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伤仲永》全析

小编:

文白对译 句段分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笔、墨、纸、砚等)文具,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父亲对他的这种举动感到惊奇,(于是)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当即写下四句诗,并且自己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诗以奉送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中心思想,诗传出后,全乡的读书人(争着)欣赏他的诗作。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题目(叫他)写诗,他立即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认为他的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邑人:同县的人。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觉得这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扳: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

① 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常才能?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② 找出文中最能突出方仲永天资非凡的三个副词,试作简要品析。

③ 作者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④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试品析这几句用字的妙处。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我听到仲永五岁能作诗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中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称:相当。]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到仲永的情况。(人们告诉我)说:“仲永年幼时期的才能已经消失,像普通人一样了。”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⑤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的叙事中有何作用?

⑥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⑦ 应如何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这句话?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不至:没有达到(要求)。]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像他那样天生聪明的,像这样有才智的,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哪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很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恐怕)都不够吧?彼其:他。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⑧ 最后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其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⑨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⑩ 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

“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其非凡天资,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贪图小利,不使学,正是神童诗人沦为庸人的原因。

“不使学”三个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作伏笔。

第一段,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

“余闻”一句承前启后。

本段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言,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泯然众人矣。”点明结局,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

第二段,写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这是“不使学”的必须结果,与促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形成鲜明对比。

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辩明“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

第三段,就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①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写,暗示其前途无量,与后文方仲永沦为庸才的情景形成对照,引人深思,体现了“伤”的含义。

② “忽”“即”“立”。这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 本文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透露了这一点。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现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的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涵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就不必多说了。

④ 这几句以其凝练的笔墨,揭示了方仲永才能衰退、天资丧尽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其求钱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⑤ 本文叙事部分是采用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写“闻”,第二段先写“见”,后写“闻”。这句话中的“之”字是代词,承前指代仲永才能超人时的情形;“闻”“久”二字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而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表现了作者用字的简省。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为“余闻之久而未见其人”。这样,正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是用一暗一明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⑥ 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又过七年之后方仲永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⑦ “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即方仲永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作者的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

⑧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⑨ 本文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堪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阐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⑩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人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相关推荐

    《伤仲永》赏析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疑难解析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5伤仲永 《伤仲永》结构分析 24伤仲永 《伤仲永》2 《伤仲永》多义词辨析 《伤仲永》多音字辨析 我读《伤仲永》 《伤仲永》评点 我读《伤仲永》 《伤仲永》习题 《伤仲永》翻译 《伤仲永》主旨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教案3 《伤仲永》习题1 《伤仲永》教案1 《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词类活用 《伤仲永》文言知识 《伤仲永》文学常识 《伤仲永》同步练习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整体把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实录 《伤仲永》教学实录 伤仲永翻译 译文 《伤仲永》表现手法 《伤仲永》文学常识 《伤仲永》中心意思 《伤仲永》拓展学习 《伤仲永》文学常识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课文原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拓展练习)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有关资料 《伤仲永》文体知识 《伤仲永》重点讲解 《伤仲永》诵读指导 《伤仲永》同步练习 《伤仲永》快乐练习 《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课堂实录 《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案设计 《伤仲永》教案推荐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实录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优秀教案 伤仲永读后感(一) 伤仲永读后感(四) 《伤仲永》学法指导 《伤仲永》写作技巧 《伤仲永》难点突破 《伤仲永》写作特色 《伤仲永》教学杂谈 《伤仲永》文学常识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 教学设计 《伤仲永》课文原文 《伤仲永》整体把握 《伤仲永》整体感知 《伤仲永》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