨的色彩》作者趣闻 邓拓自杀的前前后后 《青青长大了》教学设计之一 《杨氏之子》教后反思 《杨氏之子》课后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后记 《路旁的橡树》听课随笔 《杨氏之子》教后反思 《路旁的橡树》听课随笔 北师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杨树之歌》教学总结 《爱唱歌的大叶杨》教学设计 《青青长大了》教学设计之一 《青青长大了》教学设计之二 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呀 高考诗歌赏析,在青海沃野隆升 最后一头战象作者简介 关于“青春”的写作素材 《北大荒的秋天》听课感受 《路旁的橡树》听课随笔 与“春天”的对话——听杨老师讲授《春》一文的反思 致青年读者(冰心) 我家住在大海边 - 北师大版 我家住在大海边 - 北师大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后记 《我家住在大海边 - 北师大版》 听后记 杨氏之子教学后记2 杨树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 《青春随想·写作》活动设计 高一作文训练系列: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