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山行》教学实录

小编: :wlx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山行》教学实录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小组内当小老师、我是小画家等活动形式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师:我国的北京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你们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

生:香山

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枫叶

师:是呀,到了深秋,香山上满山遍野,一片火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红叶,那就随我到北京一游吧。(播放仰天风光——香山的枫叶)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一起说。

生:很美。

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生: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画下来。

师:说的真好,让诗人看到了——

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着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

生:先背诵这首诗,再学会默写,然后抄写诗意。

师:这种方法不错,想不想用另种方式来学这首诗?(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

投影: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他的读音读准了吗?

生:他把“斜xia”读成了“xie”

师:应该是——

生:石径斜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诗人被满山的枫叶吸引住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这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说明诗人不再行走,要在这里观赏一下枫叶。

生:他还写了连绵起伏的高山。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你们读的时候,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圈一圈,画一画。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山行的行 石径 斜 生处 晚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 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师:从大家的声音里可看出大家信心十足。

师:“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诗人在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一句诗(投影:远上寒山石径斜)结合同学们画出的字词,谁先说说你的理解?

生:“寒山”是深秋时的山。

生“远”是深远的意思。“石径”是石头小路的意思 。“斜”是倾斜的意思 。

师:谁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师:说得真棒。

师:请看第二句诗。“深处”是——

生:深处是飘浮的意思。

师:那白云深处呢?

生:白云飘浮的地方。

师:那对这句诗是怎么的理解?

生: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真不错。前两句诗,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那后两句诗咱们一起说,行吗?

(投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谁想来试试。

生:“坐“是因为。“红于”是比……还要红。

师:那什么比什么还要红?

生: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师:你理解的真棒。

生:晚是傍晚。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霜叶树是经霜变红的树叶,多指秋天的枫叶。

师:查资料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理解呢?

生:我停下来,是因为喜欢在这美丽的枫树林,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格外红。

师:咱们能换种说法吗?

生:四周枫叶如火,更显得红叶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所以诗人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车来观赏。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读诗讲究抑扬顿挫,老师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同学们,请看“︱”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当然,你有不同的停顿方法也行。

(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谁能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加上了感情。

师:听得真仔细。是呀,读书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那么,我们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通过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诗中是”白云深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前我看过两本书,一本书是“白云深处”,一本书上是“白云生处”。

师:研究古诗的学者也提出了两个问题,请看

出示课件:各抒己见

白云生处

第一种解释:白云飘浮的地方。

第二种解释:在古代,人们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大山就是白云的故乡,在《山行》这首诗中,“生”可以理解为产生或生成的意思,白云生处就是白云生成的地方。

“晚”

第一种解释:傍晚。

第二种解释:查字典,“晚“有6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为“时间靠后”,再看诗人所处的季节,是枫叶被秋霜打过且红似火的季节,时间靠后的秋季是深秋或晚秋。在《山行》中,“晚”的解释应是晚秋或深秋。

师:他们对诗中的两个词理解有所争议:一个是“白云生处”,一个是“晚”都有不同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解释读一读,然后放到诗中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你自己还有没有其他解释?请同学们试试。(生自由读“各抒己见”)

师:谁有自己的想法,请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解释,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云”是从深山或山洞里形成的,是飘出来的,杜牧是古代的人。

师:你是从诗人的年代出发的,还有吗?

生:我赞同。在古代有些字有不同的意思 。如“见”还读“xian”。所以我认为是第二种解释。

师:还跟其他的诗联系起来了,不错!对于“白云生处”大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说的也挺有道理,不过,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就采用哪种。谁来说说“晚”的解释?

生:

师:大家都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我们学古诗应具有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诗中写了许多景物,你觉得哪处景物最美呢?

生:枫叶。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还非常红。

师:你不光看到他的外面,还看到了它的生命力。

生: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它外表虽不美,但是它把自己埋起来 ,让人们从他身上走过,默默地让人们完成一天的旅途,而不求任何报酬。

师:你考虑问题真深刻,不光看到了它的外表,还看到了它的奉献精神,你们想不想具有它的这种精神。(想)

配乐朗诵一:《汉宫秋月》古筝。

师:如果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就更美了。让我们配上音乐读读这首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夕阳箫鼓》琵琶

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配乐:《秋日的私语》(钢琴)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随着第三段音乐,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生:满山遍野,全都是一片红色,小鸟飞来飞去,一股股清泉,山间飘着几朵白云,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远景渗着近景,淡雅掺着红叶,诗人看到此景,已陶醉。

我们也被这美景所吸引,现在让我们作个小画家,请看这幅插图,与你们心中的图画有不同之处。

生:这幅没有房子,没有小路。如果让我来画,我会画上小鸟在唱歌,还有些游人在尽情观赏,加上几朵飘浮的白云。

生:画上一些绿草地,一大片片枫叶。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提出了这么多合理建议,课后,把你们心中的图画画下来。这节课通过我们独立学习,在小组内当小老师等方式理解了这首诗。通过学习各抒己见,谈心中的画,我也是小画家等活动对这首诗进行了探究,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相信利用这些方法,你们一定会学到更多、更优秀的诗篇。

    相关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山行》教案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三年级《古诗两首:山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苏教版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苏版11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苏教版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后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上册) 《古诗两首》之《山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山行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二 古诗两首最新教案三教学实录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案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一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二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一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古诗两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实录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练习教案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片断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25课古诗两首《古朗月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04古诗两首最新教案一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04古诗两首最新教案二教学实录 苏教版三年级古诗两首之《绝句》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三年级教案:古诗两首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词三首》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 9 古诗四首导学案 苏教版 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古代诗歌四首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后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