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小编: :admin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这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一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唱儿歌,快乐导入

投影展示: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生说唱)

师:这首明快的儿歌或许唤起了我们对端午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在作家汪曾祺的记忆深处,家乡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端午的鸭蛋》。(生齐读标题,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还是老习惯,看看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同位互相交流预习心得。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上来写一写。

生:端午的七种风俗(1段);家乡的咸鸭蛋和双黄鸭蛋(2—3段);如何吃、如何玩端午的鸭蛋(4—6段)。

师:有什么疑义吗?

生:虽然很全面,但可以更简洁一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这样无论是读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更工整了。好,我们一起随作者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屏幕显示:

这篇开篇叙述了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这几种风俗有详有略,有先有后,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安排?

生1: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风乡情,作者一笔一笔娓娓道来。可是,在用墨的多少上,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2:前五种风俗是略写,后两种风俗是略写。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安排的?

生3:前五种风俗是和外地一样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是别处没有的,略显偏爱,着墨较多。

师:恋乡之情显而易见。但这“特有的”也有先有后,为什么要把“十二红”放在最后呢?

生4:因为文章写的是鸭蛋,而十二红中有一道菜就是鸭蛋,这样能和下面内容很自然地连结在一起。

师:像小河流水一样,文章自然流畅地过渡到下文。

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屏幕显示:

家乡端午的各种风俗。

师:家乡的端午有如此多姿多彩的风俗,作者为什么单挑小小的鸭蛋大写特写呢?这小小的鸭蛋究竟魅力何在呢?我们来细读文章第二部分。

屏幕显示:

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

师:你可以把同伴当成是观众,适当结合文中语言,大胆地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争相发言)

生1:我们准备了一组影像资料:“一片一片水波鳞鳞的池塘,游着一群一群的大麻鸭,下了一筐一筐的双黄鸭蛋,腌了一坛子一坛子蛋,一车一车地往外运。”用壮观的景象把大家的眼球给震住。(掌声)

师:视觉上特有冲击力,你想用这些告诉大家什么?

生1:鸭蛋是我们家乡的招牌,畅销全国。

师: 好,声名远播!

生2:清代袁枚是位著名诗人,他有一篇《腌蛋》是这样写的:“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瑞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会深情朗读此段,广而告之,我们的鸭蛋从古代就特招人喜爱,绝对老字号。

师: 引用古代大作家的文章,有什么作用?

生2:让大家更信服、佩服!

师(点头):三百年的老品牌了,历史可谓悠久。

生3:我和同位来说唱一段。(唱调为《掀起你的盖头来》)

甲唱:我这有两盘咸鸭蛋,我来请你看一看,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白色儿的。

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

乙说:通红通红的。

甲唱:还是这两盘咸鸭蛋呀,我来请你尝一尝,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发干,发粉,如嚼石灰,难吃!

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

乙说:质细,油多,蛋白柔嫩,好吃!

甲说:这色彩鲜艳、味道鲜美、与众不同的就是我们——高邮双黄咸鸭蛋。

(两生形神兼备)

(生热烈鼓掌)

师(赞赏地):真是一对黄金搭档啊!同学们,他俩用的什么法?

生(众):对比法。

师:在作者的盛赞下,这小小的鸭蛋已俨然成为蛋中之——

生(抢答):蛋、王、冠、极品、佳品、至尊、无敌……

(生七嘴八舌,兴致盎然)

师:同学们能入情入文,身临其境,很精彩。小小的鸭蛋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很骄傲,很自豪。

生2:对家乡的热爱、思念。

师:对,作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文中半是家乡水。”之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浓墨重彩,因为它寄寓了作者那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情。

(板书:乡情)

师:说到对家乡的思念,最难忘要数童年的回忆了。同学们来看第三部分。

屏幕显示:

端午的鸭蛋,在儿时的记忆中有哪些好玩之处?请结合文中语句,加以丰富的联想,小组成员共合作,情景再现这一段难忘的生活场景。

师:好,孩子们,开始吧!(小组成员兴致盎然)

生1:我们兄弟姐妹共四人,我们邀请老师做我们的煮蛋妈妈。

妹:姐,这些彩色丝线真漂亮,给我打个鸭蛋络子吧?

弟、哥:我也要,我也要。

姐:好、好。

妈:孩子们,鸭蛋煮好喽,快来哟!

哥:走,挑蛋去。

弟:哥,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

哥:有,学问可大哩!一要挑颜色,淡青壳的比白壳的好吃。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看,这个样子蠢,像你!这个样子秀气,像小妹!

弟:哥哥真坏!

姐:给,络子做好了,把它挂在衣襟的纽扣上。

弟:姐,你的手真巧。

妹:一蹦一跳,真好玩啊,像小白兔一样。

弟:哥,我饿。

哥:吃蛋,这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也可以吃,可好吃了!

姐:哎,小妹,小心点,别把蛋壳碰破了,轻轻敲去空头,蛋黄蛋白吃光了,咱们用清水洗净了,晚上捉来萤火虫,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纸,萤火虫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合:哇,好美啊!

(师生热烈鼓掌)

师:哇,好精彩啊!孩子们,你们为什么对这段文字有如此高的兴致呢?

生2:因为充满了童年的快乐!

生3:很可爱,又富有童趣!

(板书:童趣)

四、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师:小小的鸭蛋吃起来有滋有味,玩起来有模有样,汪老先生说起来津津乐道,我们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喜爱的句子。来,细细地找一找,静静地想一想,美美地读一读。

屏幕显示: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品味,并谈谈你的感受和理由。

生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里引用了诗句,显得很生动,有文学色彩。

师:不仅有古诗,还有古文呢!

生2:引用袁枚的《腌蛋》。

师:这样,就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书卷气,充满了典雅之美。(板书: 典雅之美)

生3:“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白嘴”应该是高邮的方言吧。不管走到哪里,都记得家乡的语言,表明对家乡很眷恋。

师:不变的乡音,令人倍感亲切。

(板书:方言之美)

生4:“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从这句话看汪曾祺很坦率。

师:这样坦率的句子还有吗?(板书:坦率之美)

生5:“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说起话来像孩子天真,爱憎分明!

生6:我喜欢文章里面很多的短句,短短的句子,读起来特别轻松舒服。

师:举个例子。

生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这样短短的感叹句呀,问句呀,文中出现了好多,大家能不能细心的多找几处。(生勾画,师巡视)

师:同学们把你们勾画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板书:短句之美)

(生自由朗读)

师:继续我们的欣赏之旅。

生1:我尤其、特别、非常喜欢这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看到这句,我就很想吃到高邮鸭蛋。

师(笑):流出的不仅是红油,还有我们的口水。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扎”是动作,“吱”是声音。这句话也很短,但是让我们很想动手自己试一试。

师(点头):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生3:这篇文章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中的一个字“吱”,很好玩。

师:所谓“一字传神”啊!大家都喜欢吗?

生(众):是——。

师:那我们就来好好地读一读吧。

生1:“吱——”

生2:“吱——”

师:还有抑扬顿挫之感啊!

师:要注意:“一……就……”突出了红油之多,也要重读。我们齐读一遍。(声情并茂)

师:短短小小的句子,同学们读得饶有趣味。如话家常般的语言让我们感觉轻松亲切。这就是平淡中的味道。(板书:凡人小事品自高,淡笔浓情意从容)

五、读文知人,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小小的鸭蛋,朴素的话语,短短的句子,却带给我们暖暖的感觉。我们来近距离地认识这位带给我们快乐、令我们敬慕的美食家,美文家。

屏幕显示:

他的散文着眼于“小叙事”,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 ……他帮助人们发现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从这位睿智温和的长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生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美好。

生2:我们要做一个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人。

生3:不管活到多老,只要有一颗童心,就会快乐。

六、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师:在我们今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每逢五月五过端午时,在不经意间,或许你会想起汪老先生的这篇《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对各种洋节很感兴趣,却对于我们传统节日不是很了解,而且缺少感情。这位亲切的老人用一颗赤诚的心教会我们要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更要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是我们民族共同的声音。最后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倾听有志之士的呼唤。

(屏幕显示)

齐读:

在我们流淌的血液里

我们至少要知道

端午节,端午的鸭蛋

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一枚小小的绿壳鸭蛋

它既是汪老先生“常绿的童心”

也是我们民族“常绿的童心”

更应该是长驻我们心底的“常绿的童心”。

以上内容来自查字典语文网。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相关推荐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3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获奖) 初中语文:《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八下17课《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两篇 《端午的鸭蛋》课文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6 端午的鸭蛋1 17.端午的鸭蛋 17端午的鸭蛋 17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2 17端午的鸭蛋 17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3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听课稿 17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4 端午的鸭蛋5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课文评点 《端午的鸭蛋》说课设计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件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2 《端午的鸭蛋》课后练习 《端午的鸭蛋》课文评点 《端午的鸭蛋》说课设计 端午的鸭蛋说课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说课设计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7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6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疑难解析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杂谈 端午的鸭蛋综合资源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学习指导 《端午的鸭蛋》优化测控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问题探究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同步练习 《端午的鸭蛋》教学案例 《端午的鸭蛋》学习要点 《端午的鸭蛋》中心意思 《端午的鸭蛋》词义辨析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建议 《端午的鸭蛋》练习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课文背景知识 《端午的鸭蛋》结构分析 《端午的鸭蛋》写作特色 《端午的鸭蛋》写作借鉴 《端午的鸭蛋》同步练习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杂谈 《端午的鸭蛋》整体感知 《端午的鸭蛋》研读赏析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分析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获奖) 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文简介 《端午的鸭蛋》课后题及答案 《端午的鸭蛋》问题探究 《端午的鸭蛋》研读赏析 《端午的鸭蛋》同步练习 《端午的鸭蛋》有关资料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