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语文高二必修5模块综合测试题

小编:

语文的学习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语文高二必修5模块综合测试题,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颜色的阶级性

传统中国一向以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著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介于统治阶层与布衣百姓间的知识分子集团,都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异。而颜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

事实上,色彩本身是人类在生物性进化过程中,为加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而发展出的符号系统。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体系内,它却演化出维克多特纳所谓仪式化特征,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

黄色在古代代表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非臣属或百姓可以染指。颜色的阶级性,在黄色的运用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但在先秦时期,黄色并不见得高贵,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却是黑色的。到了隋唐年间,黄色逐步受到重视。这是由于当时的皇帝们逐步接受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即君主是坐镇中央、指挥四方的,而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其相应的颜色为“黄”,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黄色。其实唐宋年间,黄色虽逐步被皇室垄断,但尚未被皇帝个人独享。白居易在《卖炭翁》里写“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即太监,他是皇室的奴仆,却也狐假虎威地穿着黄色。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大红色称为“朱”,这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浅红色才叫作“红”,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为什么大红色能得到青睐呢?清代学者段玉裁解释说,因为这是朝阳的颜色,自然受到崇拜和喜爱。按照春秋时的说法,紫色跟浅红色一样,都属于“间色”,是低等的色彩。然而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据《韩非子》记载,五匹素色的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绢,所以颇有些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自春秋战国以来,紫色代表高贵这一观念越来越强,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在官服上体现得尤为充分。

青、白、黑三色,则较为平实素朴,既不具备黄色的哲学属性,又没有紫色那种物以稀为贵的特质,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如青色,汉代时,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常用青巾裹头,所以被称作“苍头”。“苍”便指“苍翠”,即所谓深青色。两晋南北朝时,晋怀帝被匈奴抓走,还被强迫穿上仆人的青色衣服在宴会中当侍从,留下了“青衣行酒”的故事,常用来比喻受人摆布。至于没有官阶的普通百姓被称作“白身”,整日劳作、风吹日晒的农夫被称作“黎民”,都是兼备自然色彩与阶层色彩的。“黎”古通“黧”,形象地揭示出百姓在田里耕作,被太阳晒得“黧黑”的面孔。

往事越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斑斓色彩如繁花照眼,但其背后,往往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奈的顺从,这是我们在读史时,常常需要加以留意的。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一向等级分明壁垒森严,颜色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知识分子集团用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别的一种重要方式。

B.“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可寄寓君主坐镇中央、指挥四方之意,而土为黄色,因此皇帝便使用和推崇黄色。

C.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只有大红色即“朱”才是高贵的颜色,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

D.青、白、黑三色较为平实素朴,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农夫被称作“黎民”,“黎”就是“黑”的意思。

解析:选C。C项,偷换概念,原文为“春秋战国时期……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而不能说“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色彩本身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符号系统,在中国古代却演化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

B.黄色的地位有一个发展过程,原先并不富贵。随着五行学说的盛行,黄色逐渐得到皇帝的重视,从而成为高贵的颜色。

C.春秋战国时期,大红属“正色”,浅红色和紫色均属于“间色”,因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紫色便高贵起来,最终成为“正色”。

D.“苍”,是深青色,在古代有明显的阶级性,汉代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就常用这种颜色的头巾裹头。

解析:选C。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紫色“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而不是“最终成为‘正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色彩无贵贱,它所体现的贵贱特征是一种仪式化特征,是由人们根据颜色的哲学属性、稀缺与否的特质等因素而主观地赋予的。

B.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不是黄色的,而是黑色的,隋唐年间黄色才逐步受到重视。

C.唐朝时,太监也穿着黄色;两晋南北朝时,匈奴抓走了晋怀帝,强迫他“青衣行酒”。这两个例子说明颜色代表等级的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十分鲜明强烈。

D.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百姓、农夫被叫作“白身”“黎民”,这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奈的顺从。

解析:选B。B项,“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于文无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

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B.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C.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D.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解析:选B。解答本题,应先通读大意,对句子内容有大体了解。然后关注其关键词,如人名、官职名、固定说法等。本题中,“以明经举”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授国子学正”“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均是结构完整的句子,其前后也应断开,由此可以判断选择B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扈从,随从皇帝出巡。《北齐书》:“遂相与扈从达建州。”

B.世子,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也叫太子。

C.顿首稽首,“顿首”,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稽首”,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把命令写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解析:选C。C项,把“稽首”和“顿首”分析颠倒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以宁博闻强识,才华出众。在他小时候,就能出口成诗,县尹曾让他作《琴堂诗》,他马上就完成了,因此人们叫他小张学士。

B.张以宁深受皇帝宠信。他曾与危素一起赴京,对皇帝所提问题的回答令皇帝满意;随皇上登钟山,被赐笔赋诗。

C.张以宁善于处理事务。他奉命去安南封陈日煃为国王,但陈日煃去世,面对这种情况,他妥善解决,得到皇帝的嘉赏。

D.张以宁长于《春秋》的研究。他因为对《春秋》很有研究,因此考中进士;并且他关于《春秋》的学说得以传承。

解析:选A。A项,“因此人们叫他小张学士”错,他在朝为官时,那些修养很高的儒士去世后,人们才这样叫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5分)

译文:

(2)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5分)

译文:

答案:(1)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到县里状告他的伯父,伯父被关押在狱中,张以宁到县里为伯父申诉辩理。

(2)回来时于途中去世,皇帝下令官吏把他的灵柩运回,(灵柩)所到之地致以祭祀。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县人。父亲张一清,元朝时担任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到县里状告他的伯父,伯父被关押在狱中,张以宁到县里为伯父申诉辩理。县尹认为他非常奇特,命他赋《琴堂诗》,他片刻就写成,伯父得以释放,张以宁因为这而出名。泰定年间,以《春秋》考中进士科,由黄岩判官升为六合县尹,因为事情获罪被免官,滞留在江、淮一带十年。顺帝征召(张以宁)为国子助教,多次升迁一直到翰林侍读学士,掌管拟写皇帝的诏书。在朝修养很高的儒士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等人相继去世,张以宁有卓越的才华,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声名独盛一时,人们称他为小张学士。

明朝军队攻取元朝都城,张以宁与危素等都到京城,奏对非常符合皇帝的心意,又授予(张以宁)侍讲学士之职,(张以宁)格外受恩宠优待。皇帝曾登钟山,张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跟随皇上到拥翠亭,供给纸笔让他们赋诗。

洪武二年秋,(张以宁)奉命出使安南,封安南主陈日煃为国王,皇帝亲自赋诗一章让张以宁给陈日煃。刚刚到安南边境,陈日煃就去世了,安南人乞求把印信诏书授予陈日煃的世子,张以宁不听,驻留在洱江江畔,告诉陈日煃的世子向朝廷上报陈日煃去世之事,并且请求继承爵位。得到命令之后,等待后面的使者林唐臣到来,然后到安南境内处理事务。事情完毕,让陈日煃的世子守孝三年,让安南国人效仿中原行叩拜礼。天子听说这件事情很赞赏他,赐诏书,把他比作陆贾、马援,又赐皇帝所赋的诗八章。回来时于途中去世,皇帝下令官吏把他的灵柩运回,(灵柩)所到之地致以祭祀。

张以宁为人高洁清白,不经营财产,奉命出使来往除了衣被外再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他本来是以《春秋》考中进士,所以所学尤其专于《春秋》,多有心得,撰写的《胡传辨疑》最为明辨广博,只有《春王正月考》没有写完,在安南待了半年多,才最后完成。来京城的元朝旧官,危素与张以宁的名声极大。危素长于历史,张以宁长于经书。危素的宋、元史稿都失传了,但张以宁的《春秋》学则得以行世。

他的门生石光霁,字仲濂,是泰州人。读书一目五行。洪武十三年考中明经科,被授予国子监学正一职,晋升为博士,著有《春秋钩玄》,他能够传承张以宁的学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④。

【注】 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8.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内容的能力。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答案: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扣标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

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抓住“怜”“羞”等重点词语,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却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山峰之高、崖壁之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解析:易错字:(1)“盈”“倚”,(2)“受”,(3)“圆”。

答案:(1)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城三月

萧 红

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辈分上比他大。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裳,她不去剪裁。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边,好随时提醒。她的母亲以为年轻的人必定要随时提醒,不然总是贪玩。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里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嫁过去就要胖了。

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

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这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加严重。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

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哭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来了。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

“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报答她了……我现在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那家对我也很好,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对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过去。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说。”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处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似的。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节选自《小城三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对翠姨身世的介绍,既表明翠姨和哥哥有恋爱的可能,又暗示翠姨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

B.哥哥和翠姨之间的爱慕是不露痕迹的,但从翠姨坚决要“念书”,哥哥后来“常常落泪”等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互相倾心。

C.翠姨的母亲“什么事都问到了”,却唯独不知道翠姨内心的真正想法,小说以此反映了母女之间的隔阂,表现了翠姨的孤独。

D.“我”是翠姨命运的见证者,在众人都不懂得翠姨的情况下,“我”却表现出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

E.小说以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翠姨短暂而又充满无奈与悲哀的人生,小城这一落后的生活背景,更显出她的人生的孤独感。

解析:选CE。A项,根据翠姨的身世,不能得出“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的结论。B项,从“念书”“常常落泪”等细节中看不出“早已互相倾心”。D项,“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不正确。

(2)翠姨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比如翠姨勇敢地要求读书,说明她向往新的生活;再如她喜欢哥哥,宁愿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愿出嫁,说明她的执着;但是她不敢表明对哥哥的喜爱之情,说明她还是受到伦理思想的束缚。

答案:①接触到新思想,向往文明生活。如采办嫁妆时她开心于受到的尊敬,后来勇敢要求读书等。②性格内敛、含蓄。她把对哥哥的爱意深藏内心,不告诉母亲,也没有明白告诉哥哥。③执着于内心情感。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宁肯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改变。④无力冲破伦理观念和时代、社会的束缚。尽管深藏对哥哥的喜爱,但无法明白表达,只能抑郁而死。

(3)小说结尾着力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描写的具体内容,二是这些内容与翠姨的关系,三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文章最后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和人们快乐的生活,以此与翠姨坟头的落寞对比,表现翠姨死后的凄凉;从刚发芽的柳条到榆钱满地,说明春天很快就消逝了,以此衬托翠姨美好青春的逝去;姑娘们换装,表现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等。

答案:①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表现翠姨死后的凄凉;②柳哨声与“杨花”“榆钱”等意象,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③姑娘们换装的形象,既表现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

(4)文中写道:“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翠姨究竟为什么会死去?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探析。(8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重思考“他(哥哥)”和“大家”为何不知道翠姨死亡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翠姨生活的环境、翠姨的性格特征以及社会伦理方面进行分析。从当时的社会和社会伦理的角度分析,翠姨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但翠姨毕竟受到的是旧制度的教育,所以她很难冲破旧的束缚;同时,她与“哥哥”有着辈分的障碍,所以她的爱情是不能实现的。从家庭的角度分析,外祖父、外祖母等人很爱翠姨,但不能够理解翠姨。从翠姨的角度分析,翠姨虽然执着,但比较内敛含蓄,所以“爱”对她的折磨就更加厉害等。

答案:①新旧交替的时代,唤起了翠姨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但在这样的时代,翠姨无力冲破旧的束缚,对爱情的渴望反而变成一种巨大的负担。②母亲、外祖父等亲人爱她却不理解她,他们认为婚姻是无需感情根基的;夫家催婚更促使翠姨走向自我毁灭。③她和“哥哥”之间隔着辈分等障碍,依据当时的伦理观念,爱情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④翠姨既执着,又含蓄内敛,自我孤独,自我坚持,自我折磨,必然会走向死亡。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抗战

文汇报:您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可见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的。请您谈谈西方学界目前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米特(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西方的二战语境中,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性至今仍然是被忽视的。这种湮没不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拜冷战所赐。中国与苏联曾经同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在1949年以后,西方的研究对于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史并未表现出多大的热忱。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来中国学习研究和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文汇报:您本人如何评价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

米特:中国在二战期间的亚洲战场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回到70多年前,如果中国在1938年被全面侵占,那么整个亚洲可能就不得不屈服于日本的铁蹄了。由于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大量日本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当然,中国的抗战也是整个二战的一部分,所以美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获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否则中国也不可能在1945年获得最后的胜利。

文汇报:把中国的抗战历史放到整个二战的背景中来审视,中国抗战如何影响了整个二战的战局?

米特:我认为中国战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没有任何外界援助,也没有任何战争同盟可供借力的情况下,中国军民能在漫长艰苦的岁月中坚持不懈地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

文汇报:根据您掌握的档案,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有多大?

米特:从以往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可知,负责任地估计,至少1 400万中国人在战争中丧生、8 000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文汇报:您为何认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二战起点,而不是普遍认为的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一论断的依据何在?

米特:由于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被西方充分认识,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将二战起始点标识为1939年。但是,如果我们将中国的抗战纳入整个二战的视野中来考虑,我想,随着中国抗战历史逐渐走出被遮蔽的研究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应该会认同我的看法,把“卢沟桥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

文汇报:我们查阅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您多次在文章中谈到,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重要起点。请问这个“起点”开启了什么?

米特:中国对日抗战所取得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国的社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在这段同仇敌忾的经历中,中国人(尽管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意识极大增强;抗战经历奠定了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总之,抗日战争重构了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文汇报:您认为现代中国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八年抗战锤炼出了一个现代中国?

米特:所谓现代中国的起点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年份。鸦 片战争对中国而言的确有标志意义,但是中国的现代性其实并不仅仅由鸦 片战争来指示,而是有不少其他标志,包括鸦 片战争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行为合理化的努力等。

而抗日战争确实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科技的发展,也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文汇报:您认为尽管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友”,但是二战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持续改变非常深刻,比对其他国家都深刻。这点如何理解?

米特:我认为,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在政治方面的急遽变化是反抗外侮和抗战期间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的产物。

文汇报:您认为,对普通中国人而言,经过二战的洗礼,“国家”的概念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加强。这是为什么?

米特:抗日战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战争期间,民族感情并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被激发。但是,在很多领域,比如教育界,由于对日作战的氛围,由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民族主义尤为激荡。此外,中国在医疗健康、难民救济和政府机构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记者在采访时首先提到米特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问题,原因是在二战研究中史学家们低估了中国战场的作用,而米特是坚持中国是二战盟友观点的人。

B.从米特对中国在抗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起到重要作用等观点分析,米特是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

C.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为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西方充分认识,所以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二战起始点的标识是1939年。

D.米特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抗战做出的牺牲有多大时用了“负责任地估计”这样的语句,“负责任”体现了米特的科学精神,“估计”是现在还没有办法最后确定具体的数字。

E.记者在对米特提问时很注重引而不发的技巧,即只问相关的问题,而不更多地解说相关的背景,让米特根据自己的知识去判断询问的目的然后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解析:选CD。A项,“史学家们低估了中国战场的作用”错误,文中说的是“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的”。B项,“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错误,应该是“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E项,说法错误,记者的提问十分注重相关的背景介绍,比如第一个问题,先表述米特的观点,然后询问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的看法,目的很明确,没有让对方猜测问题。

(2)超级大国的“冷战”为何让中国长期成为“被遗忘的盟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回答本题应注意题干的提示“冷战”,可以从“冷战”给中西方交流带来的阻隔的角度筛选相关信息,可以发现,因为“冷战”,西方国家的研究者很少涉及对中国抗战的研究,同时中西方在中国抗战研究上没有更多的交流,也没有任何的合作等。

答案:①西方的研究对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史没有很大热忱。②西方学者来中国学习研究、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③相当长一段时间中,西方学者没有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中国抗战的可能性。

(3)米特认为二战的起点是“卢沟桥事变”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答:

解析:回答本题,注重把握访谈中有关“卢沟桥事变”的所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把握为何米特认为这是二战的起点问题。比如“卢沟桥事变”是整个二战中最早发生的战争,如果中国不抵抗的话,那么日本人就会占领整个亚洲;同时,中国的抗战不是独立于二战的,即中国的抗战是二战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卢沟桥事变”就是二战的开始。

答案:①“卢沟桥事变”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阻止了日本人的全面侵略;如果“卢沟桥事变”中,中国没有抵抗而被全面侵略,随后整个亚洲就会被占领。②中国的抗战是二战的一部分,如果把中国的抗战放到整个二战中看,“卢沟桥事变”是二战的开始。

(4)米特在这次访谈中就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以及抗战对中国的作用方面阐释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8分)

答:

解析:回答本题,注重把握题干的具体要求。题干提出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②抗战对中国的作用。回答问题,注重把握米特的回答内容:米特的第一个观点是中国抗战在二战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坚持不懈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米特的第二个观点是中国的抗战构成了中国目前的社会以及奠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让中国的政府和民众联系更加紧密。

答案:①中国抗战最重要贡献在于坚持不懈地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从“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坚决抗日,把大量日本军队牵制在中国战场,粉碎了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②中国抗战锻造出了一个现代的中国,这是因为长期的抗战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比如科技的发展等,这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③抗日战争重构了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起点,增强了“国家统一”的意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④抗日战争的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经过二战的洗礼,中国人对“国家”的概念加强,民族感情被激发。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北京时间2017年12月5日,火箭客场挑战小牛。最精彩的一次进攻,出现在第一节最后15秒,哈登一对一单挑哈里斯,最终哈登一个转身动作将哈里斯晃倒在地,虽最终没有投进,但哈登精彩的表现让全场球迷________。

②中央巡视组新一轮巡视督查工作开始全面启动,在巡查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时,面对暴露出来的账目不清、人员随意任免、监督制度缺乏的现象,巡视人员________,责令相关部门立刻整改,绝不能再出现这些现象。

③面对一场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碰瓷”事件,木讷的赵师傅对碰瓷者的辩解和争执是多么的无力,幸有交警的行驶记录仪,当场揭露了碰瓷者的真面目,惹得围观者________。

A.拍手称快 拍案叫绝 拍案而起

B.拍手称快 拍案而起 拍案叫绝

C.拍案而起 拍案叫绝 拍手称快

D.拍案叫绝 拍案而起 拍手称快

解析:选D。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拍案叫绝:拍桌子大为赞赏地叫好,形容赞赏至极。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猛然起立,形容愤怒至极,有时也用以形容对反动势力的极端愤慨、不屈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因具有节省交易时间和空间,提高交易效率的特点,它深受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所欢迎。

B.鉴于巴黎遭受恐怖袭击和目前外围恐 怖 分子对美国本土安全造成的威胁,美国政府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恐怖袭击事件的不再发生。

C.针对几乎每年春运都会出现的“一票难求”,百度、360、携程等APP抢票神器可谓“各显神通”,一键式刷票抢票,让用户即使处于离线状态,依旧可以在云端抢票。

D.贵州盲人女教师刘芳无时无刻不心系学生,凭借着超人的毅力,教书、写书、救助贫困儿童,被人称作“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解析:选D。A项,成分赘余。去掉“所”。B项,不合逻辑。将“不再”改为“再次”。C项,成分残缺。在“一票难求”后加“的现象”。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

②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

③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

④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

⑤这种情况下,培养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

⑥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②⑤⑥④③ D.③②⑥⑤①④

解析:选B。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使用排除法。①句是解释“读书风气”的,从内容的角度判断,表达递进关系的有关“读书风气”内容的④要紧随其后。同样,从②句分析,这句话主要表述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浮躁气,由此判断,解释浮躁气表现的③要在②的后面。由⑤中“这种情况”可知,⑤应排在③的后面。由此,即可确定答案为B项。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字。(6分)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方人则不同,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取向上就不应该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单向性思考,而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语段的内容和空格前后的内容。语段主要表述了中西方在文化取向上的不同。由第一、二个空格前“西方人则不同”可知,这两处应该谈与前面中国人不同的方面。第一个空格应该填与“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相反的内容,即“他们个体意识、个性观念比较发达”,第二个空格应该填与“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相反的内容,即“把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实现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标”。第三个空格,空格前说在文化取向上不应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思考,那么空格应填“应该作‘亦中亦西’的互补性思考”等相关内容。

答案:①他们个性意识、个性观念比较发达 ②把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实现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标 ③应该作“亦中亦西”的互补性思考

17.下图是2017年G20杭州峰会会标。请仔细观察,写出构图要素,并解读构图要素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不超过120个字。(5分)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观察图标中具体的数字、汉字、英文字母、图案等,然后从“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把握会标体现的寓意等。该会标的构图要素有:G20、2017、CHINA、“中国”印章、桥形轮廓等。其寓意是:“桥”体现了“G20”的作用,即全球经济增长、国际合作和共赢之桥等;“0”体现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答案:该会标由桥形轮廓,“G20”“2017”“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等要素构成。桥梁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图案中“G20”的“0”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的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样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则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动物学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

[思路点拨] 材料表述的是非洲草原的吸血蝙蝠和野马的故事,因为野马无法驱走附在自己身上的吸血蝙蝠而暴怒、狂奔,最终无奈地死去。从吸血蝙蝠的角度分析,它是智慧的,它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吃饱;从野马的角度分析,吸血蝙蝠所吸的血并不能让它死亡,但因为其暴怒、狂奔,最终死去。由此可以得出材料的立意:①学会以弱胜强;②不要因小失大(切勿得不偿失);③要学会从容、冷静、理智;等等。

[佳作绽放]

切勿因小失大

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与野马的血的总量相比可以说是不值一提,但最终导致野马死亡。究其原因,并非吸血蝙蝠的本事很大,而是野马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最终使得自己力竭而亡。因小失大,是我们从野马身上得到的教训。俗话说“不能因为洗澡水脏了,就连孩子也倒掉”,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但纵观历史,因为“小”而失去“大”的人、事比比皆是。

共同辅佐勾践灭吴的有两大功臣:范蠡、文种。范蠡功成名就之后,就急流勇退,据说是携西施泛舟湖上,逍遥自在,最终成为家财万贯的“陶朱公”;而文种感觉有功于勾践,只是想着继续辅佐勾践,过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日子,最终则被薄情寡义的勾践杀死。范蠡,急流勇退,失去的是高官厚禄,得到的是逍遥自在的日子;文种不知进退,得到的是短暂的荣华富贵,失去的是最珍贵的生命。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换得片刻安宁;岂知“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洞外的世界飞速发展。一声炮响,打破了泱泱大国的美梦,“天朝上国”刹那间坍塌,被列强任意蹂躏、践踏、切割。片刻的安闲与国家的强大相比小到不能再小,国家、民族的昌盛与个人的享受相比大到不能再大,但清朝政府为了片刻的安闲而让国家蒙羞,“小大之辩”,不言自明。

19世纪末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全球第四大富豪的王炽经营着钱庄“同庆丰”,开业后就因为遵守承诺而声名鹊起,但因为一个乞丐来存一文钱被店员奚落而生意萧条。一个钱庄存款之大不言自明,一文钱小到不能再小,然而因为店员的怠慢却差一点葬送了一个钱庄,大小的区别,不言自明。

反观当下,因小失大的人、事也比比皆是。

为了先走几秒而闯红灯,最终会造成交通事故;为了蝇头小利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最终会毁掉一个商场;为了眼前利益而接受 贿赂,最终会毁掉一个美好前程。

“因小失大”的人,眼里只有“小”而没有“大”。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孔子眼里,那些仁人志士有着明确的“大小”之分,为了“仁”之大义,可以舍生忘死、杀身成仁。

如果贪恋身边的萋萋芳草而忘记了奔腾,河水就只能永远在大河中流淌,而不能汇入大海;如果贪恋身边的朵朵白云而忘记了飞翔,小鸟就只能在原地打转,而不能飞回故乡。

人也一样,不能因为贪恋而因小失大。

[魅力点评]

具有以下优点:①观点明确,论证有力。文章以“切勿因小失大”为论点,然后列举文种、清朝政府、王炽的钱庄等证明文章的观点。②使用对比,论证充分。在列举相关论据时,文章注重使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列举了范蠡、文种在功成名就之后的不同做法以及不同的结果来证明人“不能因小失大”;在列举王炽的钱庄的事例时,用之前的声名鹊起和因为小看乞丐的一文钱而生意冷落对比。③点面结合,论证全面。列举事例时,既有详例,也有点例,论据典型。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必修5第3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高一必修三语文综合测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必修二试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模块测评卷 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高二语文必修5第2单元综合检测卷 高一必修四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 必修一试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模块测评卷 高一必修四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一必修四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必修一语文寒假综合测试题(带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的教学问题 人教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2016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的教学问题 高二语文必修5第4单元过关测试题 高二语文下册模拟综合试题 2017-2018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单元综合测评试题 人教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粤教版必修四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 粤教版高二必修四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模块检测试题 人教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册模块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暑假综合测试题:《药》 高二语文综合能力检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册模块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综合卷小升初语文模拟检测必备试题 高三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的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1测试题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综合测试题 高一的语文下册模块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综合测试题模板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必修三语文寒假测试题精选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测试卷 高二语文暑假综合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综合模拟试题(附答案) 高一必修一语文测试题归纳 2017必备小升初语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 2017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测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年期末模块检测试题 2013高二语文暑假综合测试题(祭十二郎文) 高二语文下册暑假综合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017小升初语文综合模拟检测试题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下册综合测试题 精编高二语文下学年期末综合测试题 2010年中考语文综合测试题及答案(5) 二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水平测试试题 2017年小升初语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检测试题 2016年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考试综合模拟试题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模块专题一、专题二复习 小升初语文综合测试试题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三期中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学期的综合检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一三四单元测试题 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2016高一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测试卷(人教版) 高三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精编高二语文下册期末备考综合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模块检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测试卷(苏教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高二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综合能力测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5论厄运教案 高三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2016年山东省高二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题 高一必修一语文暑假测试题(带解析) 高一语文第四册第二四模块测试答题纸參考答案 2016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演讲辞测试题 六年级语文下综合测试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古文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月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