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则有所不为》阅读附答案

小编:

知耻则有所不为

①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进而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③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④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

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答案解析:

1.C(耻感文化有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但它本身并不“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2.C(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追求的是道德品格和人生品行,而不是“耻感文化”,选项中“它”指代错误)

3.A(因果关系错误)

    相关推荐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阅读附答案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东西阅读附答案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阅读答案 《知耻》阅读附答案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放弃的东西...阅读附答案 知耻 阅读答案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阅读附答案 有所畏,有所不畏阅读附答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②子曰:“由,诲女知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阅读附答案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有为有不为》阅读附答案 古人知耻,勇于“忏悔”者不少...阅读附答案 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阅读附答案 你所不知道的猪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附答案 有为有不为阅读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阅读附答案 《不知有花》阅读答案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阅读答案 (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阅读答案 (一)村陌有犬为人所...阅读附答案 不知有花阅读答案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阅读附答案 不知有花 阅读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阅读附答案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阅读附答案 不能没有规则阅读答案 有为有不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阅读附答案 《知耻》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②子曰: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人之为阅读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阅读答案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阅读附答案 知耻胜乎勇 曹南才阅读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阅读附答案 古文阅读(8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阅读答案 《知足,知不足》阅读附答案 《知足知不足》阅读附答案 【甲】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阅读附答案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阅读答案 不知有花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答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阅读附答案 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阅读附答案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答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 阅读了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不知有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阅读答案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阅读答案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阅读答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附答案 我所知道的康桥 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阅读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阅读答案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阅读附答案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阅读附答案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古诗文阅读附答案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国学”这一概念随着“国学热”而为人们所熟知..阅读附答案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不知有花》[答案]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阅读答案 《洗涤剂不为人知的秘密》阅读答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阅读答案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阅读附答案 《知耻》阅读答案(2014年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丁肇中“三问三不知”有感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