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阅读的主体间对话和陌生感体验

小编: :admin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

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阅读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多重对话

阅读对话不是在“主客间”,而是在“主体间”进行的。现在,阅读学界和阅读教育界流行着一种“主客间对话”的阅读理念和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为了证明“主客间对话”的合理性,中外一些文论家不惜把客体文本说成会自身说话的“主体”,认为“文本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文本不是作者的代言体,而是有生命的主体”;“学生、教师、文本是‘对话’的三个主体”。这样把阅读主体(学生、教师)与阅读客体(文本)混为一谈,文本作为“精神客体”便不复存在,随之,解读也取消了“客观统一性”而只剩下“主观差异性”。

我认为,这是急需防治的一种“阅读流感”。文本一旦脱离作者独立自足,其潜在意义就被自成体系的言语符号所凝固,其内涵具有自律性,并不是自行扩充,超出作者初定的意义,而是随着读者的重新建构而增值的。我们说文本是“开放的召唤结构”,意在肯定文本意义的未确定性,同时也肯定作品是作者的宣言书,但文本自身是缄口无言的,所谓“召唤”实为作者借助文本的无声“召唤”。因此,阅读对话不能在读者与文本的“主客间”进行。

单从“主客间关系”看“阅读”,仅限于本体论阐释;进而从“主体间关系”阐释“阅读”,才坚持了辩证的认识论。阅读对话是双向的、交互的,单向倾诉是“独白”,不是“对话”。作为哲学概念的“对话”,是对人际关系的本质的认识,是人与人的精神相遇。作为阅读概念的“对话”,是读者缘文会友的社交行为,是读者与作者及其他读者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

那种跨越时空的阅读对话不具有共享的现实语境,其交流是不对称的:即使读者用有声的朗读、发言或有形的书面评论来向作者倾诉,去世的或远离的作者也不会当面回答或背面反馈,而只能凭文本符号体系的内在意蕴向读者做无声的回答或默默的反响。作为阅读教学的“对话”,表现为无声的和有声的多重对话:读者(学生、教师)与原文本背后的作者、与课文本背后的编者的对话,因跨越时空的缘故,其交流是一方有声、一方无声的;而同一课堂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阅读教学对话,具备了共享的现实语境,其交流却是有声有色的;如果配上多媒体课件,多方读者与多种文本互动,让课文本的编者、原文本的作者、互文本和超文本的作者群、读者群多向互动,其交流更是丰富多彩的。鉴于《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对话的表述只见“文本”不见“作者”,缺乏对“文”后之“人”的终极关怀,显得不够完善,我在2003 年就建议应修订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样在“文本”之后加一个括号,添上“作者”二字,让潜在的对话一方明朗化,突显阅读对话的人际交往关系,就使阅读教学对话避免了“主客间对话”的常识性错误,坚持了“主体间对话”的真理。

    相关推荐

    《和时间赛跑》 整体阅读感知 阅读的情感体验要求“真” 《打电话》整体阅读感知 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 体验——情感——生命 尊重主体 平等对话 体验——情感——生命 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 尊重主体 平等对话 体验情感 渗透主题 以读感悟 体验情感 读中感悟 读中体验 《将相和》整体阅读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及主体性(二) 对身体的感受和理解 《永生的眼睛》整体阅读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及主体性(三)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及主体性(上) 感知——感悟——体验 《检阅》 整体阅读感知 在阅读体验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感知——感悟——体验 《和田的维吾尔》 整体阅读感知 体验和感悟教学例谈 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 《桥》整体阅读感知 《手指》 整体阅读感知 《匆匆》整体阅读感知 探究、体验、感悟 《泉水》整体阅读感知 《绝招》 整体阅读感知 《凡卡》整体阅读感知 《灯光》 整体阅读感知 《翠鸟》 整体阅读感知 《藏戏》整体阅读感知 体验之思--阅读教学的灵魂 《雷雨》 整体阅读感知 《画风》 整体阅读感知 《尊严》整体阅读感知 《白杨》整体阅读感知 探究、体验、感悟 《称象》整体阅读感知 《荷花》整体阅读感知 “感知、对比、体验、领悟”乐在其中 《花的勇气》整体阅读感知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整体阅读感知 《最大的“书”》 整体阅读感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体验及延伸阅读》的教学实录 体验时间流逝 增强生命意识 谈教学的情感体验 从创作陌生化到阅读陌生化 四年级教案: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 《画杨桃》 整体阅读感知 《刷子李》整体阅读感知 美丽的故事,一起读过瘾──让读的过程成为师生对话与生命体验的历程 《笋芽儿》整体阅读感知 《珍珠泉》 整体阅读感知 《日月潭》 整体阅读感知 《王二小》整体阅读感知 《司马光》整体阅读感知 《葡萄沟》整体阅读感知 《景阳冈》整体阅读感知 《丑小鸭》整体阅读感知 《美丽的小路》整体阅读感知 《夜莺的歌声》整体阅读感知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月的天山》整体阅读感知 《梦想的力量》整体阅读感知 《一夜的工作》整体阅读感知 《金色的鱼钩》整体阅读感知 《月亮的心愿》整体阅读感知 《路旁的橡树》 整体阅读感知 《七月的天山》整体阅读感知 《祖父的园子》整体阅读感知 《人生》反思体验 体验、情感、生命──《桥》教学案例 自主阅读 整体感悟——《小珊迪》案例分析 《童年的发现》整体阅读感知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体验 个性飞扬——对《穷人》教学片断的感悟 《蜗牛的奖杯》教材解读:活化插图,拓宽空间,自主体验 情感体验 个性飞扬──对《穷人》教学片断的感悟 《人生》反思体验 抓住情感体验,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堂重视情感体验的阅读课--听《雪儿》一课教学有感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话与开放体验与感悟 《惊弓之鸟》 整体阅读感知 《充气雨衣》 整体阅读感知 《半截蜡烛》整体阅读感知 《四个太阳》整体阅读感知 《乌鸦喝水》整体阅读感知 《七颗钻石》整体阅读感知 《晏子使楚》整体阅读感知 体验情感 习得方法 《两只鸟蛋》整体阅读感知 《要下雨了》整体阅读感知 《燕子专列》 整体阅读感知 《胖乎乎的小手》整体阅读感知